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偷窃癖是病

 昵称4214853 2010-12-04

儿童偷窃癖是病   

 

 

221.10.61.*

1


    有些孩子屡次偷拿父母、亲戚或同学的钱和物,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家境宽裕,平时也不缺少什么,偷来的钱和东西随便乱用,他们甚至忘了从哪儿偷来的,偷了多少。面对家长和老师反复的批评、处罚,每次孩子都像感到错了,发誓不再偷了,但过后仍然我行我素。

  从偷窃的刺激中得到满足

    经对这类儿童进行精神检查,询问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父母管教方式后,医生的诊断结论为偷窃癖。此种行为障碍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初期多被家人忽视或未察觉,等上学后听到老师反映,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偷窃癖与小偷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事前无计划,有逐渐加重的紧张兴奋感。行窃的钱物不是因个人实际需要,也不考虑偷窃物的经济价值,他们常将偷窃的物品丢弃、偷偷归还或收藏起来。他们都是独自进行偷窃,在体会到偷窃过程的刺激后紧张得到了缓解,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内在原因为焦虑抑郁强迫症

    偷窃癖是病理性的,致病因素和机理较为复杂。有关研究认为,这类儿童有大脑发育不良和脑内单胺代谢异常,因此这类儿童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与同龄儿童有偏差。他们偷窃是病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驱力和根源来自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另外,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父母离异、再婚,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使他们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当他们的快乐取向与某些不良行为联在一起,在潜意识中成就了一种自我精神补偿,指责批评他们,就意味着压制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随着年龄增长会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偷窃癖的有效治疗一般是:
1)理解认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师要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强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次,制定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老师给予积极评语及签字。
3)专业治疗,改善脑功能。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智商、情商、焦虑或抑郁程度,医生选择认知治疗、放松治疗、暗示治疗、点穴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使本病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偷窃,只为得到爱
YMG记者 李凤
水母网  日期: 2008-11-10  来源: 今晨6 

 

 

 

  时间:112

  地点:晨报接待室

  讲述人:林女士

  倾听人:我市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王培东

  偷窃从4岁开始

  林女士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叫晴晴,小女儿叫朗朗。由于工作太忙,两个孩子1岁多点,便被分别送到了奶奶和姥姥家,晴晴在奶奶家,朗朗在姥姥家。直到4岁时,两个孩子才凑到一起,都住在了奶奶家。从那时起,朗朗就出现一个问题:偷东西。

  第一次发现朗朗偷东西的是奶奶。头一天,她清清楚楚记得自己把100元钱放在口袋里,第二天却没了。而此后几天,朗朗的手里总会出现家里没有的零食。奶奶每次怀疑朗朗,都觉得自己有些可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花钱呢?然而,钱确实是朗朗拿的。因为幼儿园老师也发现了朗朗在偷东西。自从朗朗去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时不时丢块橡皮,或丢根铅笔。经过仔细观察,老师发现是朗朗拿的。

  奶奶没有打朗朗,只是说了她一顿,并告诫她以后不能偷东西了。然而朗朗非但没改,反而越加严重。到亲戚家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趁大人不注意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林女士问她为什么偷,她却只字不答。由于朗朗偷的都是小东西,或者是家人的东西,林女士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每次发现后,都将朗朗教训一顿。

  上学了,偷窃变本加厉

  很快,朗朗上学了。偷东西的坏习惯被她带到了学校。奶奶时常发现,朗朗的书包里莫明其妙地多东西,每次朗朗都说是同学给她的。而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林女士被老师叫到了学校,交给她一张纸,那是朗朗的坦白书,上面写着她曾偷过的东西。林女士又急又恨,狠狠揍了朗朗一顿。可问她为何偷东西,她却死活不说,反而用仇恨的目光看着林女士,令林女士心中一颤。最后,林女士只能告诉朗朗,如果缺钱花,或者缺东西用,回来告诉妈妈。

  如今朗朗已经是初一学生了,和姐姐在一个学校,平时住在那里。开学7个周后,林女士因为晴晴的事情到学校去,一位老师无意中说出朗朗有道德品质问题。林女士一听,心里一惊,难道她又偷到中学里了?她主动找到朗朗的班主任了解情况。事情果然如她所料,朗朗所在宿舍的同学丢了不少东西,还有300多元钱。后来大家发现是朗朗偷的,朗朗再次写了一张坦白书,她甚至跟同学商量,不要把丢的所有东西都告诉老师,否则老师还会追究她的责任。

