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村:江西流坑的风水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2-11

千古一村:江西流坑的风水(唐朝风水先师杨救贫选址)

黄连璧著(广州丽光堂)

(2000年流坑详细风水考察记实)

目录:

第一节:流坑的风水

第二节:流坑的人才

第三节  流坑的经济

第四节  流坑的文化

第五节  流坑的挫折

第六节  流坑事实的解释

流坑简介:

中国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建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即西历公元937—942年间,即是玄空下元八运。山势基本坐向为:坐午向子。现有八百余户,四千多人。但这不是流坑的所有人口,因为历史上从流坑迁外的人不计其数,近者如牛田镇,远者如湖北麻城。据传,新中国代主席董必武的远祖也在流坑。

        

江西流坑的风水鈮埾晗阜缢疾旒鞘担1)

 

流坑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出了很多人才:文武状员各一人,进士三十四人,其中董氏二十九人,他氏五人;各级官员一百多人,官阶最高达宰相职。

第一节:流坑的风水

流坑的勃兴是离不开风水的,离不开风水名家杨筠松,曾文辿的。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窦州(今广东省信宜)人氏,唐僖宗时曾为国师,官至金紫光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江西以地理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人称救贫先生。授徒有曾、刘、廖三人,著有《疑龙经》、《撼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传人曾文辿,字公安,江西于都人,著有《青囊序》。

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至西汉著名的儒学家董仲舒。流坑始祖为董合,董合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桢,次子名耿。董桢又有四子,为文广,文肇、文晃、文享;董耿亦有后嗣。董合当时迁居流坑时,是住在现流坑村的东北方过河的一个小山坡上,名叫白龙塘。后杨筠松师徒俩沿江寻龙至此,得董氏热情接待,留居二年。为报答主人盛意,杨为董氏点阳宅,叫他们搬至现村场居住;又为董合,董桢伉俪点吉穴四口:斗牛形、黄蛇形、金钗形、飞鹅形。此四口穴笔者考察拜学过。据传还有两口穴:抱鹅形、潭口海螺形也为杨筠松、曾文辿所卜葬。另廖禹也为流坑董氏卜葬六口吉穴:观前象形、文源虎形、云水峡二龙争珠形、苍鹰伏兔形、烂骨蛇形、田犬眠形。(以上记载见符节约《流坑人文景观》77页,无出版社)。

笔者考察时查阅:《抚乐流坑董氏族谱》(万历十年壬午岁孟春吉日董燧主修),流坑村始祖董合上四代之祖为居士清然公。清然公生两子:万一、万二。万一公生三子:尚一、尚二、尚三。尚一公生两子:仲一、仲二。仲一为德兴海口,仲二为宜黄北源。尚三公生一子即董合为乐安流坑派。居士清然公葬宜黄崇三都何陵塘黄山寺后蜈蚣形辰向。配乐氏葬同都寺前连珠坑右畔人形心穴亥向。尚一公与主配邹氏并葬寺前南畲凤形。尚三公葬汪家冲凤形寅向,配杨氏葬陈家坑团凤形酉向。

笔者考察时查阅:流坑村《明公房谱》,(光绪己丑年修),董氏有十三吉穴:

一、斗牛形亥山巳向。土名长坑峰,今名荷树岭。葬祖考司徒公(始祖董合公)。

二、黄蛇形巳山亥向。土名枫出。葬始祖妣豫章郡夫人。

三、金钗形巳山亥向。土名富原山。葬二世祖考司空公。

四、飞鹅形亥山巳向。土名白龙塘。葬二世祖南阳郡夫人。

五、蜈蚣形戌山辰向。黄山寺。葬清然公。

六、人形心穴巽山乾向。寺前。葬清然公妣乐氏。

七、凤形巳丙山亥壬向。寺前右畔。万一公妣郑氏合葬。

八、冲天凤形申山寅向。寺前水口汪家坑。葬尚三公。

九、象形申山寅向。杨梅坑。葬尚一公妣吴氏孺人。

十、海螺形甲乙丙丁向。葬宋工部侍郎长清开国男敦逸董公。

十一、蟠龙形乙辰山辛戌向。吉水金鸡岭。葬宋参知政事卢陵开国子德元董公。

十二、博凤形寅山申向。北源陈坑。葬董尚三公三孺人。

十三、人形庚山甲向。陈坡。葬万二公。

上述螺形不知何故有甲乙丙丁向,在此照录。

上记录与《流坑人文景观》所载有同有异。

另《明公房谱》有流坑村图述:

“是地隋唐以前,悉为荒壤,山农(野)叟,结草为庐。龙湖一带,榛篁阴翳,芦荻纵横朱梁间。吾祖司徒公自宜邑霍源徒居江背白龙塘,寻遇南唐国师杨筠松先生师弟,卜居斯土。土名和里地,号中洲,发祖赣山,迢迢千里,蜿延而来,过荷公坳,一跌特起,秀峰长拖毡,高列幛屏、御屏,一山实为归宿。环拱皆山,绕抱皆水。鹤驾立其东,芙竹揭其西。南迎天马,北峙楼台。雪峰万丈,梅花与世隔绝柳絮同清;龙涧一泓,玉印与金鱼并耀。况夫,右绕,譬若城垣;竹坞横栏,实为锁。天然形势,恍惚乎一都会也!自唐迄今,丁添万户,聚祗一家,贤哲代生,英才迭起。中富贵之语。莫不次第应焉!兹阳宅图出,后人展按,而知我祖之德与杨曾功胥堪,共此地并垂不朽也已!

以上是对流坑阳宅风水的描述。从龙的角度来说,其太祖山发祖于灵华山,海拔1455米。灵华山分一支向北,在高龙山又起峰,海拔1038米;然后沿牛田河西走,在流坑村南起少祖山。少祖山称南华山,海拔459.9米,高如御屏,尤可高贵者,有峰如天马在午方。杨师评此为:“天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少祖山俯下出雌雄两脉三水夹行,雌在东雄在西。雌结阳基气止,雄结阳基气还过江前驰。雌结的阳基气聚中巷有微突。站在微突中央远望,南有天马;海拔459.9米;北有北岭,海拔581.5米;东有东华岭,海拔672.1米;西有鹰咀岭,海拔439米。真是个环拱皆山。另有牛田河自南折东,至白龙圹再折西,过村闪与西边小涧合流,后出案山,流向牛田镇。真是个绕抱皆水。最可贵者,牛田河白龙圹段,有石印水中。只可惜此印被河中杂石埋没多年,笔者考察拜学杨师仙迹时,已告知流坑村长派人清理,不知现在是否已印浮水面。有流溪十二景“瑶石印波”诗云:

