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智慧的火花在问题间闪现

 尚和蒙学教育 2010-12-06
让智慧的火花在问题间闪现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   曹永芳

内容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低年级学生不愿提出问题的三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来让孩子乐于提出问题,随后再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析错例、多向思维等教学策略,逐步提高低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低年级   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探索问题   

正文: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       分析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

曾经我对某校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做了一次调查,选择了低年级的小学生,总共102名,测试题目为:“有一个司机驾着一辆卡车运水果到北京,车上装着8箱橘子,25箱苹果,问卡车司机年龄为几岁?”

这个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完全是毫无关联的,从题目中给定的条件根本无法求出卡车司机的年龄,但是笔者在对102名学生调查后发现:其中79%的学生都算出司机年龄为33岁(25+8=33),17%的学生知道题目可能没有答案,但缺乏质疑的勇气,只有4%的学生说出这道题没有答案,而且能比较准确地阐述理由。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低年级孩子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所以相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但是在当前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却看不到孩子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不愿这样做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谈一谈:

1小学低年级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常常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一会儿弄橡皮,一会儿玩铅笔,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具。作为老师,有时候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常常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着数学,自然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我们又怎么奢望孩子能大胆地在数学中提出问题呢?

2有的老师总认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不能和孩子们嬉皮笑脸,不然就很难管好学生,所以在平时,对孩子总是很严肃,孩子们一看见老师就望而却步了,有些孩子发现问题可能并不一定在课堂上,而有可能在课外,但是他们不敢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告诉老师,在孩子们心中,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是个谜。

3传统的师道尊严也使这些孩子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在他们心里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当老师发生错误时,他们也不敢大胆地提出问题。别林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把老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为敌手,永远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努力让孩子愿意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来让孩子敢于提出问题:

1)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在平时,作为教师,除了要做良师,给孩子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当益友,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喜欢听他们说话,这样他们就愿意亲近你,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你。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低年级的孩子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个大大的“?,他们渴望更了解这个世界。在家里,他们可以问父母,在学校,他们更想问的是老师,因为在他们心里,老师是博学的长者,什么都知道。对于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很好地爱护和激发,耐心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实在不能解答的也要作很好的解释,如: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告诉孩子:“哎呀,你的问题可真把老师也难住了,愿意想其他办法找找答案吗?找到答案后,可千万要记得告诉老师啊!”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愿意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也免除了老师回答不上来这样一个尴尬。我们绝不能不理不睬,甚至不耐烦,有意见,发脾气,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再也不敢提出问题了。

3)营造轻松教学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即使有时候有的孩子提出可能很幼稚的问题,我们仍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质疑积极性;其次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其他孩子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做到先倾听完别人发言然后再举手,不要因为其他孩子不恰当的表现而让发言的孩子感受到压力,挫伤其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课堂上能有最佳的表现。

三、培养孩子学会探索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只是第一步,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提高的,我们应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实际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师引导,逐步理清思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条:“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的孩子总各有各的差异,有的反应快一些,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马上领悟,而有的后进生则可能需要老师讲好多遍才能明白。我们在数学中不免会碰到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这些题目对后进生来说是比较吃力的,可能因此他们对数学题产生了恐惧,所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理解这部分题目,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引导。

例: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练习与测试》中出现了一道带“*”的题目(带“*”的题目表示此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仔细开动脑筋):把整百数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之和为1000(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图如下:

这个题目有的孩子认为不难,而且最后有一部分孩子也能做出来,但是真的要他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大部分的孩子可能是回答不出来的。象这样的题目,我选择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动脑思考,以此来理清思路。

首先我问学生:“题目中说的整百数有哪些呢?”学生回答:“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其次我让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发现:(1)9个数中有7个数填在圆圈中,有两个数不需要填;(2)三角形每个角上的数在计算时都要用到两次,而其余数只要用到一次。

根据学生的发现,我顺势告诉学生,所以,我们确定角上的数是多少是这个题目的关键,也就是说能与角上这个数相加得1000的数应该有两组,如果只能找到一组,那这个数就不能填在角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分析出:4006007008009005个数不能填在三角形的角上,而其他四个数都可以。

