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序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09

 

尚书序

 

【原文】古者伏牺氏1之王天2下也,始画八卦3,造书契4,以代结绳5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农6、黄帝7之书,谓之“三坟8”,言大道也;少昊9、颛顼10、高辛11、唐12、虞13之书,谓之“五典14”,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15,雅1617奥义,其归一揆18,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19,谓之“九丘20”。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译文】古时候伏牺氏治理天下时,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政事,因此产生了文章典籍。

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时代的书,称之为“三坟”,讲的是人生的大道;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时代的书,称之为“五典”,讲的是平常普通的道路。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书,虽然设置教化不与三坟五典同一类,但它的雅正辞诰的深奥意义,都是归于同一个道理的,因此各个时代的人都很看重它,认为是最重要的教导。画八卦的说法,称之为“八种求索”,是想求得卦中之意。九州的记述,称之为“九种聚集”。丘,就是聚。言说九州所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这种书中。《春秋左氏传》说:“楚国的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是说的上古帝王遗留下来的书。

【说明】《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间谈话的记录。《尚书》的作者是史官。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均设置有专录君王言行的史官。《礼记·玉藻》称君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汇编成册,就是《书》了。

《尚书大序》的作用相当于今天文章的题解。今存《百篇书序》实际上只有八十一个篇目,仅有六十七条序文,可以肯定大部分是先秦时期作品。《汉书·艺文志》认为《书序》是孔子所作,证据还不充分。《史记》大量引用《书序》,《熹平石经》残石也有《书序》。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汉武帝以前《书序》就已问世了,它是很可贵的历史材料。

本节是《尚书大序》中的第一段,指出《尚书》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书旨趣相同,是对后世最重要的教导。

——————————————————

【注释】1.伏牺氏:又作伏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荀子·成相》:“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卦,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2.王:《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荀子·解蔽》:“王也者,尽制者也。”《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这里作动词解,用为统治天下之意。

3.八卦: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供占卜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仪礼·士冠礼》:“卦者在左。”《说文》:“卦,筮也。”

4.书契:契通“栔”。《周礼·质人》:“掌稽布之书契。”《尔雅》:“契,绝也。”《易·系辞》:“后时圣人易之以书契。”《吕氏春秋·察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说文》:“栔,刻也。”这里用为用刀刻之意。书: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

5.结绳:在文字产生以前古人用绳子结扣来记事,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现在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有用结绳来记事的。

6.神农:中国上古传说中教人农耕,亲尝百草的人物。农业、医药由他开始。《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7.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8.坟:《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里用为古代典籍名之意。

9.少昊: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与颛顼、高辛、唐、虞合称五帝。

10.颛顼:传说中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称高阳氏。与少昊、高辛、唐、虞合称五帝。

11.高辛:传说中黄帝之曾孙,少昊的孙子,又叫帝喾。

12.唐:古唐帝,帝喾次子,其号曰尧;史称唐尧,又称放动,继其兄挚为天子;有德政,后即传位于舜,在位九十八年卒。与少昊、颛顼、高辛、虞合称五帝。

13.虞: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韩非子·十过》:“尧禅天下,虞舜受之。”

14.典:(diǎn) 《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易·系辞》:“不可为典要。”《尔雅·释言》:“典,经也。”《说文》:“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这里用为重要的文献、典籍之意。

15.伦:《荀子·富国》:“人伦并处。”《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说文》:“伦,辈也。”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这里用为类之意。

16.雅:《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史记·三王世家》:“文章尔雅。”《风俗通·声音》:“雅之为言正也。”《白虎通·礼乐》:“雅者,古正也。”周代以周王朝京都地区的语音为标准的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平常用鲁地方言说话,读《诗》、《书》和赞礼时就用雅言。

17.诰:《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易·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列子·杨朱》:“告上曰告,发下曰诰。”《说文》:“诰,告也。”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这里用为发布、告诉之意。

18.揆:(kuí葵)《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这里用为事务、政事之意。

19.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国语·晋语七》:“疆志而用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彊志。”这里用为记载、记录之意。

20.丘:《易·涣·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周礼·地官·小司徒》:“四邑为丘。”《孟子·尽心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广雅·释诂二》:“丘,居也。”《释名·释州国》:“丘,聚也。”这里用为聚之意。

 