            澄江抱村流,一石堪砥柱,

            劈破水中天,凭矶可垂饵,

            丝纶拥惠涛,波印翱云路。(《流坑人文景观》75页)

诗写得不怎么样,可石印却是了不得。需知流坑之所以英才辈出,原因之一在于其阳基的吉气,而阳基吉气的可观察特征之一就是此石印。杨师评此为:“印浮水面,焕乎其有文章。”

杨筠松大师对流坑阳基的基本评价为:流坑村阳基如牌,其中

    牌头人砍斧,牌尾人摇橹,牌中人富贵,一村两般土。

意指流坑村阳基结在村中间微突的范围,村头村尾不结。

流坑村的兴衰不但与阳基有关,也与阴宅有关。谱载有

金钗形记:

杨公寻下富原山,秀龙多脚似云行。

到头尽龙钗脑穴,巳山亥向出官班。

山后突突多华盖,只好元辰四绕环。

左畔坤申抡入倒,右旁子癸水朝阳。

合归庚酉归乾亥,头时多出绿衣郎。

留与董门传世宝,曾仙记取在心肠。

过龙帐下幢幡讲,异日公卿报政康。

不旺税钱只旺贵,做官都是读书郎。

殿前儿侄都相见,十岁孩儿不认娘。

四方仕宦多荣显,曾仙正穴为他装。

坤申过龙宝盖落,水上太阳余不错。

转回金水旺英贤,子孙发科多入幕。

董氏当年积德深,今日子孙筵御乐。

三官罢任正回归,四官朝圣赐金桌。

赐徘赐紫一百人,三百绿袍玄息着。

儿孙累世亨官荣,与国齐同如山。

(上为杨筠松记)

酬恩再下富原山,地在白云间。

二十四字回环水,峰峦特地起。

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

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

代代富豪家有官,子息不穷寒。

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

(上为曾文辿记)

飞鹅形记:

董家留住二周年,相待意无偏。

又下白龙塘一穴,留记歌中说。

坎癸腾腾入亥乾,丙向夹蛇迁。

虎马兔山高起顶,庄田置万顷。

巽水下流入丙宫,然后转归东。

下后两载官荣至,乡员多大利。

舍人县令佐官郎,代代达朝堂。

向后为官五百任,观国山相荫。

若见五人同甲名,官职渐时荣。

着紫着绯并着绿,东甲水来触。

他年犹解动瘟黄,内反及家堂。

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

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上杨筠松记)

以上关于杨曾的预言,据董氏族人说,皆以应验。例如据董燧在万历初年说,此时流坑正好村西多木匠,村东沿河多排工,而村中多仕宦官僚之家。村中之所以多仕宦官僚之家,那是因为阳基正结在村中。又如杨师飞鹅形记:“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此记之中的“庚辛戌”,是以飞鹅形之墓为中点之“庚辛戌”。庚方为流坑正常水口,由于此水口左为大山,右为小堤树林,称为白茅洲。若牛田河小水,水出正常水口为“水流庚”;若牛田河水大,冲破小堤由白茅三州直出,此为“辛戌水流大”。若“水流庚”则流坑村阳基藏风得水乘生气,故是“依然好流坑”;若“辛戌水流大”,则流坑村阳基水直出泄气,故有破败。据谱载,元时曾有“辛戌水流大”,结果真是董氏家难频仍。据笔者考察,此水也确是流坑兴衰的关键之一,可惜已在水口旁山上开路,白茅洲树林不密不高,此乃流坑村之不幸!当然,也并非没有补救的办法。

另有形记:“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董燧认为,自宋功名不乏,也为应验。“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文状元为董德元,武状元为董藻。“虎马兔高山起顶,庄田置万顷”。董氏世有富人也验。“若见五人同甲名,官职渐时荣”。董燧说:宋张唐卿榜,父子叔侄兄弟五人同年进士,嗣后而联科进士者,络绎不绝,迄今登进士者,凡三十六人,中乡试者,一百三十人,官职渐时荣之谶,皆有验也。”“天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董燧说:董德元封庐陵开国子,董敦逸封长清开国男,公侯之谶,虽未尽验,然封为子男,均列五爵,亦未无徵也。(参见《流坑人文景观》第78—79页)

由上不难理解流坑之“兴”的风水原因了,但是,后来为什么流坑又“衰”了呢?这里也有风水的原因吗?这里的“兴”指的是前五百年的亦耕亦读,走科举做官之路的“兴”;这里的“衰”指的是后五百年亦耕亦读,亦工亦商,但走不了科举做官之路的“衰”。

据笔者考察:流坑后五百年之风水原因有:

(一)董燧不懂风水却大兴土木,破坏了流坑阳基风水。

    董燧,字蓉山,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举人。历任湖北枝江县令,福建建阳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六十一岁时为人排挤致仕归乡。嘉靖四十一年(1562)倡集族人重建大宗祠;又对流坑村落主体部分重新规划与建设,按一纵(南北)七横(东西)劈出八巷,沿巷建设房宅;又在村西侧开沟池,由南向北,绵延如龙,故名龙湖,使主村落形成四面环水之势。

董燧在大兴土木之时,正是小运三碧四绿之时(1544—1564为三碧,1564—1584为四绿),流坑村基本坐向为坐午向子,大宗祠同。其飞星为:

三运午山子向飞星图:

谈养吾认为:本山向,三碧令星会合坐山,有来龙,聚水可主旺丁、旺财。否则吉少凶多。向首生气,为中元旺星,有朝水,明堂,发财最易;在三运四绿为用神。

                           

八 七

坐:离

三 三

一 五

三运飞星图

九 六

七 八

五 一

四 二

向:坎

二 四

六 九

                                

四运午山子向飞星图:

谈养吾认为:本山向四绿令星会合向首,有来水明堂可发财禄,其力愈大,其财愈广,自然之理也。

钟义明认为:向上有文笔峰,九曲水,主出科甲,成功名,得贤妻,生贵女,联姻贵族,世代书香,家风善义;再得巽巳、午丁、艮寅、乾亥有水,大发富贵一百年。

据笔者考察,向上无文笔峰,虽有水但无九曲,故科甲无望,书香也少。

 

                          

七 一

坐:离

三 五八

五 三

四运飞星图

六 二

八 九

一 七

二 六

向:坎

四 四

九 八

   

 综合上述,董燧在三四运的大兴土木,只旺财丁,不旺科甲仕途。流坑后500年的事实也确是如此。在此又不得不感叹玄空飞星之验!

