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增强国际竞争力

 昵称4735378 2010-12-09




【字号: 小  中  大   

    □曹学军
    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和技术的“竞技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改变,由过去的以国家军事安全为重点转变为以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基础设施(以信息网络为主)安全为重点;(2)全球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实力和创新(Innovation)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3)世界经济正转向以基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模式,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大大超过资金、劳力和自然资源的贡献之和,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要素,经济的增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技术的进步;(4)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更加广泛和深入,技术、人才和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剧,全球变成了一个大“竞技场”。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和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美、欧等国纷纷完善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来加速经济增长,国家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竞争力。因循守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当今世界。美国工业研究所(IRI)1995年度报告指出:企业的老一套研究与开发运行方式不再有效;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和适应新的规则,不能适应就不能生存;1995年首选的幸福500家大公司今天尚存的不到35%。美国著名的思想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曾组成由国会议员、联邦政府高级官员、咨询机构高级专家;企业领导、大学教授、国家实验室负责人组成的两个研究小组,其中国家挑战高级政策小组专门研究在全球环境中美国的国家优先发展问题,另一个投资战略高级行动小组专门研究提高美国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问题。这两个研究组在题为《全球创新与国家竞争力》的一份综合研究报告中作出如下结论:国家发展的最终基本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在新的全球环境中,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这个目标将起着主要的、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创新能力是国家面临的所有挑战的核心问题。
    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我国要在全球竞技场中搏得好名次,必须具有强大的国家创新能力,而这个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有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之上。我国的创新体系虽已具一定规模,但创新执行机构的构成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备,创新资源缺乏,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国际互动需加强。这些问题限制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把现有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国际互动五大部分组成。
    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咨询与中介机构,在发达国家还存在为数很少的非赢利性民间研究机构。企业必须尽快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就业,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知识的应用、技术的开发主要是由企业来实现的,是企业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产品、服务、市场和就业,因此企业应当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得自身的利益回报,因此企业也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在发达国家,企业承担着全国60—70%研究与开发任务,负担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的50—70%。在美国,企业从事全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为85%和70%,提供的资金分别为70%和55%。
    然而在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低下,无论在研究与开发任务的执行还是从资金的投入上,都远落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政府较重视对国立科研院所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国立科研机构;企业往往注重生产和销售,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甚少,加之产业结构以低技术含量的传统产业为主,忽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而缺乏创新又是造成我国企业竞争力弱的最致命问题。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营造有利的创新政策环境,二需改善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三要增加研究与开发资金。政府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努力中,首先要对高新技术的创新活动出台新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搞以研究为基础的(Research—based)创新,增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等产业的比重。其次,由于我国企业的自身“造血”功能尚弱,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的前期研究与开发项目尚需给予一定的资金注入,以起种子的作用。政府与企业建立成本分摊、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条可取之路。此外,风险资金(可称为创业资金)机制亟待建立,以便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投入。
    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的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无疑是形成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增强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但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将增多,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活动将在小型高技术公司进行。据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统计,美国所有可商品化的专利产品的技术创新,有一半来自小型高技术公司;除了飞机和汽车等大型制造业由大公司占统治地位,在几乎所有其它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都有着小而灵活的优势和相当重要的作用;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可以预言,小型高技术企业也将是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政府在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扶持不容忽视。我国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既要在创新内容上跟踪发达国家,也需研究和借鉴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些做法。目前,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不再限于在自己的中心研究所或实验室进行,而扩展到了国外。大型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实验室,形成了全球性的创新网络。曾经被誉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和企业自身技术来源的大型企业(如IBM、AT&T、GE、DuPont等)中心实验室正在缩小和减少,纷纷扩散到海外,把外国的人才和智力、技术和资源做为自己的创新资源。有些企业与大学结盟,将应用研究和开发性工作转交大学来做,而自己更多地搞技术的直接应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结盟甚至合并的趋势在加强,为了提高国家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政府在反托拉斯政策的执行上有所放松。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并且日益加强。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自身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增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健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急迫也是最难的一项工程,尤其目前又面临着企业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使企业创新能力尽快提高,走向良性发展道路,使企业真正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大学应当做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发达国家的大学在从事教育与培训的同时,还从事大量的基础研究任务,把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美国为例,大学承担着全国60%多的基础研究。今后大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先进研究相结合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利用大学里的智力和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通过研究来培养高级人才,一举两得。
    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补充力量。国家实验室和国立研究所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的竞争前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政府机构执行全国10—20%的研究与开发任务,而提供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为全国的20—50%,尽管其任务和经费较少,但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
