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也要和睦相处 【原文】曰1若2稽3古4,帝尧曰放勋,钦5明6文思7安安8。允9恭10克11让12,光被13四表14,格15于上下。克明俊16德17,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18章19百姓20。百姓昭21明,协22和万邦,黎23民於变时24雍25。 【译文】传说是这样来考查古代,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恭敬通晓事理有文化善思考且安稳,使用人谦逊有礼能够谦让,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能够度量上下民众。他能发扬光明才智和客观规律,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亲密和睦后,他能平定彰明百姓。百姓善恶显明后,他能和睦各个诸侯。很多很多百姓从此也就能象这样和谐共处了。 【说明】尧,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著名的氏族领袖,名叫放勋,属陶唐氏,所以又称为唐尧。“典”,《说文》解释为“大册”,是“五帝之书”。本篇《尧典》是后代史官追叙尧的事迹的史书,成书年代已不可考,估计是在周初至春秋时期。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这一节是说明尧初登帝位时的情况。 —————————————————— 【注释】1.曰:(yuē约)《书·大诰》:“曰有大艰于西土。”《诗·魏风·园有桃》:“子曰何其。”《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论语·学而》:“子曰。”《广雅》:“曰,言也。”这里用为说、说道之意。 2.若:《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书·汤誓》:“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诗·齐风·猗嗟》:“抑若扬兮。”《诗·小雅·裳裳者华》:“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老子·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战国策·秦策》:“织自若。”这里用为如此、这样之意。 3.稽:《周礼·宫正》:“稽其功绪。”《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汉书·司马迁传》:“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4.古:《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谷梁传·桓公三年》:“以是为近古也。”《仪礼·士冠礼》:“大古冠布。”《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说文》:“古,故也。”这里用为古代之意。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5.钦:《书·益稷》:“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书·盘庚》:“钦念以忱。”《尔雅》:“钦,敬也。”《礼记·内则》:“钦有帅。”这里用为敬佩、恭敬之意。 6.明:《易·随·九四》:“在道,以明何咎。”《书·舜典》:“黜陟幽明。”《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语·颜渊》:“子张问‘明’。”《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里用为明了、通晓事理之意。 7.思:《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诗·鲁颂·駉》:“思无疆,思马斯臧。”《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文》:“思,容也。”这里用为思考、想、考虑之意。 8.安:《易·节·六四》:“安节,亨。”《书·益稷》:“安汝止,惟几惟康。”《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尔雅》:“安,定也。”《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这里用为安定、安全、安稳之意。 9.允:《书·汤诰》:“贲若草木,兆民允殖。”《诗·小雅·十日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诗·商颂·长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10.恭:《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易·小过·象》:“君子以行过孚恭,丧过孚哀,用过乎俭。”《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尔雅》:“恭,敬也。”《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这里用为恭敬、谦逊有礼之意。 11.克:《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12.让:《书·君奭》:“在让后人于丕时。”《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国语·周语》:“让,文之材也。”《国语·晋语》:“让,推贤也。”《韩非子·难言》:“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这里用为退让、谦让之意。 13被:《诗·召南·采蘩》:“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里用为施加之意。 14.表:与“里”相对。外面。《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 15.格:《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广韵·陌韵》:“格,度也,量也。”这里用为度量、衡量之意。 16.俊:(jùn菌)《书·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礼记·王制》:“俊士。”《礼记·月令》:“赞杰俊。”《鹖冠子·能天》:“德万人者谓之俊。”《说文》:“俊,材千人也。”《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这里用为才智超群的人之意。 17.德:《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8.平:《书·禹贡》:“蔡、蒙旅平,和夷厎绩。”《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周礼·大司马》:“以佐王平邦国。”《淮南子·泛论》:“平夷狄之乱。”这里用为平定、平息之意。 19.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20.百姓:古代有姓氏的是百官贵族,无姓氏的则均是奴隶仆役。西周时期以后普通平民才有了姓氏。《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21.昭:《书·君奭》:“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管子·君臣下》:“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所以防其奸也。”《易·晋·象》:“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荀子·王霸》:“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这里用为显扬,显示之意。 22.协:(xié鞋)《书·洪范》:“协用五纪。”《说文》:“協,众之同和也。”《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说文》:“協,众之同和也。”《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这里用为和睦、融洽之意。 23.黎:(lí厘)假借为“齐”。《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尔雅》:“黎,众也。”《礼记·大学》:“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汉书·司马相如传》:“觉悟黎烝。”这里用为众多、数目很多之意。 24.时: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诗·秦风·驷》:“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尔雅》:“时,是也。”《荀子·非十二子》:“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25.雍:《书·无逸》:“其惟不言,言乃雍。”《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雍和鸣。”《诗·周颂·雍》:“有来雍雍,至止肃肃。”这里用为和谐、和睦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