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起源:阴阳五行——求是网

 LM0318 2010-12-09

宇宙起源:阴阳五行

2009-02-26 02:18 
 
最早的时候,干支仅用于历法,即记录岁月流行的象形符号。由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干支学说用阴阳五行说建立自己的体系来描述宇宙,阴阳五行凭借干支使它在时空中的运动具象化、数据化。这里涉及干支的产生与阴阳五行起源的时序问题。考古学术界认为:阴阳的产生时代至少应上推到商代以前的远古时代,这可以在《周易》古经的八卦阴阳爻予以证实。另外,我们从《周易》古经文中发现,经文还未有五行概念的痕迹,倒是出现了象“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卦辞)”、“己日乃孚”(“革”卦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巽”九五爻辞)等天干记日现象,凭此印证了以干记日法产生年代较早。而天干地支结合成为历法体系,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的年代可能又要往后推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先哲对於宇宙生成的完整叙述,较早的文字可见於《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后来的哲人都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加以阐释发挥。朱熹是这样解释:“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中国先人的宇宙观,并非像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所描述的“上帝创世纪”。《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道:“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是一种不可形状的客观存在,为先天之一“气”,发动则阴阳生、天地立,继而就有万物的发生——中国先人的宇宙观是道。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及老子“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万物生成、岁月流行依乎自然,并不在神的力量。阴阳学说的创立源于中国先哲独特的个性和洞察事物独到的目光。黄寿祺说:“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根据这种直觉的、朴素的观察,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种符号表示:阴物为--,阳物为-……阴、阳爻象的形成,本於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阴阳学说奠定中国人宇宙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石,由此形成天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和积极、主动、乐观人生态度,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影响深远。 

阴阳学说阐明宇宙起源的同时,还具体论述阴阳特征、阴阳关系及其运动法则。

一、阴阳应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阴阳作为形而上之物,是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及其原理抽象概括而成。按邵雍的说法是“气以造形,形以寓气”,即万物万象由阴阳造就,万物万象蕴含阴阳之气。诸如天地、昼夜、寒暑、炎凉、上下、盈虚、清浊、明暗、刚柔、动静等对立的事物,“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即大凡上升、活动、刚健、明亮、湿热、雄性、开辟……皆蕴含阳气;大凡下降、宁静、柔顺、黑暗、寒凉、雌性、闭阖……皆蕴含阴气。“应”是“反映”之义,与《周易》中的“象”之、“则”之同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阴阳、八卦原理就是先哲捕捉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拟物抽象而成,而抽象之发明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掌握开启自然及生命法则的钥匙。“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阴阳应象特征告诉我们:阴阳并非无踪无影之物,而是万物万象之中随时随地可见可亲,掌握它的运动变化法则,遵从它的法则,就可揭开宇宙奥秘,获取生命真谛。 

二、阴阳运动变化:阴阳学说揭示宇宙的本质属性——变。宇宙唯有变动不居、生生不已,才能成就缤纷万物。而万物之变则依赖于阴阳无穷更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据专家考证,殷代甲骨文“易”字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山或地平轮廓线,下半部三斜劈线表示太阳光,由此认为“日出”象征阴阳变化。孔颖达在论证《周易》“易”的含义时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阴阳变化有这样一些法则:

1.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就是分清界限区分其形质的表现。阴阳生而天地立,阴阳形质经纬分明、判然有别。“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辞》),知晓阴阳对立原则,就能认识事物对立的两面,细心区别并了解其不同特征,以期获得不同的功效和结果。如判别了恶,就知道何为之善;善恶分明,就知晓如何去损益。洞察了盛衰之机,就能做好进退之举。所谓居安思危,就是察觉阴阳对立存在,而采取的智谋通变的处事谋略。 

2.阴阳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变化靠的是阴阳更迭推动,两者不可缺或。阴阳形质判然有别、水火不容,然而它们并非孤立对峙。各自孤立,互为对峙就没有变化,就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所以《周易·说卦传》说:“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又说“男女媾精,万物化醇”。概要地说,万物、生命存在于阴阳依存的平衡关系中,一旦阴阳失衡,生命就会出现病态,如果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被尚秉和认为《周易》的精髓,也就是阴阳和谐依存的道理:阳遇阴则通,阳临阳则受阻。阳遇阴就是事物具备两方面性质,就是“二”,是“二”就可以生“三”,就可以生万物。而阳临阳或阴遇阴依然是一种物质或一种性质,不分彼此也就无从变化演育。