也许有人会说,时运是这样的重要吗?若如此重要,那么,流坑村当初建造的时运也应能解释前500年的事实。是否能解释呢?我们来看流坑村初建时的八运九运的飞星:

                          

四 三

坐:离

八 八

六 一

八运午山子向

五 二

三 四

一 六

九 七

向:坎

七 九

二 五

                              

                           

三 六

坐:离

八 一

一 八

九运午山子向

二 七

四 五

六 三

七 二三

向:坎

九 九

五 四

                               

流坑村初建于西历公元937—942年间,也即玄空八运(924—944年),其后为九运(944—964年)。

八运午山子向谈养吾认为:本山向八白令星会合坐山,有聚水三叉高山峻岭者,当元丁财大发,并产文士,忠厚可钦。向首九紫生气,有小水为吉,有案山者凶祸立至。坤宫有之玄之水或秀峰者,发福悠久,文士吉祥。钟义明按:向首有案山,凶祸立至,是指近而高大逼塞的案山。据笔者考察:流坑无近而高大逼塞的案山,故无凶祸立至。坐山有牛田河流经,又有高山峻岭,向首也有小水。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若玄空飞星应验,流坑当时应丁财大发,并产文士?事实如何呢?果如此!当然,当年流坑不但有阳宅的生气,也有阴宅的生气,这是应当记住的。

今八运又到,流坑董氏应珍惜这180年才有一回的机会!

九运午山子向谈养吾认为:本山向九紫令星会合向首,有水有山均利。坐山能有之玄之水,交甲子初运即发,坤宫交会相同,有秀水峻岭丁财勃发,艮宫为稍远之生气,小水为吉。……

钟义明认为,向上挨星九五,若得大地,出王侯之尊。(如日月捍门,金船出峡,天驷出厩,紫微垣局等地形。)坐后若有池湖圆亮放光,或水城抱穴,主世代书香;《玄机赋》云:“名扬科第,贪狼星入巽宫。”一四同宫也;又向星一与元旦盘九(离卦—)合十,是有始有终,福泽洪大而悠远。

九运对流坑村来说,也很好。

后五百年之风水原因还有:

(二)无新阴宅大地乘生气

流坑前五百年的“兴”除了阳宅的原因外,还有阴宅的原因。能得到杨曾廖三师所点十三口大地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不过,这十三口大地,到了明朝后,大都已经发越过了,因而其或者无气,或者弱气了。此时,董燧等人若能认识到这点,再请一流地师,点它十口八口大地,或者流坑也不至于基本断了仕途之路。阳宅只发丁财,而阴宅又没有人理,流坑又怎不科举仁途无望呢?

(三)另将大宗祠建在村北,也不明智。村北之地土松不结,内气薄弱;又近水口,外气泄泻。最可惜的是,现在流坑唯一的一间学校也建在此,这很不利董氏子孙的学习。若有条件,建议在八运搬迁。

“若见水流庚,依然好流坑”流坑的自然地理未变,前途无限!不过,形势也不容人乐观,相比较,流坑是今不如昔了。唐宋时,董氏家财丰厚;明代以来虽科举仕途不兴,但还有竹木生意,富甲一方。现在可是科举仁途没有了,竹木生意也没有了。流坑今后的出路何在?纵看流坑兴衰史,横看社会发展史,流坑今后的发展大方向还应是继承科举仁途传统,走读书读大学,然后经商、致仕之路。恰逢八运来临,此路还是有条件的。是故,我曾为流坑题字为:“二十年后流坑又会有很多读书人。”但愿如此!

流坑的事实告诉我们,风水是重要的。若董氏先祖仍居白龙圹而没有迁居中洲;若没有杨曾廖为董氏点吉穴十三口,则董氏有这样的辉煌历史吗?可能没有!愿流坑董氏在新千年里更辉煌。

最后列出斗牛形亥山巳向、飞鹅形亥山巳向;黄蛇形巳山亥向,金钗形巳山亥向下卦在八运的飞星:

八运亥山巳向飞星图:

 

 

一八

五三

三一

二九

九七

七五

六四

四二

八六

 

 

八运巳山亥向飞星图:

 

八一

三五

一三

九三

七九

五七

四六

二四

六八

 

 

此向在八运全是旺山旺向,难怪流坃前五百如此兴旺发达!
第二节:流坑的人才

流坑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出了很多人才:文武状员各一人,进士三十四人,其中董氏二十九人,他氏五人;各级官员一百多人,官阶最高达宰相职。

下面列出流坑历代科举仕宦简表1⑴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009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

董文广

荐辟

是年中选,三调官皆不赴

四绿

三碧

己酉

1014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

董湘

解试

 

四绿

三碧

甲寅

1014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

董滋

解试

 

四绿

三碧

甲寅

1014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

董渊

解试

1072年以子仪封大理寺评事,累至尚书职方员外郎。

四绿

三碧

甲寅

1015年

宋大中祥符八年

董淳

进士

南海大冶、攸县知县,殿中侍御史,尚书屯田员外郎兼太子太保。

四绿

三碧

乙卯

1018年

大中祥符十一年

董文明

解试

特授江夏县知县。

四绿

三碧

戊午

1022年

大中祥符十五年

(大中祥符无十一与十五年,原谱如此)。此处照录。

董文渊

解试

中后卒,未仕。

四绿

三碧

壬戌

1033年

明道二年

董俦

解试

南雄州刑曹参军,耒阳知县。

五黄

四绿

癸酉

1033年

明道二年

董巽

解试

 

五黄

四绿

癸酉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洙

进士

广州观察推官。

五黄

四绿

甲戌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仪

进士

宁远、奉新、海陵知县,知筠州,尚书省左司郎中,1087年又以子乾粹加赠正议大夫。

五黄

四绿

甲戌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汀

进士

相州刑曹参军、知南海、邵武、光泽县。

五黄

四绿

甲戌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师德

进士

池州观察推官。

五黄

四绿

甲戌

 

下面列出流坑历代科举仕宦简表2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师道

进士

鄂州司户参军,尚书职方郎中。

五黄

四绿

甲戌

1034年

景祐元年

董君卿

荐举

后以父荫授湖州军推官。

五黄

四绿

甲戌

1041年

庆历元年

董傅

解试

授弋阳尉,迁将作监主簿。

五黄

四绿

辛巳

1041年

庆历元年

董师民

解试

 

