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质疑精神比科学水准更可贵

 昵称172868 2010-12-10

近来,北京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自发检测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用菌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一事引发媒体热议。得知市场上一些鲜蘑菇被荧光增白剂污染过的说法,在科技馆“科学探究”组学习的张皓萌发调查研究的想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后,他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得出了“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用菌不同程度地存在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过的情形”的结论。这个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引起工商部门重视,声称当地市售鲜食用菌绝大部分质量合格,并认为小学生的研究“不够科学”。

笔者在这里并不想探讨张皓同学的研究是否科学。面对偌大的市场、复杂的情况,样本需要多大,如何组织采集,确实是大人们该做的事情。应当肯定的是,张皓小同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时下我们正在争论为什么培养不出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远远不够,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尤其不够。前不久,有科普作家撰文提到,菠菜不能烧豆腐的说法流传已久,据说是会形成草酸钙影响钙吸收。但是,人们吃豆腐主要是吃蛋白还是吃钙,菠菜的草酸含量在菜叶里属较高的还是较低的,菠菜烧豆腐到底会使多大比例的钙化合?这些说法很少有人质疑,更少有人去做研究,尽管做起来并不复杂。缺少质疑就缺少创新的动力,就缺乏智慧,就容易犯低级错误。

当然,仅有质疑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方法,即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证据。这包括搜集样品,按照规程、使用仪器做实验,拿到数据后比对标准得出结论。张皓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个步骤都认真做了,还写出了翔实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引起了舆论的重视,笔者相信调研过程也使他自己受益匪浅。

还应该提出的是,中小学生的科技兴趣、科学探索活动导向很值得我们讨论。是培养、训练孩子们从小建立起科学思维模式、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为了考证、拿名次、加分,这不仅是关系孩子成长的问题,更是关系国民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会不会被功利浊流侵蚀的问题。

笔者采访国际高中生科技大奖赛时发现,越是科技发达国家,越是提倡孩子们自己去寻找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出来。日本青少年科技探索活动的宗旨是“从改变身边的不方便做起”。美国的高中生代表拦住记者,从展柜下边掏出自己做的仿真机器蜘蛛,按动电钮让它在地上爬行。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高中生,带到展会上的项目往往是偏于理论探究,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课题。国际评委也表示,他们似乎不太看好后者,认为这些项目不像孩子自己找自己做的,“成年人的影子太重”。(陈宝泉)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