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A文献引文规范

 Ice Girl,Go! 2010-12-05
APA文献引文规范

姜亚军 方燕 编写

2006年4月

一切科学研究,均不可能空穴来风。“站在他人之肩膀上”是人类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严肃的科学研究往往以前人之贡献和同行之工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要么填补领域之空白,要么纠正他人之偏颇或错误,要么延续推进他人之工作。因此,科研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往往被视为作者的研究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如何正确使用他人文献,也被视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道德问题(academic integrity)。

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国际学术界常用两种引用规范:APA规范和MLA规范(当然,Chicago Style也颇为流行)。前者基于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之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而后者源于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之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这两种写作和出版规范在国际文科学术写作和出版界堪称“两巨头”。由于历史的约定成俗,相对而言,APA更为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界(Social Sciences),而MLA则在人文科学领域(Humanities)占主导。

外语学院本次拟出版论文集将严格采用APA规范。由于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新版本第5版(2001版)长达437页,详尽之至,更由于该规范并无汉语书写之有关规定,现将该规范第5版之有关内容简述如下,并融入有关汉语文献引用之要求,以便大家参考执行。(所给出范例多为杜撰,仅供说明规范之用。)

本《APA文献引文规范》分三个部分:
(1)汉语文献之引文说明
(2)文内引用(in-text citation)规范
(3)参考文献(references)规范
 

(1)汉语文献之引文说明

论文中英文文献引用书写格式,均以2001年(第5版)美国心理学会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之格式为准。而中文的论文格式要完全以英文的APA格式书写,确实有某些困难。因此,在尽可能维持APA基本格式的原则之下,针对中文的格式,我们作如下规定:

1. 外国人名均以原语言形式出现(如,Chomsky),无需翻译为汉语;

2. 内文中文文献之作者均以全名书写(如,沈家煊),无需遵循APA英文作者书写要求(只使用姓而不使用名)。若中国作者的文献为英文发表,则使用作者发表文章时采用的汉语拼音或其他形式,以全名出现,比保持原名姓与名之顺序(如,Shen Jiaxuan或Eva Hung)。

3. 参考文献之汉语文献,论文名不用引号,书名和期刊名使用汉语书名号(《》),不用斜体。中文文献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式(全角)的标点符号。英文文献则完全遵循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之格式。

4. 翻译文献,因内容是以中文呈现,故其书写格式与原来APA格式有较大的调整,请特别注意格式。
 
5. 参考文献中网络汉语文献之引用,格式也根据APA规范作了调整,也请特别注意。

6. 本文无法详述APA手册中所有的格式规定,仅提出国内较常用到的内容。汉语文献引用比较复杂,若有疑义,英文请查询APA网站http://www.,或咨询大学英语方燕老师。

7. 以下将分成二大部分来说明APA文献引用书写格式:内文引注格式和文末参考文献格式。

(2)文内引用规范

文内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非直接引用。前者指直接引用文献中的句子,而后者不直接引用,只是意指某某作者在某文献中的观点。前者APA采用“姓名-年代-页码”格式,后者则使用“姓名-年代”格式。例如:

 
直接引用:
Silva(1990)指出,“ESL作者在写作的准备和思想表达方面所使用的技巧和ENL作者相似”(p.15)。
学术写作研究界普遍认为,“ESL作者在写作的准备和思想表达方面所使用的技巧和ENL作者相似”(Silva,1990,p.15)。

 
特别提醒:中英文文献,括号内的页码表示一律使用英文词page(s)的缩写p.或者pp.

非直接引用:
Silva(1990)、张辉(2000)和马广惠(1999,2003)等人认为,ESL作者和ENL作者在写作准备过程上所采用的策略并无二致。

学者们并没有发现ESL作者和ENL作者在写作准备过程方面存在本质差异(Silva,1990;张辉,2000;马广惠,1999,2003)。

一、单一作者
        
        格式:作者(出版年)
        (作者,出版年)

        范例:Smith(2001)指出
        桂诗春(1993)指出
        (Smith,2001)
        (桂诗春,1993)

注:括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一律使用中式标点符号。参考文献部分却中文部分使用中标点,而英文部分使用英文标点。

二、两位作者

 
格式:用在文句中:甲作者与乙作者(出版年)(注:中文用 “和/与”,英文用 “and”)
     用在括号中:(甲作者、乙作者,出版年)(注:中文用 “、”,英文用 “&”)
     范例:何兆雄与蒋艳梅(1997)发现
          Roger and Smith (2001) 发现
     
          (何兆雄、蒋艳梅,1997)
          (Roger & Smith, 2001)

特别提醒:在上述英文引注中,若作者为两位,在书写完第一位作者姓氏后不加逗号(,),并在 “&” 符号的前后各空一格。

三、三至五位作者

 
1. 第一次引用:写出所有的作者姓名,加上年代。
     格式:甲作者、乙作者、丙作者、丁作者与戊作者(出版年)指出
     (甲作者、乙作者、丙作者、丁作者、戊作者,出版年)

     范例:卓俊伶、简曜辉、张智惠、杨梓楣与黄鳞棋(1998)指出
          Herman, Kuczaj, and Holder (1993) 指出
    
          (卓俊伶、简曜辉、张智惠、杨梓楣、黄鳞棋,1998)
          (Herman, Kuczaj, & Holder, 1993)