五黄

四绿

辛巳

1042年

庆历二年

 董

进士

知穰县、寿光、白马、海盐、彭泽、北海等县,官至秘书省秘书丞。

五黄

四绿

壬午

1042年

庆历二年

董俯

封赠

以弟仪让官赠大理评事。

五黄

四绿

壬午

1042年

庆历二年

董耽

封赠

以子文明赠文林郎。

五黄

四绿

壬午

1045年

庆历五年

董值

解试

 

五黄

五黄

乙酉

1045年

庆历五年

 董

解试

 

五黄

五黄

乙酉

1046年

庆历六年

董倚

进士

知公安、海盐县、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充荆南安抚使,以曾孙德元赠太子太保。

五黄

五黄

丙戌

1048年

庆历八年

董汉臣

解试

 

五黄

五黄

戊子

1049年

皇祐元年

董伋

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五黄

五黄

己丑

1049年

景祐元年

董唐臣

进士

 

五黄

五黄

己丑

1049年

皇祐元年

 董你

进士

历永兴、遂安、天台、广陵知县。

五黄

五黄

己丑

1049年

皇祐元年

董偕

进士

官至开封府左军巡判官,尚书员外郎。

五黄

五黄

己丑

1052年

皇祐四年

董师

解试

恩授峡州、夷陵主簿。

五黄

五黄

壬辰

1052年

皇祐四年

董文肇

封赠

以子淳赠大理寺丞,累赠尚书屯田员外郎。

五黄

五黄

壬辰

1052年

皇祐四年

董文晃

封赠

以子洙赠秘书省校书郎。

五黄

五黄

壬辰

1058年

嘉祐三年

董师鲁

解试

 

五黄

五黄

戊戌

1058年

嘉祐三年

董佥

解试

 

五黄

五黄

戊戌

1058年

嘉祐三年

董国镇

进士

授兴国、永兴尉、历靖安主簿,终彭泽知县。

五黄

五黄

戊戌

1058年

嘉祐三年

董文亨

封赠

以子汀赠文林郎。

五黄

五黄

戊戌

1060年

嘉祐五年

董方

解试

 

五黄

五黄

庚子

1060年

嘉祐五年

董寄

解试

 

五黄

五黄

庚子

1060年

嘉祐五年

董玮

荐举

授南雄州刑曹参军。

五黄

五黄

庚子

1063年

嘉祐八年

董乾粹

进士

监处州大军仑,永州司理参军。后以子赠屯田员外郎。

五黄

五黄

癸卯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063年

嘉祐八年

董敦逸

进士

知穰县、弋阳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上轻车都尉,太子太保,封御史大夫,长清开国男。

五黄

五黄

癸卯

1064年

治平元年

董龟年

解试

 

五黄

五黄

甲辰

1065年

治平二年

 董

特奏四等

补效社斋郎,迁信丰主簿。

五黄

六白

乙巳

1066年

治平三年

董与权

恩荫

以父敦逸荫授潭卅、平江、苏州司法参军,改丰城县丞,终荔浦知县。

五黄

六白

丙午

1066年

治平三年

 董

恩荫

以祖淳恩荫优奏。

五黄

六白

丙午

1066年

治平三年

董克明

恩荫

以祖国镇荫提干。

五黄

六白

丙午

1067年

治平四年

 董博

特奏三等

 

五黄

六白

丁未

1069年

熙宁二年

董观国

解试

中举后不仕,杜门养高,

征至京累官显谟阁直学士。

五黄

六白

己酉

1070年

熙宁三年

董与能

恩荫

以父敦逸授湖州司法参军,知荔浦县,升江西提刑,

以子良史加赠大中大夫。

五黄

六白

庚戌

1070年

熙宁三年

 董任

恩荫

以兄倚恩荫太庙斋郎。

五黄

六白

庚戌

1070年

熙宁三年

董震涂

恩荫

以父仪恩荫太庙斋郎。

五黄

六白

庚戌

1072年

熙宁五年

董复古

解试

 

五黄

六白

壬子

1072年

熙宁五年

董履端

解试

 

五黄

六白

壬子

1072年

熙宁五年

 董伦

恩荫

以祖敦逸奏授夷陵主簿,迁耒阳、萍乡知县。

五黄

六白

壬子

1072年

熙宁五年

 董齐

特奏二等

授循州司法参军,升朝奉郎飞骑尉。

五黄

六白

壬子

1073年

熙宁六年

 董遘

特奏四等

 

五黄

六白

癸丑

1073年

熙宁六年

 董

特奏二等

 

五黄

六白

癸丑

1075年

熙宁八年

 董炎

解试

 

五黄

六白

乙卯

1075年

熙宁八年

 董申

解试

 

五黄

六白

乙卯

1075年

熙宁八年

 董仔

恩荫

以祖敦逸授宣教郎、耒阳知县。

五黄

六白

乙卯

1075年

熙宁八年

董泰符

恩荫

以父俯授承务郎。

五黄

六白

乙卯

1078年

元丰元年

 董加

解试

 

五黄

六白

戊午

1078年

元丰元年

董良显

恩荫

以父与能奏荫授将仕郎。

五黄

六白

戊午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078年


元丰元年


董良辅


恩荫


以父与能奏荫授迪功郎升新淦县尉。


五黄


六白


戊午


1081年


元丰四年


董培之


解试



五黄


六白


辛酉


1081年


元丰四年


董鼎辅


解试



五黄


六白


辛酉


1081年


元丰四年


 董旬


解试



五黄


六白


辛酉


1081年


元丰四年


 董奇


解试



五黄


六白


辛酉


1082年


元丰五年


 董庸


封赠


以子平国赠奉议大夫


五黄


六白


壬戌


1082年


元丰五年


董廷义


(师岩)