    我国现有的国立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方面均具有相当强的优势和基础,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任务,也拥有大量的成果,但由于有些项目在设立当初就无市场导向,取得成果后又未产业化,使得国家大量的科研投入半途而废,没有成为生产力而促进经济增长。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避免科研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国立科研院所的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其中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的院所应与企业结合(包括合并或结盟),有条件的甚至可成为公司性质的私立研究所,这样第一可加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和创新能力,第二可使研究与开发一开始就面向市场,第三可使原有的大量成果尽快产业化和商品化。从事基础研究的院所可并入大学,弥补大学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国家只保留少部分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使命所必需的研究,以及私人部门不愿承担而又必须进行的研究与开发,做为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创新主体的补充。
    至于上述三类执行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应占有的任务、资金和人员的比例,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各异、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技术转让和扩散机构、咨询与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思想库)、风险投资公司和股票市场是国家创新体系中起桥梁和辅助作用的中介环节。我国在这几个方面都很不完善。高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尚待建立。技术扩散力量需要加强。咨询与评估机构为数甚少,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的思想库寥寥无几。我国需要形成一批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咨询和评审机构,以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创新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必需条件。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其中信息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一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计划,加速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和大型数据库。
    创新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如果说基础研究得到的科学发现是无国界,那么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专利和技术却是一种国际商品。人才也是有身价的、最易流动的“商品”。因此,国家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还要设法避免技术创新人才向国外流失,尤其在信息和生物技术领域。
    创新环境是鼓励创新的关键。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这些环境因素对激励企业和私人部门对创新进行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营造鼓励从事创新和投资于创新的气候,政府首先要对有关现行政策和规章进行改革,可在税收和出口贸易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国际互动是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手段。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就是全球竞技场上的一个团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要求我们的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式的、国际化的体系。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是国家创新体系与国际环境互动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渠道。
    上述执行机构、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以及国际互动这五个部分在一起构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五个部分不是五个孤岛,而是一个相互密切关联和互动的、缺一不可的网络系统。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有效地运行。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能力发挥。
    创新是一个连续的、无序的、复杂的过程,不是独立的单一活动或若干活动的线性序列,尽管局部存在简单的线性过程。创新过程包含各个阶段之间的互动和反馈环,有时跳跃式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缺失,创新过程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很大的差异。
    技术创新的过程不再是过去认为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开发,最后以产品为终结的简单线性模式,难以明确划分出研究与开发的不同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分类术语已不再适于描述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技术的创新不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包括产品开发、加工制造、进入市场、售后服务、产品的修改和升级等过程。研究与开发不等于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不是目的,只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手段。如果只注重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而忽略产业化、商品化、市场、投资以及管理等其它创新环节的同步发展,研究与开发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注重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市场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创新存在于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经济等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国家创新战略并不只是对科学和技术或者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而是对创新体系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建设的一揽子战略。
    前述CSIS报告指出,国家创新能力和含义远远超过对科学和技术的投资强度,它是许多成功要素的总和,包括:(1)对科学和技术的大量投资;(2)知识与技能以及掌握和使用知识与技能的人;(3)支持和鼓励投资于创新的政策环境;(4)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强有力的工业投资;(5)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专业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6)联结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用户的合作网络;(7)开放的贸易体制。该报告对美国的国家创新战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
    一、维持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基地。联邦政府的支持对于保证美国的科学和知识基础至关重要。大学、联邦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形成了多样化的科学研究基地,这是美国的强项之一,也是美国国家创新能力的财富。高等教育和先进研究是分不开的,大学必须起到双重功能。
    二、持续的技术创新。复杂的技术创新过程要求一个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各级政府应采取以下政策,以满足新的、更复杂的创新环境的要求:(1)形成公共和私人(即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与伙伴。(2)联邦政府应向工业界提供对付未来经济竞争的战略性技术发展的路线图。(3)提供早期预警机制。联邦政府应当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组织科学家和企业领导,找出对美国未来竞争力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科技投入中存在的缺陷。(4)保持投资的多样化。政府应当继续支持用于国家使命的技术的开发,以及高风险、高成本技术的早期开发,保证对创新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的投资,如国家标准、技术数据库和高成本的大型研究设施等。
    三、创造一个友好的商业氛围。政府要对税收、反托拉斯和贸易等政策与法规进行改革,以激励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
    四、投资于教育。没有一个世界级的人才库是没有全球竞争力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各级政府之间必须形成一个纽带,重视教育。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资助虽然最小,但联邦政府的教育计划却有很大的影响力。
    美国前商务部长布朗曾对创新提出以下观点:投资、受教育的劳动力、开放的市场以及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四个要素,前三个要素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就是上述创新战略,主要有以下措施:修改有关法律,延长研究与工程减税政策;改进大学生贷款以便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受到他们需要的教育;提高中小学教育标准;为不上大学的青年人建立“学校到工作过渡计划”;减少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出口控制;政府组织高技术企业商贸团出访,促进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出口;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
    上述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观点,以及美国的创新战略,对我国不无借鉴,我国正处于各项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这既是挑战,也为改革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带来了契机。政府、企业和学术各界必须对新的国际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国家创新能力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尽快研究和制订一套符合我国特点的国家创新战略,抓住体制改革的机遇,建设一个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现代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