  从班主任那里回到家,林女士几乎虚脱。从家里人的东西,到小朋友的东西,再到钱,如果再不好好管教朗朗,将来只能在监狱里见到孩子了。想到这些,林女士冷汗直冒。可是因为偷东西的事情,她也没少教训朗朗。她开始反思自己,难道是自己在零花钱的问题上对朗朗过于苛刻,才逼得她偷东西?可晴晴有同样多的零用钱,为何她不这样?由于班主任不希望林女士跟朗朗谈这件事,担心刺激到她,林女士还是忍不住试探着问了朗朗:是不是妈妈给你的零花钱不够?朗朗想了一会儿,背对着林女士说了四个字:是,也不是。

  诱因:奶奶偏爱姐姐

  朗朗的答案令林女士意外,但她不明白朗朗为什么这样说。接下来的时间,王老师开始帮林女士寻找答案。

  这还得从朗朗的生活环境说起。从小,由于两个老人的耐心程度不一样,晴晴被照顾得很好,而朗朗则比不上。4岁那年,朗朗更是被林女士从姥姥家里接回来,送到了有晴晴的奶奶家。由于从小不在一起,朗朗对姐姐很陌生,对奶奶也不熟悉,林女士也不在她们身边,只是偶尔去看望他们。我注意到,晴晴说身上痒痒时,奶奶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去帮她挠痒痒,而朗朗却没有这种待遇,奶奶会让她自己挠;晴晴的东西不见了,奶奶会帮着找,而朗朗的东西没了,奶奶却让她自己找。林女士的这个细节引起了王老师的注意。她示意林女士继续说下去。林女士说,朗朗也因此嘀咕过:奶奶就对姐姐好。不过,林女士知道奶奶并不是故意忽略朗朗,那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因为晴晴一直在她身边,感情自然比对朗朗深,而且总体而言,奶奶对两个孩子都很亲,因此并没有说什么。林女士还说,朗朗的学习非常不好,虽然她动手能力强,但他们一家人并不看好这些,因此对朗朗基本是否定。姐妹俩上中学时住校的生活费,也让晴晴拿着,而不给朗朗。

  从林女士的回忆中,王培东很快找到了症结,那就是大人对待孩子的不平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林女士不明白,也许大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跟偷窃风马牛不相及。但看了下面这件事,大家的认识也许会改变。

  偷窃:只为获得关爱

  这件事是林女士亲身经历的。她小时候常和妹妹吵架。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教训林女士,说她比妹妹大,应当让着妹妹。那个时候,林女士非常伤心,明明是妹妹的错,为何母亲总教训她?为此,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躲在被窝里哭。还经常写东西发泄自己的情绪,像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她说,现在身为人母,她能理解当年母亲的做法。然而,当王培东与她模拟当年的场景时,林女士再次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当时就是觉得自己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甚至都想到了死。

  为何几十年过去了,林女士在理智上也理解了母亲,但再次提起这件事时,她却如此激动呢?王培东说,那是因为这种感情上的偏颇对孩子而言伤害是极深的,林女士成人后从理智上接受了它,情感上却依然无法接受。而朗朗受到的是更加严重的伤害。4岁时,她被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她害怕,惶恐,极其渴望得到友好的接待。而这时,外界传递给她的信息却是:奶奶喜欢姐姐,不喜欢她。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被忽视。当一个人得不到正常的爱时,便寻找自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当年林女士用写的方式发泄,而朗朗则选择了偷的方式。别的事情奶奶不在意,但当她偷了东西时,奶奶却跑过来关注她,虽然不是被爱的感觉,却也是不一样的待遇。只是这种方式的副作用太大,以致于现在朗朗也在遭受着折磨。   

  改变:必须从内心开始

  找到原因并不是目的,让朗朗回归正常才是最终目标。王培东说,要想解开朗朗心中的疙瘩,必须让她说出心里话,而这也是林女士最头疼的事情。

  为了让林女士有感观的认识,王培东建议来个现场模拟。她模拟林女士,而林女士模拟朗朗。朗朗,那天我因为姐姐的事情到学校去,知道了你在学校拿别人的东西。老师不让我告诉你,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跟你谈谈,因为我心里非常难过。是不是我给你的零花钱不够?或者是你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给妈妈听吗?王培东非常恳切地说出了这番话,让朗朗为之动容。林女士立即感受到了话中的诚意,心中有种诉说的冲动。但是因为她毕竟不是朗朗,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她没有接话。不过她一下子明白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心态与朗朗交谈。

  王培东提醒林女士,与孩子交谈时,必须用情感甚至用眼泪来打动她,告诉她妈妈、奶奶当时的难处,千万别讲道理。在孩子面前,不需要考虑孩子行为的对错,这种话说得再多也毫无疑义,而应该考虑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如何解决。

  林女士已经回家跟朗朗沟通了,结果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毕竟,朗朗的问题已经积累了近10年,不可能马上得到改变,但我们相信,只要家长有诚意,让孩子看到希望,她就会回到正途。

  (为保护未成年人,晴晴、朗朗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