特奏三等


恩授桂岭主簿,迁监主簿。


五黄


六白


壬戌


1082年


元丰五年


董师范


封赠


以子齐赠朝奉大夫


五黄


六白


壬戌


1082年


元丰五年


董良弼


恩荫


以父与能奏荫扔涵光主簿,于1108年荐举。


五黄


六白


壬戌


1084年


元丰七年


 董成


解试



六白


七赤


甲子


1085年


元丰八年


 董奋


特奏四等


桂州司户参军。


六白


七赤


乙丑


1085年


元丰八年


董伯虎


特奏二等


恩授衡卅,耒阳尉,升奏议郎武骑尉。


六白


七赤


乙丑


1085年


元丰八年


 董彭


荐举


贵池、宜黄、信丰县令,郁州知府。又以子昌裔加赠通议大夫。


六白


七赤


乙丑


1085年


元丰八年


 董仍


荐举


以父平国奏荫,仕至秘书省秘书郎。


六白


七赤


乙丑


1090年


元祐五年


 董廓


解试



六白


七赤


庚午


1090年


元祐五年


董奕世


解试



六白


七赤


庚午


1090年


元祐五年


董子开


解试



六白


七赤


庚午


1093年


元祐八年


 董经


解试


发解国学第一。


六白


七赤


癸酉


1093年


元祐八年


 董成


解试



六白


七赤


癸酉


1093年


元祐八年


董常愉


解试



六白


七赤


癸酉


1097年


经圣四年


董与乾


进士


敦逸幼子,官至江西转运使。著有《金堂集》。


六白


七赤


丁丑


1097年


经圣四年


董昌裔


荐举


知吴县,知兴国军,浙东帅府参议,进奉议大夫。


六白


七赤


丁丑


1100年


元符三年


 董正


进士



六白


七赤


庚辰


1102年


崇宁元年


董晓咨


解试



六白


七赤


壬午


1102年


崇宁元年


董正元


解试



六白


七赤


壬午


1102年


崇宁元年


 董兴


荐举


秘书省校书郎。


六白


七赤


壬午


1105年


崇宁四年


 董倜


解试



六白


八白


乙酉


1105年


崇宁四年


 董裴


解试



六白


八白


乙酉


1106年


崇宁五年


董洵候


解试



六白


八白


丙戌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109年


大观三年


 董纲


解试



六白


八白


己丑


1109年


大观三年


 董寄


特奏三等


韶州司理参军,迁池州观察推官。


六白


八白


己丑


1110年


大观四年


董师中


封赠


先任知县,又以子敦逸加赠大中大夫。


六白


八白


庚辰


1112年


政和二年


 董嘉


特奏二等


象州司户参军,象州司法,官至知府。


六白


八白


壬辰


1114年


政和四年


董大任


解试



六白


八白


甲午


1117年


政和七年


 董光


解试



六白


八白


丁酉


1118年


重和元年


董奕世


特奏名


授客州普宁尉


六白


八白


戊戌


1120年


宣和二年


董德邵


解试



六白


八白


庚子


1121年


宣和三年


 董陟


进士



六白


八白


辛丑


1123年


宣和五年


 董纵


解试



六白


八白


癸卯


1123年


宣和五年


 董淇


封赠


以孙敦逸累赠光禄寺卿。


六白


八白


癸卯


1124年


宣和六年


 董徜


(观)


