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建设中的竹叶山立交桥,因其独特的四层互通式结构成为目前武汉市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立交工程。竹叶山路口被众多个施工围挡分割,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甬道”,庞大的车流穿梭其中,宛如走进了“迷宫”。昨日,记者来到竹叶山转盘,实地体验了这个被司机们戏称为“迷魂阵”的路口。
让不断变化的“迷宫”能通行
竹叶山立交桥工程是武汉市二环线工程的重中之重,总共需要在竹叶山路口打70根桩,工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而竹叶山路口又是武汉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进出城口。如果按传统的全封闭式打围施工,周边道路交通将陷于瘫痪。如何既保证工程顺利施行,又让路能走?交管部门和施工单位面临两难。要解决难题,只有突破常规,交管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前后7次修改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确定了“逐点打围、分段施工”的思路:把整个工程“分割”成若干个小“块”,施工一块打围一块,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施工方负责人介绍,整个路口施工打围最多时,有15个围挡,目前还有8个。这些围挡的大小和数量,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变化,仅中心大转盘围挡,就已先后迁移、调整过12次,形状也在逐步缩小,从过去的圆形到现在的椭圆形。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占道,始终确保该路口“双向6车道”(部分施工期确保双向4车道)的通行能力。
“迷宫”中的每一步都有“引路人”
竹叶山路口是我市武汉大道和二环线上的重要交通节点,黄浦大街、金桥大道、发展大道和二七路交汇于此。该路口目前尚无禁令限制,四个方向车辆皆可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总共有16种不同的通行线路进出该路口。路口内中心大转盘围挡和周围若干个小围挡,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岔路又岔路”的“迷宫”。即使是本地司机驾车行在其中,由于两侧围栏遮挡视线,缺乏参照物,也很容易“犯晕”,迷失方向。为此,交管部门在该路口设置了各种类型的交通标志牌,引导车流有序通过。据江岸大队秩序科民警介绍,该路口内设置了4块指路牌、4块分流牌、4块指示牌和10多块“转盘”引导牌,再加上路口外的提前引导标牌,总共有各类交通标志牌30余块。驾车穿行于“迷宫”中的司机,每走一步都能见到“引路人”。
他们用双手“拨”动“大转盘”
在非饱和交通情况下,“转盘”对疏导交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无需信号灯控制可自行调节车流,但流量过大时,“转盘”的自行调节功能将逐步降低,甚至丧失。据交通专家测算,“转盘”在无灯控情况下,车流量极限是3000辆/小时。竹叶山路口在高峰时段流量达8000辆/小时,必须使用其他管控方式干预。然而,该路口太大,路口直径达78米,加上围挡阻隔视线,信号灯派不上用场。为了让车流在“转盘”中正常“流”动起来,交管部门在该路口同时设置了4个交通岗,由4名交警和4名交通协管员,分别管控4个方向的交通流,如同四盏移动的红绿灯。江岸大队民警介绍,交通岗位和勤务安排会随着施工进度不断变化,在施工最繁忙、打围最多时,参与现场指挥的交警、协管员达20多名。由于流量大,这个路口的交警,每天都要早出晚归,提前半个小时上岗,推迟半个小时下班。路口内围挡林立,司机视角受限,流量大时,交警更要带着协管员走到路中显眼处,排成“人墙”控放车流。据记者观察,高峰时段,平均每名交警挥动手臂的次数每小时达1000余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拨”动这武汉市最大“转盘”。
今年底明年初,竹叶山立交桥将完成立交桥主体结构。届时,一座沟通二环和内环、连接后湖和主城的四层互通大立交将拔地而起。这个奇特的“迷宫”也将作为历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所有曾经穿行过这“迷宫”的司机不会忘记,那些在滚滚车流中用身躯和手臂做“路标”的指路人。
(文/黄进明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