分享

《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

 窗外灵子 2010-12-02

《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

“串讲串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专题讲座

 

广元市青川县黄坪小学          唐晓兰

 

感谢领导为我和老师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感谢老师们的支持和理解。举办这次讲座,我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自己浪费了老师们宝贵的时间,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但我还是鼓起勇气站在了这里,由于我多年从事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所以在讲座中我将引用一些语文教学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粗浅认识和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在教育教学上给各位老师带来一点启示,能引起老师们对教育教学特别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有句话说得好:理想是天使,现实是魔鬼;计划是天使,行动是魔鬼;梦想是天使,细节是魔鬼。我心中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在讲座中肯定有诸多的问题,希望大家多多谅解和批评指正。

一、“串讲串问”的弊端及后果

课改进行到了今天,公正地说,教师大都能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但是到了课堂上,真正要驾驭一堂课的时候,教师的行动就打折了,变成一“问”到底,学生也是一“答”到底。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讲”,学生“听”,以至于整堂课“串讲串问”,而且教师问的大都是文本表面的内容,学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了。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了六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正在讲《草船借箭》的第一部分。其教学程序如下:

师:周瑜对诸葛亮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读相关语句。

师:周瑜知不知道跟曹军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齐答:知道!

师:知道了还故意问,他想让诸葛亮上他设的什么?  

生:圈套。

师: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诸葛亮说的话。

师:周瑜又怎么说?    生读周瑜说的第二句话。

师:诸葛亮又说什么?    生读诸葛亮的话语。

……

师生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草船借箭》第一部分的教学。

这堂课看似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程序显得有条不紊。其实质课堂师生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表层,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里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所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缺乏深度理解,对于阅读教学缺乏正确把握。教师的提问根本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中,老师那些繁烦的问答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接受老师的安排。课堂中教师所强调的仅仅是对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疏通、理解,却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深入理解文本,更没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

这种“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造成以下严重的后果: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思维得不到深度发展,不能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不能形成读书能力。孩子们将失去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勇气。思维将变得麻木、肤浅和迟钝。这种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纯粹的“串讲串问”现象呢?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改进呢?

二、改变“串讲串问”采取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读书权,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蒋仲仁曾说:“朗读就是代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说话。”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读书权,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同时加强朗读指导,合理运用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不仅读会书,而且会读书。

1、保证读书时间,落实三个目标

走近今天的语文课堂,很少看见学生潜心读书的情景。总感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些浮躁,充斥于语文课堂的“串讲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例如预习性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一些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个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使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能切实把书读到位,真正落实阅读的三个目标:(1)、读正确。读正确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办法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①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字义;②把生字新词放入课文中去,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和用法;③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状况,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学会运用。(2)、读流利。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所以,篇篇文章我都力图采用朗读、默读、诵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3)、读出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了使孩子们读出作者的“心中所思,情有所感”,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我是这样做的:①为孩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源,帮助理解文本;②营造情境,拉近文本和孩子的距离,让他们进入文本;③激活孩子的经验背景,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只有学生心中有了情,他们才能读出感情。

2、明确朗读目的,加强朗读指导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要求,但抛开教师的主导性就大错特错了。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看到或听见老师让学生这样读书:①、“同学们,你喜欢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试问:全班几十个学生,每个人喜欢不一样怎么办?这节课还有没有个目标?②、“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想:课文到底该怎么去读?读了后要达到一个什么要求?学生心中有数吗?(实例:a.听读《丰碑》一文有感;b.《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小金花的话该如何去读。)③老师表面上给了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读书,如男生读了女生读,一组读了二组读,甲生读了乙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致使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读书时应该做到:①、要明确提出读的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②、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读与理解内容联系起来,采用“勾画、圈点、批注”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③、及时评价反馈:密切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做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被子的故事”及“魏书生不考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该怎样辩证客观的去理解和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如该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老师的主导性。告诉我们怎么样去简简单单教语文。)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家已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习的欲望,唤起思维的能动性。(例关于对“‘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三种解释启示我们要善于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对事物的敏感性。能够从多种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在质疑问难中探索求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想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想、敢问,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当学生不敢提问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不论他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采取同学交流或讨论等合作方式,实在不能解答的,教师也应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师生教学民主,教学相长,互相质疑,共同提高。时下,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获得知识的渠道异常广阔,学习渐趋社会化,社会日趋学习化,学生在某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学习积累,超过教师是常有之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和自己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学生敢问想问,让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可上九天缆月,可下五洋捉鳖。”

案例1: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具体做法及效果(略)。

案例2:爱迪生小时候的问题特别多,有的问题特无聊,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老师赶出了教室。

感悟:①等待就是美。②课堂生成如此美丽。③老师,你让学生问了吗?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了吗?你有足够的耐心吗?你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了吗?

2、创设情境,使学生多思多问

当学生敢问了,教师还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双方都处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学生收获的会更多,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以此提高学习能力。

3、巧妙点拔,使学生会问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巧妙点拨指导,才会逐步使学生达到会问的境界。

1)教给“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很多,下面介绍几种自己常用的方法。

①根据题目引导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读课文之前,我都先让学生问问自己:“这篇课文可能写些什么?我想知道些什么?”然后才让学生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看看自己的猜想与作者的内容有何差别。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很想知道答案,就会认真读书和思考。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审题、选材,提高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②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提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③立足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引导提问。教师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二者之间引导学生提问。

④在重难点处质疑。每篇课文都有它的重难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找出难点,提出问题,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问”的方法很多很多,如抓中心句质疑,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在细节描写处质疑,针对写作方法质疑等等。

2)做好“问”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要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立下了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周瑜摆酒席招待他。同学们请想想,在酒席上,周瑜这酒喝得痛快吗?为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联系上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得出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孩子们已基本把握。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道:“周瑜喝得痛快,那他所请的诸葛亮喝得痛快吗?”这时孩子们出现了意见分歧,一部分说“痛快”,一部分说“不痛快”。我就让学生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全班同学积极行动,动手动脑,在课文中找到了依据。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那顾全大局、心胸宽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已印在了孩子们的脑中。教师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问题要有连贯性,有深度,有坡度,不要在面上刨坑,应该在点上打井,找到一个点,设计几个有质量的问题。

三、悟情悟理,学会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文章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去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获得思想启迪;去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

(一)感悟情感,受到熏陶

当学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他们已对作者的情有所感悟。但学生此时的情感还仅仅停留在浅层,与文本还没有真正达到“相击而生灵光”的程度。因此,我在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文本后,引导他们更进一步去体会文章情感,使学生情感与作品思想内容融为一体,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如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说自己看到过、听到过、亲身经历过的类似文中的事来感悟母爱的伟大。当学生吟诵起《游子吟》,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已时泪眼汪汪。孩子们想对母亲说的话真的是感人肺腑。我们的老师要记住并懂得“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二)领悟道理,获得启迪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不仅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造就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很高的一代新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悟理决不是指那种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枯燥地、政治式的说教。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丢掉了“工具性”,人为地拔高了“人文性”,把“人文”变成追求“文人”,即文中的人,要求学生学文中的人的行为及做人之道,这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实实在在的人,拔高了学生。做人是要一辈子的,凭一两节课行吗?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孩子获得思想启迪是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受到教育的。

(三)感悟表达方法,学会运用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和提高写作能力。《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用大量的排比、比喻、拟人来形象地说明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感悟,并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续写,效果很好。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彻底转变“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根本上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多悟。就要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学生的读书权,使学生想读会读;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敢问会问;培养学生悟情悟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