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敷与热敷

 caomohongye 2010-12-09

权威版

所有内容来源于医学类权威资料,更专业,更准确

  利用冷或热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或粘膜,并借助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扩张或收缩,改变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

热敷的应用 

  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使炎症消散;热敷可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热敷还可以解除因肠胀气所引起的疼痛。

  热敷有干热、湿热两种。干热的穿透力不如湿热,一般湿热的温度约为50℃,湿热敷穿透性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强。干热的温度为 60—70℃,干热敷比较方便,常被人采用。热敷如超过上述温度,容易烫伤病人,因此必须加以注意。用热敷时一般不超过 20—30 分钟。

  热水袋法:用开水、凉水各一半,水温约 60—70℃(对小儿、老人、昏迷病人的水温不得超过 50℃),注满热水袋 1/2—2/3,排出空气,拧紧袋塞使不漏水,然后用布或毛巾包裹,放在病人需要部位。给病人热水袋后要密切观察,发现皮肤发红应即停用。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料壶,只要不漏水就可以用。

  湿热敷法:将干毛巾铺在热敷部位下面,露出患部,局部皮肤涂上凡士林后盖一层纱布或薄布,将浸在热水里的小毛巾或旧布拧干,抖开,用腕部测试温度后敷于患处,其上放一热水袋,再盖上大毛巾。如患部不能加压,则不用热水袋,改用棉垫,约每 3—5 分钟更换一次。敷布的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不觉烫为原则。一般热敷时间为 15—20 分钟。湿热敷过程中要经常注意皮肤反应,避免烫伤。热敷完毕,将局部皮肤擦干盖好,以防受凉。对有伤口的部位作热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敷后伤口换药。

冷敷的应用


  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出血,适用于扁桃体切除后及鼻出血病人止血;冷敷还可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冷敷也可以减少局部血流,降低细菌活力和细胞代谢,因而可制止炎症扩散和化脓;冷敷还可以降温。

  冰袋:将冰块砸成小块放入盆中,用冷水冲一下,化去尖角,以免损坏冰袋及对病人不适。冰袋装冰 1/2,排气后将盖子拧紧,装入布套中,置于需要部位。冰块融化后要及时更换。如无冰袋可用塑料袋替代。

  高热病人可敷头部(前额)或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

  鼻部冷敷时,可用小塑料袋或橡皮手套装上小冰块放在鼻根部即可。

  冷湿敷:将中毛巾或小毛巾折叠成额部大小,放在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局部,经常更换,持续约 15—20 分钟。

大众版

全民参与编写并经严格审核发布,更丰富,更完善
冷敷和热敷的区别
 

  跌伤、扭伤时,受伤部位的组织内部会有大量毛细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渗出,形成局部淤血,此时如果用药酒按摩、或用热敷,立即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增多增快,也就更增加了血液的渗出量,用力按摩揉搓还会使受伤的组织再添新伤,使更多的毛细血管破裂,产生新的出血,加重了局部的肿胀和疼痛。如果受伤部位伴有骨折,可能由于按摩揉搓导致骨折的断端刺伤患处深部的血管、神经,致使病情加重。 因此跌打扭伤后的处理方法可以用冷敷。如用冷冻的水来淋患处亦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来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患处的充血肿胀,尽快使血荃堵住出血口;冷敷使局部降温,感觉神经反应迟钝,起到止疼的效果。 大约在受伤过后的24个小时,才能对患处按摩或热敷,这时它的确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的吸收消退,有帮助受伤组织修复愈合的作用。

  ⑴冷敷。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减轻疼痛,降温退热。冷敷可用小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1-3分钟更换一次,持续15-20分钟。也可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局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⑵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促使炎症消散和局限化,减轻局部肿痛。热敷同冷敷操作相似,既可以用小毛巾浸热水,拧成半干使用,也可用热水袋灌装热水裹上毛巾敷于患处。要注意刚受闭合性外伤(即无伤口的外伤)时,却不可开始就热敷,那样会因促进血管扩张,加重瘀紫和肿胀;此时应冷敷控制出血,过一两天后,再用热敷,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瘀吸收。有感染时应避免热敷。各种内脏出血,急腹症,不宜热敷。
  
冷敷热敷,如何具体实施
 

  冷敷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①干冷敷法。在橡胶制成的冰袋[或橡胶手套等代用品)中,装入半袋碎冰[或冰水或冷水),扎紧袋口后,在冰袋与皮肤之间用毛巾、布套等隔开。冷敷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每次敷20分钟,每日可效多次。

  ②湿冷敷法。用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在盛冷水的盆里(如有冰则放入冰块,没有冰则用新打上来的井水),轮流取出拧至半干后敷于患部。4~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可敷多次。如果受伤的是手或脚,也可以直接把受伤的手或脚泡在冷水里,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

  热敷的常用方法也有“干、湿”两种:

  一是干热敷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摄氏度~70摄氏度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二是湿热敷法。事先把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在热水盆内,轮流取出并拧至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每日可敷3~4次。

  了解禁忌,还需注意整体

  上面已经说到,不失时机地冷敷和热敷,对于局部损伤来说,的确是一项简单易行、快捷高效的物理治疗措施。但是,不论冷敷还是热敷,都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例如,当损伤的部位起水疱或有破损,形成“开放性伤口”时,就不适宜冷敷;对于对低温特别敏感或心血管系统有病的人,也要慎用冷敷;感染发烧的患者、诊断不明的急腹症、面部三角区感染、怀疑有脏器内出血的,禁忌热敷;软组织挫伤或关节扭伤的初期、皮肤湿疹、细菌性结膜炎等,也都禁忌热敷。

  此外,冷敷和热敷仅仅是针对局部的物理治疗,在看到局部损伤的同时,要密切注意伤员的全身状况。例如,一个头皮血肿的患者,可早期进行冷敷,24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但同时应充分警惕患者有无颅内血肿、脑震荡或脑挫伤的情况,如发现有越来越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意识逐渐丧失。耳、鼻出血等症状出现,应马上急诊救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