特别提醒:在上述英文内文引注中,若作者为三到五位,书写完倒数第二位作者的姓氏后要加上逗号 ( , ),继而空一格再书写 & 的符号。

2. 第二次引用于同一段落时:仅写出第一位作者加上“等”字,但不加出版年代。
      格式:甲作者等
     
      范例: 卓俊伶等
      Herman等

特别提醒:英文文献也使用中文的 “等” 字,而不使用英文的 “et al.”。

3. 再次引用于不同段落时:仅写出第一位作者加上“等”字,并加上出版年代。
 
       格式:甲作者等(出版年)
 
       范例:卓俊伶等(1998)
            Herman等 (1993)

四、六位或六位以上作者:仅写出第一位作者加上“等”字。

 
       格式:(甲作者等,出版年)
             甲作者等(出版年)

       范例:(陈美枝等,2002)
             陈美枝等(2002)

            (Campbell 等, 2001)
             Campbell等 (2001)

五、同姓也同年代之作者

1. 同姓但不同名(不同作者):以名字的缩字来区别。
        范例:Chen, L. H. (2001)
        Chen, S. L. (2001)

2. 同姓也同名(同一作者):在出版年后加a、b、c以示区别。
        范例:Smith (1998a)
        Smith (1998b)

六、机构或团体为作者

1. 第一次引用
 
         格式:(机构全名﹝机构简称),出版年)
         机构全名﹝机构简称﹞(出版年)

        范例:(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998)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998)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2003)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2003)

2. 第二次引用:
 
        格式:(机构简称,出版年)
              机构简称(出版年)

        范例:(中科院,1998)
             ACSM (2003)

特别提醒:在文末引用文献格式中,不得使用机构简称,必须使用机构全名。

七、学校名称为作者之文献

      格式:(学校全名,出版年)
      范例:(上海外国语大学,2003)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86)

八、同时引注两个以上之文献

1. 同作者但不同著作:依出版年代由早至晚排列,以逗号(,)分开。
      格式:作者(较早出版年,较晚出版年)

      范例:姚汉祷(1992,1997,1998)
      Jackson and Taylor (1996a, 1996b, 1997)

2. 不同作者:依作者姓氏字母(A到Z)或笔划(少至多)依序排列,以分号(;)分开。
      格式:(乙作者,年代;甲作者,年代)
      (A作者, 年代; B作者, 年代; C作者, 年代)

      范例:(方硕一,1991;洪树霖等,1987;钱白梁,2001)
           (Adams, 2001; Brooks & Fisher, 1997)

九、直接引用:在出版年后加页码或章节。
 
       格式:(作者,出版年,页码)或(作者,出版年,章节)
       范例:(何兆雄,1998,p.7)
            (Brown & Levinson, 1981, p.234)

十、电子网络数据
 
因电子网络文献也都有作者及年代,故上面所提过的格式,都可以用来引注电子网络数据文献。
 
(3)文末参考文献格式

文末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的书写,APA格式不采用文献编号的方式排列。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分开排列,但均以作者姓氏字母(由A到Z)依序排列。在此列出的文献必须都是在内文中引用到的,内文中没有引用过的文献不得在此列出。

特别提醒:中文部分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如,书名和期刊名用汉语书名号),而英文部分使用英文标点符号(如书名使用斜体表示)。

一、期刊

格式:作者(出版年)。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期),页码。(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范例:
何兆雄(1995)。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研究。《外国语》,12(5),2-8。
刘正光、刘润清 (2005)。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37,15-21。
Wood, L. A. & Kroger, R. O. (1991). Politeness and forms  
  of addres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45-148.

特别提醒:
 
1: 以斜体方式呈现的部分只到卷 (volume) 为止,期 (number) 的部分不以斜体方式
   呈现。

2: 如有六位以上作者时,仅写到第六位,接着以“等”或 “et al.” 结束作者名单。

3: 每一文献的第二行开始,英文文献需空6个space(中文文献则需有三个中文字的空
   间)后才开始书写文字。

二、一般书籍
格式:
作者(出版年)。《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范例:
何兆雄(1989)。《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 (2001).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A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特别提醒:英文书名除了第一个字或专有名词之第一个字母大写以外,其余均使用小写。
但冒号后面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三、论文集
 
格式:
作者(出版年)。篇或章名。载于□□□(主编),书名(页码)。出版地:出版者。(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范例:
林正常(1997)。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载王芳(主编),《语言学与哲学》(pp.46-5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Berry, M. (1996). What is theme? In M. Berry, C. Butler, R. Fawcett, & G. Huang (Eds.), Meaning and form: 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 (pp. 1–64).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mpany.
 
特别提醒:英文主编只有一位时用 (Ed.),二位及更多时用 (Eds.)。主编英文名字缩字放在姓的前面,和作者的写法不同。

四、机构或团体为作者之书籍

格式:
作者机构全名(出版年)。书名。出版地:出版者。(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范例:
国家教委出国留学咨询中心(1995)。《出国留学指南》。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
Australian Sports Medicine Federation. (1986). 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 Milton: The Jacaranda Press.
 
五、翻译书籍
 
格式:
翻译者(译)(译本出版年)。《译本书名》。译本出版地:译本出版者。(原作者,原著出版年)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范例:
李瑞华等(译)(1987)。《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eech, G., 1981)

 
特别提醒:
1: 此类文献因内文是中文,故应放在 “中文部分” 的文献中。
2: 在内文引注翻译书籍时,与中文的引用方式同,也不加 “译” 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