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催生智慧

 一笑看天下 2010-12-03

教育催生智慧

□上虞师范附小   王勇伟

 

“智勇双全”是我们对一个男性崇高的赞誉,睿智而又刚强;

“慧质兰心”是我们对女性婉约聪颖的至高美誉;

“智慧”二字则囊括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最优雅、最从容、最睿智、最有思想的完人。

 

一、我们的思考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追求智慧理应成为我们教育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

我国学者黄克剑把教育归纳为“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这是教育指归的三重境界。然而我们的教育始终徘徊在“授受知识”这一层面上,为知识而教知识。“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指挥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动人的指挥也不过是飘浮不定的鬼火莹照”。事实上,知识仅仅是实施教育的载体,授受知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而非目的,知识的意义在于与个人的经验相融合,进而催生人的智慧,内化为人的思想,人的生命才会丰富精彩。

因此,教育的使命在催生人的智慧。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似乎给予“智慧”两字深刻的含义。“”由“知”和“日”组成,寓意智慧需要知识的日积月累;“”由草木、手形、心三部分组成,是心手并用,是才干与悟性,寓意智慧需要手脑结合,需要实践体悟。

追求智慧,实施智慧教育,最紧要的就是要践行“知识积累”和“实践体悟”两件事。

“知识积累”有赖于文本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只要阵地,以阅读感受为重要手段,以媒体信息为有益补充,逐步建立个人的知识仓库。

“实践体悟”有赖于儿童的个人经验,以家庭体历、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熟练技能操作,形成一定的习惯。

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成智慧,从知识的起源来说,知识建立在人类的经验之上,因为有了经验的积累,才质变为理性的知识;而就个人而言,经验则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教育催生个人智慧,大量的知识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不可能为每一个拥有不同经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进度,只有大量的人类知识中的局部与个人的有限经验相融合,才能生成个人的智慧。也只有建立在儿童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才会是牢固的,与儿童经验不相关联的知识,注定是要被遗忘的,对个人而言是无用的知识。

追求智慧,实施智慧教育,我们最需要的是关注儿童的个人经验,重视儿童的切身感受,从本质上说,智慧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在传统的课程哲学里,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膜,也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教育应当直面儿童的生活世界,培养儿童面对生活世界的能力。作为哲学概念的“生活世界”理论影响深远,在生活世界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把学生的经验、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置于重要的地位,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教育的价值。

追求智慧,实施智慧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验,从而实现“多元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我们的做法

随着上虞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广大市民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子女的学校生活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优美的环境,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的个别化教育。因此,满足广大市民的普遍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理应为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让孩子们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于附小办学实际,在“教育催生智慧”理念引领下,本着“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程资源和尝试机会”的办学策略,确立学校的发展思路——继承传统,夯实两大基石,张扬两翼优势,走校本发展之路,努力把附小办成城区的精品学校。

1、所谓“两大基石”——

一是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众所周知,学校的发展、办学策略的调整,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受益,是让教育提升儿童今后人生的品位,让教育对儿童的一生产生应有的影响。这种应有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之中,师生共同建构课程文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和谐互动的学校文化中。因此,学校的发展应关注学校文化的发展,立足于学校文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关注以课堂教学为表征的课程文化。为了保证学生拥有足够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有必要对学校现行的课程结构做出具有学校个性的调整,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着能否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影响着学生尝试锻炼的机会,关系着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掘,小学课程多样化、小型化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

目前,我们通过对现行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尤其是对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统整,重新设置了一些活动课程,构建了一套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了三大模块,8个教育项目,开始形成了较为丰富、能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实践体悟提供强劲后援的资源框架。

二是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以建设精致的校园硬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为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展示空间,营造与精品学校相一致的校园环境文化。

在关注学校硬环境的同时,花大力气关注学校的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这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让“好习惯造就好学生,好习惯创造好成绩”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但往往由于习惯培养的繁琐、反复、不协调等诸多原因,学生的习惯差异巨大,积重难返,甚至导致行为上、学习上不良的习惯,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上上下下抓习惯,校内校外促习惯,以好习惯争取好成绩”将成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重点。并逐步在教师中形成“习惯就是效率,习惯就是分数,习惯就是质量”的观念;在学生中形成“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础、好成绩来自于好习惯、好人生立足于好习惯”的认识。

2、所谓“两翼优势”——

一是开展小班化教育实践,实施精品教育工程。小班化这种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形态,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的大小,而是在逐步改变着教育本身,涉及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方式和方法、课程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设备和环境等一系列的改变,它让传统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实施小班化教育能够达成一些大班教育无法达成的教育理想与理念,可以尽量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学校在2004年在新生中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以来,尽管不到两年时间,但事实证明,家长对学校实施的精品教育项目是十分肯定的。小班化精品教育项目必将成为附小办学的金名片。

二是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实施个性化的教育项目。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是附小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教育项目,尽管从创意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但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在地方教材首发式上,每个班级展示了各自的特色,受到与会领导和校长们的好评;在元旦庆祝会上,每班还向家长们展示了本班一学期以来的建设成果,受到家长们的高度肯定。班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教师专业及学科教学的延伸、拓展,是学科学习与学生生活世界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更是一位教师挑战自我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尝试。同时,“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的开展,也是我们对教师、对班级进行多元评价的尝试,我们试图改变——对教师、对班级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人都有差异、班级集体自然也会有差异,我们理所当然要有差异的对待,努力倡导一种多元发展、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相信在“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两大基石之上,通过“小班化教育”、“班级特色创建”两翼的张扬,师范附小的办学理念会更深入人心,师范附小的办学成效会进一步得以彰显,师范附小的办学综合实力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为上虞教育奉献又一优质的教育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