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狌狌

 LM0318 2010-12-10
狌狌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々,食之善走

狌狌 - 原文

狌々狌々
《南山经》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②,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③,其华四照,其名目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④,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⑤,食之差善走。丽□之水出焉⑥,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⑦。

注释:①□:古鹊字。②华:古花字。③谷:即楮木。古代用其树皮造纸。理:纹路。④禺:即猨狄,古代的一种猴。⑤狌狌:即猩猩。据《山海经》不同的版本所载,狌狌大致可分为三种形状:其一为猴形,其二为人面猪身形,其三为人形披兽毛。⑥丽□:古水名。⑦ 瘕疾:指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狌狌 - 译文

《南山经》所记述的南部山系第一大山脉叫鹊山,其中排在首位的名叫招摇山。它濒临西海上端,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蕴藏着大量的金矿和玉石。山中生长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而开着一种青色的小花。这种草名叫祝余,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上生长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楮木而木纹是黑色的,它开出的花光彩四照。名叫迷毂,将这种花叶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一对白色的耳朵。它有时爬行,有时像人一样站立行走,它名叫狌狌,人若吃了这种野兽的肉就会变得擅长行走。丽□之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大海。丽□河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水产,若将其佩带在身上可以防止寄生虫病。[1]

狌狌 - 狌狌

兽类,另一种说法叫做猩猩,形状像长毛猿的兽类,长有一对白耳,既能匍匐,也能直立行走,据说吃了狌狌的肉,有健步的作用。详见《山海经》

狌狌 - 漫画作品中的狌狌

狌狌狌狌
《玄皓战记》:

狌狌:(发音为:xīng xīng)

始见于中国古代生物图鉴,出没在招摇山,身高5米,貌似人形,身后有一长尾,食之能使人走得快。

特征:聪明,能懂人言,擅长奔驰跳跃。

等级:灵兽级

煞气值:500

攻击力:300

防御力:460

必杀技:连击。[2]

狌狌 - 动物探源

狌狌狌狌
狌狌是长相很象猕猴(禺)但是长着一双白色耳朵的动物,而且这种动物有一种特点,就是时而是四肢着地爬行,时而人立行走。还认为人如果吃了这种动物,就会变得健走。 

招摇山是整部《山海经》的第一座山。《南山经·鹊山·招摇山》对招摇山的描述如下: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耳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糓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糓,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上鹿下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招摇山是起始于西海的鹊山山脉的最西端,是在西海边上的第一座山。这座山被记载的唯一的兽类就是狌狌。据《南山经》的记载,狌狌是长相很象猕猴(禺)但是长着一双白色耳朵的动物,而且这种动物有一种特点,就是时而是四肢着地爬行,时而人立行走。《南山经》还认为人如果吃了这种动物,就会变得健走。
 
排除“食之善走”这个特点之外,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这种叫狌狌的动物,其实就是和猴子有很相似的特点,或者说有很近的血缘关系的一种动物。说到这里,我想不必我再去叙述,大家都能想到,这种动物就是猩猩--狌狌的音就是猩猩,而且,狌狌二字其实就是猩猩二字的古体。
 
《山海经校注》当中对于招摇山的注解当中对于狌狌的注解是:“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类聚是一本书,全名是《艺文类聚》。珂,则是指给《山海经》做校注的袁珂。在我的印象当中,袁珂是一个很了解上古文化的学者,编写了很多关于上古文化的书籍。他在这里也指出,狌狌,其实就是猩猩。而在《海内南经》当中,晋朝的郭璞也有注解说:(狌狌),或作猩猩,字同耳。郭璞,晋朝时候的闻喜地方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著作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尔雅注》、《楚辞注》、《上林子虚赋注》等等,传说他还写了《玄中记》。他对《山海经》的注解是十分早的一个版本。他都说了,狌狌就是猩猩,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怀疑的,狌狌,就是猩猩。

《高级汉语词典》当中对于猩猩的解释是:猩猩 [orangutan] 一种大型的素食性树栖类人猿,产于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的低温沼泽地带森林内,体型约有大猩猩的三分之二大,特征是耳朵小,皮肤棕色,长而稀疏的红棕色毛,很长的臂,脸、手、足裸出。
 
猕猴:rhesus monkey;macaque。印度产的一种浅褐色猕猴属的猴,性格活泼好闹,常被饲养在动物园,多用为医学实验。(《高级汉语词典》)

猕猴: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

《山海经》当中对于猩猩的描述还有其他几处:
 
《海内南经》:氾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

《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海内南经》: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海内经》: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山海经校注》原文当中对于《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的注解有:

1.珂案: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传说之异闻也。
 
2.珂案:淮南子氾论篇云:“猩猩知往而不知来。”高诱注云:“猩猩,北方兽名,人面,兽身,黄色。礼记(曲礼上)曰:‘猩猩能言,不离走(今本作禽--珂)。’见人狂走,则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来也。”后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出猩猩。”李贤注引南中志云:“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又喜屩子,土人织草为屩,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屩,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屩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便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此所谓“狌狌知人名”也。
 
3.郭璞云:‘周书(王会篇)曰:“郑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状如黄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黄狗人面能言--珂)。”头如雄鸡,食之不眯(上二语系王会篇说奇干善芳词而误入郭注者,系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经本作阯,孙星衍、郝懿行均校阯--珂)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说云,状如豚而腹(宋本、藏经本作复(复),郝懿行云:一本作后(后)--珂)似狗,声如小儿啼也。’珂案:水经注叶榆河云:‘(封溪)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纯。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谓此也。[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