接着,我引导学生:那我们就从100200300500中选出三个数填在角上,你能试着把剩下几个圆圈里的数填出来吗?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了这个题目的答案有三种。(其中当选200300500这三个数填在角上时不行)

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理清了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1)明确题目意思;(2)分析图,得出数的特征;(3)分析数据;(4)找到解决办法。那些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问题,他们感受到带“*”的题没有让他们“望而却步”,反而享受到了解题带来的无限快乐。

(2)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成绩好的孩子可以听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而那些后进生则有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这个共同探究,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孩子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序的组织好这样一次活动,让其发挥最佳的效果。

例: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而且在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方法也是比较多样的,即使是那些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有所发现,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选择让孩子以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9的乘法口诀,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把想法告诉我,我把想法告诉你,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1)有的孩子发现:图中一行有10格,而其中只有9格有五角星,也就是说910少了1,而两行五角星就是比20少了2,三行就是比30少了3……也就是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了几;

2)有的孩子从几个9的得数发现:这些得数个位上是从91排列的,也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而十位上的数字则是从18排列,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3)有的孩子发现:这些得数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加之和为9

4)有的孩子发现第2个得数与最后1个得数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反,第3个与最后第2个数也是这样的,以此类推。

小组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探讨交流之后,又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真了不起,居然能发现这么多方法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一堂课下来,效果特别好,很多孩子都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能很快背出9的乘法口诀了。”

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有了更多探讨与交流的机会,即使是那些后进生也通过自己的发现,找到了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在活动中,他们也得到了他人的肯定与欣赏,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寻找错误,巩固自身知识

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养成完成题目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从自己做得题目中找到错误,又谈何容易?可如果让他们找找其他小朋友题目中的错误,他们却信心十足,兴趣高涨,而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胆地设计这样一些环节,如“啄木鸟爷爷帮小树捉虫子”、“医生帮助病人看病”“替小马虎找错误”之类的活动,孩子们总是睁大了眼睛,认真开动着脑筋。

例: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这一课内容后,学生的练习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1)商太小,导致余数比除数大;(2)原本的没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孩子也做成了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孩子们知道“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老师也提醒过孩子做完后可以通过检查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来判断商是否合适,但是孩子们就是错误不断。于是在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很马虎的小朋友做得题目,你愿意来当一回小老师判断他做对了吗?如果有错,你能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吗?”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来做一回小老师,我故意请了一些平时错的比较多的孩子上来判断,效果居然出其的好,不但能判断,还能说出错在哪里。

    也许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从别人的作业中找到错误是相当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一件事,作为教师何不好好地利用这一点,让孩子能自主的地去发现题目的错误所在,以此来达到巩固孩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4)多向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老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求新、求异,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彻底改变那种给每道题事先人为的确定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解法来解题。

当我在教学《十几减8》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故事的形式一边出示主题图,一边引出本课教学例题:15-8,针对这个算式,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首先我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同桌小朋友之间先互相说一说,比比谁的想法多,然后再进行全班的交流,结果孩子们的想法很多:

(1)因为(7)+8=15,所以15-8=7,也得到了15-7=8;

(2)15分成105,先用10-8=2,2+5=7,可得加减混合运算:

10-8+5=7;

(3)8分成35,15-5=10,10-3=7,可得连减法:15-5-3=7;

(4)针对主题图:15里去掉8,剩下的数一数,还有7个;

(5)8后面一个数9开始数,一直数到15,发现有7个数,所以15-8=7;

(6)15开始数,一直数到9,发现有7个数,而剩下的正好是去掉的8,所以15-8=7,也可得15-7=8;

(7)8+2=10,15-5=10,这两个算式都等于10,我们可以把8加上的这个数2,15减去的这个数5,加起来正好是15-8剩下的数7.

学生对于15-8这个算式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思考,并能用同样的方法迁移到“十几减7”的算式中去.

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孩子们不但把自己的智慧成果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分享,从中尝到了思考的乐趣,而且孩子与孩子之间也互相学到了更多的思考方法!

孩子学习的过程应该从?开始,素质教育也应该从?开始,让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问题间不断闪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数学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参考文献:

1、  徐建成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

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研网,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