进士


知南康、云梦县、寻州知府,主管台州崇逆观,进阶中奉大夫。


六白


八白


甲辰


1124年


宣和六年


 董膺


荐举


历融县、武冈、崇仁县令转筠州军推官。


六白


八白


甲辰


1124年


宣和六年


董文昌


荐举


以父观奏授桂州司法参军。


六白


八白


甲辰


1126年


靖康元年


 董藻


特科


靖康元年朝廷以谋略特科取士,以太学生应试,取第一。靖康之难卒于南退路上。


六白


九紫


丙午


1126年


靖康元年


董光星


解试



六白


九紫


丙午


1126年


靖康元年


董宗元


解试



六白


九紫


丙午


1128年


建炎二年


董强立


进士



六白


九紫


戊申


1132年


绍兴二年


董良史


进士


官至知府,又以子世能加赠中奉大夫。


六白


九紫


壬子


1132年


绍兴二年


 董绘


进士


知信丰、全州知府、琼州管内安抚使,进朝请大夫。


六白


九紫


壬子


1134年


绍兴四年


 董元


荐举


以父昌裔授监吉州酒务调萍乡主簿,终新喻县丞。


六白


九紫


甲寅


1137年


绍兴七年


 董唐


封赠


以子观累赠中奉大夫。


六白


九紫


丁巳


1142年


绍兴十二年


 董攀


思荫


以子绘赠朝请大夫。


六白


九紫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142年


绍兴十二年


董嘉谟


思荫


以父绘奏荫授循州司理参军。


六白


九紫


壬戌


1144年


绍兴十四年


董良臣


解试



七赤


一白


甲子


1144年


绍兴十四年


董世能


恩荫


以父良史授广德县丞,迁乐昌知县。


七赤


一白


甲子


1148年


绍兴十八年


董德元


状元


官至参知政事,左仆射,封庐陵开国子。


七赤


一白


戊辰


1148年


绍兴十八年


 董义


特奏一等


南海县丞


七赤


一白


戊辰


1148年


绍兴十八年


董舜元


特奏一等


授信丰主簿,江西帅干,终师府参议。


七赤


一白


戊辰


1152年


绍兴二十二年


董正奇


解试



七赤


一白


壬申


1153年


绍兴二十三年


董世龙


解试


南城主薄,宁远知县,雷州通判,横州知府


七赤


一白


癸酉


1154年


绍兴二十四年


董克正


进士


常德府节度推官,进阶文林郎迁衡州教授。


七赤


一白


甲戌


1155年


绍兴二十五年


 董合


封赠


以八世孙德元参知政事,代天子拜南效,礼成特旨追赠大司徒。


七赤


一白


乙亥


1155年


绍兴二十五年


 董祯


封赠


以七世孙德元让爵,特旨追赠大司空。


七赤


一白


乙亥


1155年


绍兴二十五年


董蒙休


封赠


初以延赏都官致仕,以孙德元加赠太子太傅。


七赤


一白


乙亥


1156年


绍兴二十六年


董仲元


解试



七赤


一白


丙子


1157年


绍兴二十七年


董允元


特奏四等


授清江县尉。


七赤


一白


丁丑


1157年


绍兴二十七年


董自任


上舍解褐


进所撰《春秋总鉴》释褐转大学正录,又以子棣加赠武骑尉。


七赤


一白


丁丑


1159年


绍兴二十九年


董世才


解试


发解临江。


七赤


一白


己卯


1159年


绍兴二十九年


董世仪


国学


入太学开礼斋郎内舍。


七赤


一白


己卯


1162年


绍兴三十二年


董日新


解试



七赤


一白


壬午


1162年


绍兴三十二年


 董棣


恩荫


高邮将领转御前武锋将领。


七赤


一白


壬午


1169年


乾道五年


 曾丰


进士


知浦城县,德庆知府。著有《缘督集》二十卷。《豫章图志后序》《门人真德秀返浦城勖以诗》,《三朝内禅颂》等。


七赤


二黑


己丑


1171年


乾道七年


 曾章


解试


浙江台州府经历。


七赤


二黑


辛卯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175年


淳熙二年


 曾束


进士


官至司理参军。


七赤


二黑


乙未


1177年


淳熙四年


董嗣元


解试



七赤


二黑


丁酉


1178年


淳熙五年


董克勤


恩荫


以父德元奏补通仕郎,又以子九成加赠文林郎。


七赤


二黑


戊戌


1181年


淳熙八年


 曾琬


进士


翰林修撰。


七赤


二黑


辛丑


1187年


淳熙十四年


董天魁


特奏名


桂阳教授。


七赤


三碧


丁未


1187年


淳熙十四年


董克开


恩荫


以伯德元奏补登仕郎,靖安县尉,全州司理。


七赤


三碧


丁未


1187年


淳熙十四年


董世仪


特奏四等


历安州,桂州司理参军,沅州,黔阳主簿,升广西经略。


七赤


三碧


丁未


1189年


淳熙十六年


董九思


恩荫


以祖德元荫补将仕郎。


七赤


三碧


己酉


1189年


淳熙十六年


董九叙


恩荫


以祖德元补登仕郎。


七赤


三碧


己酉


1189年


淳熙十六年


董九成


恩荫


以祖德元荫邵州司理,桂阳主簿,知阳朔,阳寿县。


七赤


三碧


己酉


1189年


淳熙十六年


 曾琰


解试



七赤


三碧


己酉


1192年


绍熙三年


董梦周


解试



七赤


三碧


壬子


1192年


绍熙三年


 董塾


荐举


以祖昌裔补湖南提干,改知阳江,新淦县。


七赤


三碧


壬子


1192年


绍熙三年


董克忠


荐举


安远主簿,龙阳知县,永州通判。


七赤


三碧


壬子


1195年


庆元六年


董大白


解试



七赤


三碧


乙卯


1195年


庆元六年


 曾壁


解试


翰林侍读。


七赤


三碧


乙卯


1201年


嘉泰元年


 董衍


解试


发解抚州。


七赤


三碧


辛酉


1213年


嘉定六年


董龟年


解试



八白


四绿


癸酉


1216年


嘉定九年


董从善


解试


二举不第教授于乡,学者


从之如恐不及。发解临江。


八白


四绿


丙子


1219年


嘉定十二年


董王佐


解试



八白


四绿


己卯


1226年


宝庆二年


董梦白


特奏一等



八白


五黄


丙戌


1228年


绍定元年


 董焕


荐举


广州市舶军门抚干。


八白


五黄


戊子


1229年


绍定二年


董云从


进士


衡州户录,庐陵主薄。


八白


五黄


己丑


1238年


嘉熙二年


 董同


进士


衡州户录,庐陵主薄。


八白


五黄


戊戌


1241年


淳祐元年


董梦得


进士


全州教授,广西运司干办,邕管帅机。


八白


五黄


辛丑


1241年


淳祐元年


 董


特奏名


宁远主簿。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241年


淳祐元年


 董


特奏名


桂阳教授。


八白


五黄


辛丑


1243年


淳祐三年


 董实


解试



八白


五黄


癸卯


1243年


淳祐三年


董仲修


漕试



八白


五黄


癸卯


1246年


淳祐六年


 董锐


解试


发解抚州,贯临川。


八白


六白


丙午


1249年


淳祐九年


 董芬


解试



八白


六白


己酉


1249年


淳祐九年


 董鑫


解试


贯临川。


八白


六白


己酉


1249年


淳祐九年


董元善


荐举


鳌溪书院山长,与吴澄交善,以其文学行世。


八白


六白


己酉


1250年


淳祐十年


 董寅


特奏四等


袁州分宜县尉。


八白


六白


庚戌


1255年


宝祐三年


 董钧


解试



八白


六白


乙卯


1256年


宝祐四年


 董明


特奏四等


贺州司理参军,升镇南军节度推官。


八白


六白


丙辰


1264年


景定五年


董龙光


解试


汀州府通判。


九紫


七赤


甲子


1269年


咸淳五年


 董


贡举


中贡入国学,候选卒。


九紫


七赤


己巳


1270年


咸淳六年


 董晃


解试


贡元。


九紫


七赤


庚午


1270年


咸淳六年


董雷先


解试



九紫


七赤


庚午


1270年


咸淳六年


董雀翁


解试



九紫


七赤


庚午


1270年


咸淳六年


曾庆遇


解元



九紫


七赤


庚午


1271年


咸淳七年


曾重光


进士


官至兵部侍郎。


九紫


七赤


辛未


1271年


咸淳七年


董定得


进士


授赣县尉,改吉州司法参军。


九紫


七赤


辛未


1274年


咸淳十年


 董


制科


乐安县学教授。


九紫


七赤


甲戌


1274年


咸淳十年


董万春


贡举


升上舍。


九紫


七赤


甲戌


1274年


咸淳十年


曾拱辰


荐举



九紫


七赤


甲戌


1274年


咸淳十年


 曾荐