【原文】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1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2于周。芟34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5。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只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译文】我的祖先孔子出生在周代末年,看到史籍中的一些烦琐不必要的文字,担心阅读它们的人不专一,于是就修定《礼》、《乐》,使旧有的篇章更加显明,删削《诗》为三百篇,按照历史事实的记载去整理《春秋》,帮助完善《易》的道理而废弃了“八索”,阐述了职方的职责而排除了“九丘”。整理三坟五典,断代从尧舜以后,到周代为止。删剪掉烦琐杂乱的文字,削减去虚浮不实的言辞,提出宏大的纲领,摘取精确的要点,足以流传后世树立教化,典、谟、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深刻的道理,让国君看到楷模。帝王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提出来实行,三千个学生都接受了其中正确的道义。

到秦始皇消灭先代的典籍,焚烧书籍活埋儒生时,天下的读书人逃难解散,我的先人因此把家里的书埋藏在住宅墙壁中。等到汉朝兴起,开设学校,广泛寻求博学的儒士,以便阐释先代的道路。济南伏生,年龄已超过九十岁,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经书,就用口传授,只有二十余篇。因为是上古时代的书,就称之为《尚书》。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没有谁听说过。到鲁共王喜欢修筑宫室,毁坏孔子的旧屋用来扩大自己的住房,在孔子旧屋墙壁中发现了先人所收藏的、用古文字写的虞夏商周的书及传、《论语》、《孝经》,都是蝌蚪文字。鲁共王又登上孔子庙堂,听到了金石丝竹奏出的音乐,于是不再毁坏孔子的旧居,并将书籍全部还给孔氏家族。用蝌蚪文字写的书很早以前就已经废除了,这时的人没有一个能看懂的,用从伏生那里听到的书考查讨论文中的意义,定下其中可以认识的写成隶书,再用竹简刻写下来,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在《尧典》中,《益稷》合并在《皋陶谟》中,《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并在《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连同序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书库中,等候能够读懂它们的人。

【说明】这第二节阐述的是说明孔子整理古籍的做法及目的,以及说明今文、古文《尚书》的来历和异同。

——————————————————

【注释】1.烦:《商君书·算地》:“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淮南子·主术》:“法省则不烦。”《大戴礼记·少间》:“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这里用为烦琐、繁多之意。

2.讫:(qì气)《书·吕刑》:“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书·西伯戡黎》:“天既讫我殷命。”《谷梁传·僖公九年》:“毋讫籴。”《说文》:“讫,止也。”这里用为绝止、完毕之意。

3.芟:(shān)《诗·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周礼·肆师》:“尝之日,涖卜来岁之芟。”《左传·隐公六年》:“芟蕰崇之。”《说文》:“芟,刈草也。”这里用为铲除杂草之意。

4.夷:《诗·大雅·瞻卬》:“蟊贼蟊疾,靡有夷届。”《诗·大雅·召旻》:“实靖夷我邦。”《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囯语·周语下》:“是以人夷其宗庙。”《孟子·离娄上》:“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自相夷戮。”这里用为伤害之意。

5.猷:(yóu由)《书·汤诰》:“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尔雅·释宫》:“猷,行道也。”《方言》卷三:“裕、猷,道也。东齐曰裕,或曰猷。”这里用为道路、法则之意。

 

【原文】承诏1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2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译文】秉承皇帝诏告给五十九篇作传,于是我就深思熟虑精心研究,广泛参考经典书籍,采纳各家说法,写下传注。用简明的文字申述意义,铺陈发挥其中的旨趣,大概可以对将来有所帮助吧。

《尚书》的序,是叙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意思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了,应该把它们放在各篇和正文在一起,因此援用它们时各放在相应的某篇前面,定为五十八篇。写完以后,正碰上国家发生了巫蛊事件,进献经籍的道路断绝了,因此不再把《书》上奏朝廷,只把它留给子孙,遗留后代。如果有爱好古道、学问广博、志趣高雅的君子与我有相同的志向,我也不隐瞒我的《书》传啊。

【说明】这第三节说明的是孔安国写传的前因后果,以及没有上奏朝廷的原因。所谓的巫蛊事件,是指汉武帝末年崇信巫术一事。汉武帝大臣江充与太子有嫌隙,用骗术陷害太子,被太子杀掉,汉武帝听信江充说太子宫中有蛊气,命令丞相发兵讨伐太子,太子出走湖关自杀。此事可参看《汉书》记载。

——————————————————

【注释】1.诏:(zhào)《书·微子》:“罪合于一,多瘠罔诏。”《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说文新附》:“诏,告也。”这里用为告知、告诉之意。

2.覃:(tan谈)《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诗·小雅•·大田》:“既备乃事,以我覃耜。”《汉书·叙传上》:“扬雄覃思。”这里用为深入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