 3.阴阳消长:阴阳的对立、依存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之中,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阴阳消长的根源在于其不居的属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就有日月升沉、春秋更替、花开花谢的变幻景观;由于光阴飞逝、岁月无情,才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阴阳消长的目的是阴阳平衡。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阴阳的运动变化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更迭的。当阴气从萌生、发展、壮大,再到盛极之时,盛极必衰,“阴极生阳”。终究导致阳气发生。“坤”道气尽,则转入阴阳交合,以成“天地生生之德”,“否”卦否极泰来,先否后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而十二辟卦更揭示了自然界“阴阳消息”:从“复”卦阴极则一阳初生开始,至“乾”卦六阳生,阳已极盛,“媾”卦则一阴滋生,到“坤”卦则六阴生,阴气盛极,又转为“复”卦……四季轮回,寒暑更替,可谓形象而生动地得以体现。《滴天髓》原注作者说::“阖开往来皆是气,而理行乎其间:行之始而进,进之极则为退之机,如三月之甲木是也;行之盛而退,退之极则为进之机,如九月之甲木是也。”阴阳转化是阴阳动变的枢纽。阴阳学说认为:能把握这一关键,就能窥见宇宙运动的秘密,捕捉事物的先机。 

二、万物类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最早载于《尚书·洪范》,文中说:周武王灭殷后,拜访大学者箕子,并以治天下大法求问。箕子列举九项要则,第一项就是五行,即认识、遵从五行法则。箕子以上古治水史为案例:鲧以土堵绝水,致使五行混乱,最终归於失败。箕子又将五行诠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涧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据推《尚书》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时期,而五行学说的发源及其成形过程,现今没有更多的线索用以稽考。从《周易》经文推测,五行观念的出现迟於阴阳观念,而后来哲人越来越多的论述则使五行说成为宇宙起源学说的一部分,成为阴阳理论的延伸和深化。《黄帝内经·素问》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五运即五气,即五行。又说:“寒暑燥湿风,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收化收藏下应之。”张介宾引用老子、邵雍、朱熹等人的论说,对五行论予以系统化解释:“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阴阳分而天地立,是为体象之祖,而物之最大也。由两仪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四象既分,五行以出,而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复有五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乃生。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在天为风云雷雨,在地为河海山川,在方隅为东南西北,在气候为春夏秋冬……”承启太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予以具体而微地描述,这样,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万物及其本质又进行了一次概括抽象地把握。 

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上古先辈是否道破了宇宙间的奥秘?宇宙及生命起源问题在廿一世纪的人类仍未有确切的答案。科学界认为,运动於宇宙间的物质,百分之九十为不可见的“暗物质”,现今科学仪器根本无法测量、捕获。而宇宙暗物质的运动,地球之外星体的运行以及地球自身的运动是否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影响,科学权威未敢轻易断言。科学理论推测,天地间至少有三种力量同时作用于人体:一是星体的引力,二是大气压力,三是来自於地球本身的吸引力。前一种力与后两种力的抵销造就了地球的运动与平衡,也保持生命存活的基本平衡。而生命起源也由于这些力吗?五行中的水、火是否就指来自太阳的光和大面积覆盖于地球的海水?因为它们作用力演化构造生命的基因?按司马迁的论述,五行的产生是古人观测日月星体运行规律不断推衍而成。《史记·天官书》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但,是先有五行之说,再有水、火、木、金、土星的命名,还是先有五星之名,才形成五行之说呢?笔者认为前一解答可能性较大。《黄帝内经·灵枢》:“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总之,五行学说坚持主张五行是宇宙生命之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普遍法则,万物万象悉皆“应之”。这样,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阴阳五行说是论述宇宙、生命起源问题诸多论断中的一种。和诸多科学体系不同,阴阳五行说是一种形式系统,是一个符号化象征体系,因为阴阳五行并非直接即指某物。

五行体系的形成以及五行象征世界的构建,根源于中国先哲独特的思维方式,它的合理成分将留给人类逐渐形成的高级文明去认定。 

一、五行形质:

五行作为宇宙间五种不同性质的“气”的象征物,在其正常状态下具备不同的特征:

水气:具有潜藏、流动、下降、寒冷等类似于水的特征;

火气:具有迅速、光明、上升、炎热等类似于火的特征;

木气:具有舒长、畅达、发挥、温和等类似于木的特征;

金气:具有刚劲、肃杀、收敛、清凉等类似于金的特征;

土气:具有顺从、安静、涵养、蒸化等类似于土的特征。 

按朱熹说:“五行质于地而气行于天。”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五行之“行”,是行阴阳之气。那么五行中阴阳之气运动的状态,可以这样来描述:

木气流行:阴气渐退阳气渐进,万物处于生发状态;

火气流行:阳气渐盛阳极阴生,万物处于茂盛状态;

金气流行:阴气渐进阳气渐退,万物处于凋敝状态;

水气流行:阴气渐盛阴极阳生,万物处于收藏状态;

土气流行:阴阳静养、演化,万物处于化育状态。

由于阴阳的运动,才有五气的流行,而五气的催化作用,最终使天地万物千姿百态。

从形质的区分,五行之气还有这一分别:木、火轻浮,金、水、土沉重,而有的观点则认为水火较为轻清。由此又引出五行次序的问题,古先哲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说水为造化的本原,火为阳气发生的根源,它们的次序必定在其它元素之先,有生就有木气,有木气的生,就有金气的收。按这一五行生成论,那土气是不是最后才出现呢,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五为全数之中,十是数的极至。“中者言土之不偏而总统乎四方,极者言物之归宿而包藏乎万有。”(张介宾),这样,土气成为布陈广大,成为水、火、木、金依托的元素。  二、五行应象:按阴阳应象道器原理,五行也为万物万类之抽象物。五行运动生化万物,所以水火木金土,体现在天象,为阴晴风雷雨,寒暑燥湿风;体现在方位有:东南西北中;体现在大地有:河海山川草木玉石;应之于人体有:肾心肝肺胃;应之于人情、人性有:喜怒思忧恐,仁义礼智信。“气得中和,则天为至粹,地为至精,人为至德,飞为鸾凤,走为麒麟,介为龟龙,草为芝兰,木为松柏,石为金玉;气得偏驳,则天有至眚,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飞有鸱鸟,走有狼虎,介有虺蜴,草有毒吻,木为枳棘,石有礓砾……”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从五气的中和与否,描述其体象结果大相径庭。 

阴阳五行“至广至极,至微至精,随气而聚,触几而生”,而阴阳五行的形质就是天地万物之形质,阴阳五行运动法则,也就是天地万物的运动法则。随着世代研究者的不断模拟、概括、归类符号化,从《黄帝内经》至邵雍的《梅花易数》以及无数后来者的充实、丰富,五行之“象数”的系统也确为囊括天地,包罗万象。

以人为例,综合前人的研究,将五行对人体有关方面的概括描述归纳如表: 

     五行

对应形象

项目

人体层

智慧

欲望

情感

骨骼

躯体

内脏

肾、膀胱

心、小肠

肝、胆

肺、大肠

脾、胃

生命状态

思想

运动

情绪

呼吸、语言

睡眠、死亡

感觉器官

皮肤

感觉

听觉

味觉

视觉

嗅觉

触觉

体形趋向

修长

方正

肥大

认知类型

波动型

自激型

直线型

自省型

稳定型

性格类型

情感、直觉

情感

情感、思维

直觉、思维

思维

心理类型

感知

冲动

自尊

自娱

自律

性格趋向

机变

热情

温和

严肃

稳静

行动趋向

多变

急烈

柔缓

刚决

迟拙

伦理特征

颜色

味道

声音

三、五行运动变化:

《三命通会》上说:“五行者,行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五行学说认为,运动是五行基本法则,变是五行的普遍规律。五行动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其在时序的表现为例:五行运行在一年中有一年的主气、强气以及客气、弱气,一月一日一时一刻分都有主、强和客、弱之分。如某年、月、日、时、刻分以土金为主、强气,那么水、木、火气则为客气、弱气。而这一格局又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在土、金气为主、强的某年之中,这一主强格局并不恒定不变,因为某月可能气势最强,而次月则次强,而后来的月份里可能会出现主气、强气变为客气、弱气的情形。而该年中,水、木、火气大部分时间处于弱态,但在某个月份,它们可能造就转弱为强,反客为主的形势。五行在时间单位的日、时、刻分的运动原理也是一样,而在空间上的运动变化规则亦然。“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位。时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因此,五行动变是绝对,而动变的形态无绝对一定之理。这一原理告诫人们:唯有时时观察、处处留意,才能窥见五行的踪迹,才能法则它利用它。 