荐举



九紫


七赤


甲戌


1321年


元至治元年


董桂开


荐举


广州府训导。


九紫


九紫


辛酉


1323年


至治三年


董天


乡举


为龙举路宗濂书院山长,武宁主簿,南安总管府知事。


九紫


九紫


癸亥


1325年


泰定二年


董方敬


军功


以军功授七曾城巡检。


一白


一白


乙丑


1326年


泰定三年


董道明


军功


以军功授武略将军,升帐前统帅。


一白


一白


丙寅


1326年


泰定三年


董起潜


辟举


习医。


一白


一白


丙寅


1351年


至正十一年


 何淑


进士


著有《鲁鼓薛鼓谱》《诗传权舆》《衍义疏义》《题曾樽斋先生缘督集后》等。


一白


二黑


辛卯


1368年


明洪武元年


董存性


军功


永丰县尉。


一白


三碧


戊申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368年


洪武元年


董自性


军功


毅武校尉,升管军千户。


一白


三碧


戊申


1368年


洪武元年


董成性


军功


授视田司巡检。


一白


三碧


戊申


1368年


洪武元年


 董英


军功


授北京大宁中卫后所百户。


一白


三碧


戊申


1371年


洪武四年


董养性


征辟


昭化丞,摄剑州事,著有《书易题断》《李杜诗注》《高闲云集》等。


一白


三碧


辛亥


1371年


洪武四年


董与性


征辟


授将仕郎主簿,补永平主簿,旋卒。


一白


三碧


辛亥


1371年


洪武四年


 董尚


征辟


兴宁教谕,武进知县。


一白


三碧


辛亥


1372年


洪武五年


 董琰


乡举


云南训导,茂名令,翰林院编修,国子司业,赵王府右长史。著有《司业子庄集》《随寓录》等。


一白


三碧


壬子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董重庆


荐举


抚州府训导,升本学教授。


二黑


四绿


辛未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董颐


荐举


南雄路训导,升广东都事。


二黑


四绿


辛未


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


 董光


贤良


平远训导,抚州府掌教训导。


二黑


四绿


癸酉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董伯受


贤良


扬州劳军兼池州公干,受檄北平,取补军士,卒于途。


二黑


四绿


戊寅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董与龄


荐举


崇仁训导,升乐安教谕。


二黑


四绿


戊寅


1409年


永乐七年


 董伦


岁贡


入国学卒。


二黑


五黄


己丑


1410年


永乐八年


 董任


荐举


乐陵教谕。


二黑


五黄


庚寅


1414年


永乐十二年


 董炜


岁贡


南京国子监生,升上舍。


二黑


五黄


甲午


1417年


永乐十五年


 董坚


乡举


吴县训导,济源教谕。


二黑


五黄


丁酉


1423年


永乐二十一年


董恒性


荐举


长乐教谕。


二黑


五黄


癸卯


1427年


宣德二年


刘宏道


岁贡



二黑


六白


丁未


1428年


宣德三年


 董鹏


贤良


石首主簿。


二黑


六白


戊申


1428年


宣德三年


董宣荣


贤良


四川什邡县典史。


二黑


六白


戊申


1428年


宣德三年


董安行


贤良


授例补大学生。


二黑


六白


戊申


1451年


景泰二年


董南灿


吏员


杭州仓大使,彭县山水关巡检。


三碧


七赤


辛未


1453年


景泰二年


董自明


岁贡



三碧


七赤


癸酉


1454年


景泰五年


 董观


荐举


兴宁训导。


三碧


七赤


甲戌


1462年


天顺六年


 董咏


岁贡


北京留守左卫经历,进阶征仕郎。


三碧


七赤


壬午


1479年


成化十五年


董孕昂


封赠


以子咏赠仕郎。


三碧


八白


己亥


1484年


成化二十年


董时望


进士


观都察院,授监察御史。著有《雪峰集》。


三碧


九紫


甲辰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489年


弘治二年


 何


岁贡


长阳训导。


三碧


九紫


己酉


1501年


弘治十四年


 董镛


岁贡


龙门训导,升长汀县教谕。


三碧


九紫


辛酉


1501年


弘治十四年


 董宜


员员


梧州博白沙巡检。


三碧


九紫


辛酉


1510年


正德五年


 董培


援例


淮安王府典膳。


四绿


一白


庚午


1515年


正德十年


 董杰


员员


由承关差任直隶石榴驿丞。


四绿


一白


乙亥


1531年


嘉靖十年


 董燧


乡举


枝江知县,南京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四川司郎中,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著有《圆通答问》《五经答问》《蓉山全集》《学庸问答》《蓉山会语》《古今人物考》《宋元纲止问答》《临汝源流考》《丽泽录》等。


四绿


二黑


辛卯


1534年


嘉靖十三年


 董侃


岁贡


善诗及阳明之学,宁远训导。


四绿


二黑


甲午


1534年


嘉靖十三年


 董礼


援例


由邑庠生例授益王府典膳。


四绿


二黑


甲午


1537年


嘉靖十六年


 董象


岁贡


官至训导,著有《翠屏山人遗稿》。


四绿


二黑


丁酉


1539年


嘉靖十八年


董明翰


岁贡



四绿


二黑


己亥


1540年


嘉靖十九年


董士亨


吏员


宿迁典史。


四绿


二黑


庚子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


 董情


例贡


由庠生奏例补北雍大学生。


四绿


二黑


壬寅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


董士尚


吏员


松潘仓大使。


四绿


二黑


壬寅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


 董忻


承差


陕西金牛驿驿丞。


四绿


二黑


壬寅


1544年


嘉靖二十三年


 董极


岁贡


四川重庆府大足县令,襄阳府教授,唐王府教授。著有《私淑集》。


四绿


二黑


甲辰


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


董朝绅


例贡


由例贡赴京入国学,选象山县丞,楚府典膳。


四绿


三碧


丙午


1548年


嘉靖二十七年


 董焕


岁贡


善诗经,易学,补北京国子升上舍。


四绿


三碧


戊申


1549年


嘉靖二十八年


 董瑞


吏员


余姚仓大使。


四绿


三碧


己酉


1552年


嘉靖三十一年


曾继武


岁贡


临淮教谕。


四绿


三碧


壬子


1552年


嘉靖三十一年


曾克勤


岁贡


广昌白水寨巡检。


四绿


三碧


壬子


1552年


嘉靖三十一年


何维瞻


岁贡


遂宁典史。


四绿


三碧


壬子


1557年


嘉靖三十六年


董廷皋


岁贡


盐城训导。


四绿


三碧


丁巳


1561年


嘉靖四十年


 董策


封赠


以子燧赠奉政大夫。


四绿


三碧


辛酉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董君和


袭职


恩例袭太医院籍,本院吏目,给事,光禄寺膳。


四绿


三碧


壬戌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董敬承


事例


由推广事例授北京金吾卫正千户,领兵部勘合文往福建,敕大总兵杨缙征倭。


四绿


三碧


壬戌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董君静


事例


北京义勇右卫正千户,升带衔把总,江西江营中军指挥把总。


四绿


三碧


壬戌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董一贡


发贡


开封府通许训导。


五黄


四绿


乙丑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董士范


发贡



五黄


四绿


乙丑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


董君实


吏员


宝庆知事。


五黄


四绿


丙寅


1571年


隆庆五年


 董裕


进士


历官御史,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刑部尚书。著有《董司寇疏草》《董司寇文集》等。其祖迁居江田。


