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整理的手少阴心经

 青花瓷里的蔷薇 2010-12-02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极泉

 

高及甚为极,水之始出曰泉。心经经穴中,本穴最高,又为首穴。手少阴脉气由此而出,故名极泉。

宽胸宁神,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心痛、胸闷、四肢不收、肩周炎、腋下瘰疬(颈淋巴结核)、腋臭、悲愁不乐、咽干、烦渴、干呕、目黄、臂肩不举、肘臂挛痛、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脑血管病后遗症、 肋间神经痛、癔病、乳汁分泌不足。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

 

〖配伍应用〗

心痛干呕烦满:配侠白穴(《针灸资生经》)。

腋窝痛:配日月穴、肩贞穴、少海穴、内关穴、阳辅穴、丘墟穴(《针灸学手册》)。

四肢不收:配日月穴、脾俞穴(《针灸资生经》)。

咽干咽喉肿痛:配太渊穴、偏历穴、太冲穴、天突穴(出处同上)。

心悸、冠心病:配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肘臂冷痛:配侠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2

青灵

 

青,生发之象;灵,神灵。心为君主之官,通灵,具有脉气生发之象。

{理气穴}理气止痛,宽胸宁心

1.循环系统疾病:振寒,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胁痛,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

3.其它:肩臂疼痛,肩胛及前臂肌肉痉挛。

临床应用:

【漏肩风】

主穴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条口

配穴 手阳明经证者,配合谷;手太阳经证者,配后溪;手少阳经证者,配外关;外邪内侵者,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 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取在筋选筋之意,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条口是治疗漏肩风的经验效穴。

3

少海

别名:曲节穴

合穴,五行属水。

,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该穴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

曲节

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心经合,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清热穴}清热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附注:手少阴经所人为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炎;

2.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胸膜炎;

3.运动系统疾病:落枕,前臂麻木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下肢痿痹;

4.其它:心绞痛,淋巴结炎,疔疮。

配伍

  配合谷、内庭,有清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牙龈肿痛。

  配后溪,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手颤,肘臂疼痛。

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临床应用:
【臂丛神经痛】

主穴 极泉 肩髃 肩贞 臂臑 少海 阿是穴

配穴 外邪侵袭者,配合谷、风池;瘀血阻滞者,配膈俞;手太阴经证者,加尺泽;手少阴经证者,加通里;手厥阴经证者,加内关;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4

灵道

经穴,五行属金。

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该穴名意指心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

  2)心经经。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安神穴}安神,宁心,通络, 生发心气。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循环系统疾病:心痛,心内膜炎,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肘臂挛急,癔病,失眠,精神分裂症,失语,肘关节神经麻痹或疼痛;

3.其它:爆喑,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

临床应用:
肘劳】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者,配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者,配小海、支正;手少阳经筋证者,配天井、外关。

方义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心俞穴治心痛。

5

通里

络穴

通,通往;里,内里。本经络脉由本穴别处,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清热穴}心经络脉由此穴分出,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悸,怔忡,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2.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动过缓;

3.呼吸系统疾病:扁桃腺炎,咳嗽,哮喘;

4.其它:爆喑,舌强不语,腕臂痛,肘及前臂疼痛,目眩,面赤热,遗尿,月经过多,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子宫内膜炎。

5.本穴出现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可作为心动过缓的定性诊断。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临床应用:
【臂丛神经痛】

主穴 极泉 肩髃 肩贞 臂臑 少海 阿是穴

配穴 外邪侵袭者,配合谷、风池;瘀血阻滞者,配膈俞;手太阴经证者,加尺泽;手少阴经证者,加通里;手厥阴经证者,加内关;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中风】

1、中经络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委中 尺泽

配穴 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如言语謇涩者,配廉泉、通里、哑门;口角呙斜者,配地仓、牵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假性延髓麻痹】

主穴 廉泉 风池 完骨 内关 通里 三阴交 照海

配穴 吞咽困难较重者,配金津、玉液、咽后壁点刺;痰多者,配中脘、丰隆。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6

阴郄

[别名] 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

{清热穴}清热清心安神

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沟通心肾。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藏象] 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惊悸,神经衰弱,癫痫;

2.五官科系统疾病:吐血,鼻衄,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3.其它:心痛,骨蒸盗汗,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临床应用:

【衄血】

主穴 孔最 合谷 迎香 上星

配穴 肺热者配少商;胃热者配内庭;肝热者配太冲;气血两虚者配灸关元、足三里。

方义 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合谷清泻阳明之热,止血之效最捷;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上星属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7

神门

〖别名〗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

输穴,原穴。属土。五行当中,火生土,土在五行当中属脾,心脏把血液给脾供应过去了,减少过多血,及时给予脾补定血。

(1)神门(心神安定的门户)。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穴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穴。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清热穴}补益心气清热宁心,益心安神,通经活络。

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本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心痛,心烦,怔忡,高血压,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健忘,失眠,癫狂痫,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3.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4.其它:胸胁痛,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临床应用:

【郁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行间、期门、膻中;气郁化火者,配行间、侠溪、内庭;痰气郁结者,配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配通里、三阴交、涌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可醒脑调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与心俞原俞相配,能调养心神,加心包经络穴内关,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与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疏肝理气解郁。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8

少府

〖别名〗兑骨穴。

 

荥穴,属火。是经火穴,一切的心经的湿热症,火症可通过少府来调节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清心泻热,理气活络,发散心火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1.循环系统疾病:心悸,胸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阴痒痛,遗尿,尿潴留;

4.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

5.其他:小指挛痛。

临床应用:
【消渴】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渊、少府;中消者,配内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冲;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心悸。

9

少冲

(木穴)

(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开窍醒神穴}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治法】点刺出血。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狂,昏迷,休克,小儿惊厥,癫痫,癔病,肋间神经痛;

2.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痛,脑出血,心肌炎,心绞痛;

3.其它:热病,胸胁痛,胸膜炎,高热,喉炎。

临床应用

【黄疸】

1、阳黄

主穴 胆俞 阳陵泉 太冲 阴陵泉 至阳

配穴 胸闷呕恶者,配内关、公孙;腹胀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热重者,配大椎;急黄神昏者,配水沟、中冲、少冲。

方义 胆俞清热利湿除黄;阳陵泉、太冲表里经配穴,疏泄肝胆;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化湿健脾;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戒酒综合征】

主穴 百会 神门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重症配水沟、大陵;手抖、出汗、恶心呕吐配内关;焦虑不安加神庭;癫痫加大椎;震颤配筋缩、阳陵泉;意识模糊配少商、厉兑;幻觉配攒竹、少冲。

方义 百会位于头部,属督脉要穴,内通于脑,可镇静宁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宁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别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经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