四、五行生克:五行运动的基本形式有相生、相克两种。五行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金克木。这两则关系原理,体现宇宙万物生理机制:万物有生育机理,没有生育,就没有盛衰、死亡,就无所谓宇宙自然;而有生就有限定、约束、抑制机制,否则宇宙自然万物就亢盛有害,生命机制被破坏,最后导致生命体的消亡。诚如老子所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黄帝内经》也阐明:“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譬若草木,木气流行的春天,和风细雨催动生机,渐而茁壮。到了火气流行之夏,木气尽发,草木枝叶繁荣。继而火气兴盛、草木繁花似锦,可其根部已有精气衰竭之危。于是金气发生抑制木气:枝叶不秀,结胎育果,留下种子。继而金气盛极,枝叶凋败,草木归根复命,等待下一次生机……生命状态就是五行运动循环不息的结果。 

1.生克有利:五行生克关系的具体情形是复杂微妙的,生克的目的是使五行平衡。生克有利,使宇宙万物生育有度,关系和谐,秩序井然,生克有害的结果则反然。

水弱遇金生,水旺遇土克;

火弱遇木生,火旺遇水克;

木弱遇水生,木旺遇金克;

金弱遇土生,金旺遇火克;

土弱遇火生,土旺遇木克。

五行弱态即满足受生的条件,如人体质虚弱需休养、补益、扶助;五行旺象即满足受克制衡的条件,如人精神旺盛、斗志昂扬,需迎接挑战、磨练、拼搏几番成就理想。 

2.生克有害:

水生木:木旺水涸,水旺木浮

水克火:火旺水蒸,水旺火灭

火生土:土旺火晦,火旺土燥

火克金:金旺火虚,火旺金溶

木生火:火旺木焦,木旺火烈

木克土:土旺木损,木旺土虚

金生水:水旺金沉,金旺水浊

金克木:木旺金缺,金旺木折

土生金:金旺土虚,土旺金埋

土克水:水旺土危,土旺水亡

生克有害情况说明:相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生的一方和受生的另一方必须具备可生和可受生的条件,否则,相生则导致双方关系的不平衡。如水生木,必须具备水是旺态,可发泄,自损力量以有益于他人。但如果水气太旺,木气虚弱受生满足后,却仍补益不停,一则过剩,二则反害其身,所以“水旺木浮”;如果水气有限,木气则旺极,致使水气生生不止,结果又是生生不及,生无所生,反害自身,所以以“木旺水涸”。相克关系一样必须具备可克和可受克的条件,不然随时都可出现主次颠倒,主客反转的状况。 

五行生克还有些特殊的情况:如气衰极不可益。“冬日之木,盘屈在地,欲土多以培养,恐水盛则亡形。金纵多,克伐无害,火重见,温暖有功。归根复命之时,木病安能辅助。”(《穷通宝鉴》)又如旺之极不克:旺极宜泄宜伤。如鲧禹治水,滔天大水,绝之则败,顺之则成。《滴天髓》有许多例证加之说明。总之,五行生克运动,视乎生克双方的能量条件及其双方作用力是否合乎一定的尺度。有怎么样的生克运动就有怎么样的功效、结果,就有怎么样的宇宙景象。 

3.五行依存:正如一张纸有两面,万物负阴抱阳,五行各元素之间,形质有别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相为依存互不可分的。油作为液体是水的元素,但又潜藏火的元素,体现其水中有火的特征;土可克水,形象的解释是土可以掩埋水,同时土又可以储蓄水,如湖泊、水库之类,水依存于土以成其大,再展开而言,五行之中,没有哪个元素可以不依靠土的。其它元素的依存法则都可类推。

五行学说的生克及其依存法则反映了宇宙万物抗衡制约又相辅相承的对立统一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