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建议:认清通胀特点 尽快推出核心CPI

 3gzylon 2010-12-06

    当前的通胀,并非全面通胀,而是指食品通胀和居住类价格的通胀,是局部通胀。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局部应对。如果对局部通胀和全局通胀不加区分,只要CPI上涨就采取总量紧缩措施,就会殃及食品和居住之外的其他产业,造成经济下滑。

    由于CPI构成中食品的权重超过三成,结果中国成为物价指数受食物价格影响最大的国家。事实上,过去十多年中,几乎每一轮物价波动,以及相应的政策调整几乎都是因为食物价格变化引起。但10年来除了食品之外的中国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既要尊重CPI构成,又要避免政策被CPI误导的办法是,在“十二五”期间,尽快推出并定期公布中国的核心CPI。目前计算并公布核心CPI已经成为各国官方通行的做法。

    当前的所谓通胀形势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如果不能认清这两大特点,比如,错误地把局部食品通胀当作全面通胀,或错误地把短期物价波动当成长期通胀,就会扰乱市场预期;如果政策进一步用需求管理的手段去应对供给方面的问题,或用过度强烈的干预手段去应对原本可以自行消失的阶段性问题,结果反而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有可能放大经济周期波动。

    区分局部通胀与全面通胀的重大意义

    由于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权重相应地比较高。2009年食品类在CPI中的比重为32.79%,居住类为14.69%。这两项相加就占了CPI构成的50%左右,而居住类价格中一半是水电煤气等能源价格,另一半是房租价格。

    在最近几个月的CPI上行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波动都来自食品和居住类这两部分。比如,10月份4.4%的物价上涨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居住类价格上涨4.9%,对CPI上涨的贡献率分别占74%和16.6%。也就是说,所谓4.4%的通胀中90%的因素都来自于食品和居住类,占CPI另外半壁江山的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基本保持稳定。

    因此,当前的通胀,并非全面通胀,而是指食品通胀和居住类价格的通胀,是局部通胀。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局部应对。如果对局部通胀和全局通胀不加区分,只要CPI上涨就采取总量紧缩措施,就会殃及食品和居住之外的其他产业,造成经济下滑。

    避免用紧缩总需求手段应对供给问题

    本轮物价上涨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供给方面,而非需求或货币因素。粮食和肉类等农产品的生产都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一旦季节性出现短缺,不可能像制造业产品那样加班生产、增加供给,所以才为投机者炒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果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有货币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过剩的流动性充分利用了这种供给阶段性短缺的局面,进行投机炒作。至于农产品乃至食品的需求,从来都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治理供给波动和投机“炒作”产生的通胀,最好从增加供给和打击投机炒作等方面入手对症下药。至于货币紧缩,不能否认其对引导预期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正确的手段——因为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而言,货币过剩都不是一天两天了,回收过剩流动性也非一日之功。而货币紧缩的效果都是总量的,有可能使正常生产和消费行为也受到抑制。

    将短期波动当成长期通胀反而会放大经济周期

    10月份的物价上涨,既有新涨价因素,占3%;也有翘尾因素,占1.4%。就新涨价因素而言,不仅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9月份以来的美元大幅下跌和农产品、大宗商品的上涨,是第一个阶段性因素。而11月4日以来,美元指数从75点迅速反弹到80点以上,农产品、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跌。

    也就是说,造成10月份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国际因素不仅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且很大程度上已经过去。当然,今年俄罗斯小麦所遭受的损失以及其他阶段性影响供给的因素依然存在。不过鉴于农产品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可以预见的是,下一个季节的农产品产量一定会大幅增加,而到时候价格自然会回落。

    国内夏季洪水和秋粮歉收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同样也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就如同2007年的猪肉供给和价格变化一样:在母猪和生猪产量季节性的增加之前,无论怎样紧缩货币都是没有用的;而一旦2008年下半年猪肉大量增产的季节来临,政府想保护农民的利益,阻止猪肉价格的下跌也是非常难的。所以季节性的粮食和猪肉价格波动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改变的经济规律,多年来我们应该已经习惯了:看到它上涨的时候,应该耐心点等待下一个阶段它自然跌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