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事难知》——诸经头痛

 阿母罗 2010-12-04
此事难知》——诸经头痛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白芷. 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柴胡.太阳头痛.恶风恶寒.川芎.太阴头痛.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头痛.细辛.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黄 .血虚头痛.当归.诸气血俱虚头痛.黄 当归.伤寒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太阳经所发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脉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汤.内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脉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干四两) 天门冬(汤炮去心) 枳壳(面炒去穣二两) 甘菊花(未开者秤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汤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后改熟地黄亦可.(此说亦见病 气直目门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
    责其无火.法当补心.补肾补足少阴.补心补手少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阴经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 醋淬七遍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效.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
    生姜(先用滚汤掠过焙干各秤一两)秋时减姜一
    上同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汤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虑过节.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便虽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且小肠者.手太阳经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经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为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俱是足经.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则愈.其与难经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于水.变为寒证.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为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知之.(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生附子(半两) 生干姜(半两不泡) 朱砂(一两另研)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汤下.茯苓煎汤下尤妙.
    东垣云.因看卢氏医镜.见此一药味数分两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不同耳.见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举之.经言肾主大小便.肝主小便淋溲.难经云.小肠为赤肠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与小肠.南方赤色.显于外也.经言.下焦如渎者.正谓大小便也.大便为阴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肾脏病为肾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为气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为腑病.诸气化者皆腑.诸有形血化者皆脏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下焦则同染有形无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肠者.是不传入阴故泄血.泄血利不禁为有形质病.且不传阴则阴不病.何为有形病.此为阴之体也.为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为体用.以斯可见.是明五脏者.为六腑所用.六腑为五脏所用明矣.是有形皆为传阴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约为遗溺.此不传阴也.是丹田胞络受寒.为壬所克.大抵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腑责其所来皆在脏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诸形火同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经曰肾肝同归一治.经又云.少阳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节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汤下.大便有病米饮汤送下.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汤)主之.
    浓朴(生姜制)白术(五两) 枳实(麦皮炒一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曲(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脉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也.加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益智仁 沉香 丁香 川芎 白豆蔻 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气也.
    气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气也.
    脉弦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气虚则(生脉散)气实则(三才丸)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过也.(七圣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诸疮有恶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伤艮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若痈疽有死肉不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 之浅则干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效.
    栀子黄经云无阳则阴无以芩黄连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气化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 有一身尽热 干姜丁香肉 有一身尽寒 桂附子沉香有
回归自然 (2009-4-24 08:08:41)
病位辨证和引经药的应用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物概述

  所谓引经药,是指能引导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起于《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等论述。”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的引经药为柴胡等。这一引经的原理,如尤在泾在他的《医学读书》中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病位与引经药物

  药有个性之专长,引经药也不例外。在临床运用中,应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结合其固有功效,尽量使功效与引导相统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使用,以物尽其用。

  上焦  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  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治疗时应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魏托 李艳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回归自然 (2009-4-24 08:09:44)
头痛 文献摘要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有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有首乌、柏仁、橹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回归自然 (2009-4-24 08:18:39)
丹溪云: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太阳经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独活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黄芩主之。阳明经头痛,自汗发热,不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者,苍术、半夏、南星主之。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经头疼,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伤寒。)
清空膏 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者,及疗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年深不止。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中加细辛二钱。如太阴脉缓有痰,名曰痰厥头痛,加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又加半夏一两半。如偏正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正阳明头痛,只与白虎东加白芷。

东垣云∶诸湿热头痛,清空膏主之。丹溪云∶东垣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者勿用,盖谓头巅痛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