五黄


四绿


辛未


1572年


隆庆六年


 董炫


发贡


山东福山县训导,瑞州府教授。


五黄


四绿


壬申


1574年


万历二年


 董岩


发贡


杭州府学训导。


五黄


四绿


甲戌


1574年


万历二年


董朝缙


发贡


万载县训导。


五黄


四绿


甲戌


1576年


万历四年


董英华


吏员


湖广南漳县典史。


五黄


四绿


丙子


1576年


万历四年


董君直


例贡


入北国子监升上舍。


五黄


四绿


丙子


1580年


万历八年


 董补


例贡


入北监升上舍。


五黄


四绿


庚辰


1582年


万历十年


董翔鹏


例贡


训导。著有《理学续稿》。


五黄


四绿


壬午


1600年


万历二十八年


董堆震


例贡


嘉定主簿,云南中卫经历,进阶征仕郎。


五黄


五黄


庚子


1603年


万历三十一年


董学汝


副贡



五黄


五黄


癸卯


1603年


万历三十一年


董师汝


援例


礼部办事,大医院院士。


五黄


五黄


癸卯


1603年


万历三十一年


董伯大


例贡


由邑庠进廪值贡。


五黄


五黄


癸卯


1629年


崇祯二年


董大经


吏员


以军功授赣州中军,升北直蓟辽前军守备。


六白


七赤


己巳


1645年


弘光元年


董大训


例贡



六白


八白


乙酉


1645年


弘光元年


董天道


恩贡


恩选贡元。


六白


八白


乙酉


1664年


清康熙三年


董忠能


例贡


选府教谕。


六白


九紫


甲辰


1690年


康熙二十九年


董国鼎


乡举


华亭知县,出江田。


七赤


一白


庚午


1693年


康熙三十二年


董光纶


乡举


拣选知县。


七赤


一白


癸酉


1702年


康熙四十一年


董土骅


乡举


候选知县,出牛田。


七赤


一白


壬午


1702年


康熙四十一年


董忠纯


例贡


府教谕。


七赤


一白


壬午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


董道南


恩贡


教谕。


七赤


二黑


庚子


1724年


雍正二年


董汝梅


岁贡



七赤


三碧


甲辰


1741年


乾隆六年


 董愈


岁贡



七赤


三碧


辛酉


公元


皇帝年号


人名


类别


历官与行迹、著述


大运


小运


干支


1741年


乾隆六年


董日隆


授例


以军功授柳州千总,升广东桂林府守备。


七赤


三碧


辛酉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


董天贵


封赠


以外甥赠议政大夫。


七赤


五黄


癸卯


1856年


咸丰六年


董高年


岁贡


训导。


九紫


九紫


丙辰


1866年


同治五年


董兆魁


附贡


以军功任南丰训导。


一白


一白


丙寅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董光乾


进士


以年老恩赏,翰林院编修。


一白


一白


甲戌


1891年


光绪十七年


董锦澜


乡举



一白


二黑


辛卯


第三节  流坑的经济


 


流坑的经济发展,先靠科举,后靠工商。


“流坑村的开基祖董合的长孙董文广,认定董氏的兴旺要靠业儒,要走读书—科举—仕宦之路。他不求自身的功名富贵,而是在村中办书院,致力于对子弟的教育培养。这时正值北宋初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之后,朝廷总结唐未五代势力割据,连年战乱不休的惨重教训,力求加强中央权力,偃武修文,大开科举,重用儒生。流坑董氏,因缘时会,子弟们正好一展所学,于是连科开第,五桂齐芳。董文广的大侄子董淳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成为流坑第一名进士。接着,董文广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五人于宋仁宗景祐甲戌(1034)同科进士。江西在宋代进士共五千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孔文仲、洪迈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是少见的,可谓殊荣。北宋之世,流坑董氏共有十五人中进士,南宋继北宋余绪,中进士者,又有十一人,其中董德元被点状元。两宋三百年,董氏一族二十六名进士。流坑村中还有曾姓,曾氏在宋代也有四名进士,全村总计三十名进士。宋代董氏、曾氏获举人功名的,七十一人。一朝中举,仕路遂开。伯叔子侄,昆仲邻里,声息相通,互为援引,上至宰相,侍郎,下至主簿、教谕,竟达一百余人。两宋之世,可谓流坑科举,仕宦鼎盛的时期。”(2)


两宋之后的元明清三代,流坑村虽也企图继祖宗遗业,振兴教育,续走科举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科举之路不畅通。明代之际,商业日趋繁盛,于时,村中一部分人投身于工商业活动,从而使流坑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另一种形式的兴旺发达。“流坑的工商经营,就是将乌江上游的竹木砍伐之后,由村民充当排工,从乌江入赣江鄱阳湖达长江至南京沿线销售。流坑上游的乌江是山岗丘陵地带,适宜竹生长。他们自称有族山“三百八十四岭”。村中富豪和各房派宗祠拥有山林达十余万亩,竹木资源丰富,伐木,撑排工人多由村中劳力充任,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还有排工二百余人。排工每跑一趟运输,有白银若干,较之务农,有数倍甚至十倍的利息,虽然伐木、撑排、辛劳艰险超过种田,但从业者仍踊跃。至山林占有者和运输经营者,获利更为丰厚,他们在樟村、南昌、吴城、安庆、芜湖、南京等地设庄布点,不仅可获木竹运输的一般收入,还可获地区之间的差额收入。流坑的木竹商人,不少成为巨富。因而有可能将木竹业的赢余购买更多的山林,并不断地复垦以扩大生产,也有力量捐资祠堂、书院,培植族中优秀子弟学儒举业,还可花钱捐官买爵以提高宗族声望,增强董姓权势。”(3)


流坑村还有一项与一般村庄不同的事业,是在明清时期参与漕粮的运输。如明初的董德祟,清初的董士纯,都是流坑参与漕运而成为了大地主商人的。


 


第四节  流坑的文化


 


流坑“元明清三代科举仕宦不及两宋,但学术上著书立说,医术上救世扶伤,仍有显著的成就。如董琰有《子庄集》,董时望有《雪峰集》,董燧有《蓉山集》、《圆通问答》、《五经问答》等。医学著作有董忠悠的《安怀全集》。董起潜、董学文等均是名医,董君和、董祖奇还是太医院的御医。据1989年新编《乐安县志》统计,明代流坑、招携董姓十六人,共有著述三十八种,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加上两宋、元代、清代,为数更多,这是流坑董氏在学术上作出的重要贡献。”(4)


“流坑宋代就有桂林书斋、子男书院、心斋书院和西山书院等多所学校,元代以后,其数更多。而至万历十年(1582),据大宗谱载全村共有书院二十六所,其中以心斋、雪峰和蓉山三大书院最为有名。另大宗祠有文馆,各房的大小宗祠亦往往有族塾,延师课教本族子弟科举制艺及词章之学。各学塾皆有宗族资学之学田、祭田,总数在千亩以上。子弟进学科考,各级祠堂亦有不等的盘费资助。村北之玉皇阁,村南三官殿魁星阁等处,则专为秀才、文士文会之所,供定期论学为文,诗词唱和。除此之外,村中广建各种纪念性建筑,如状元楼、宰相状元坊、五桂坊、文武魁元坊,步蟾坊等,万历年间其数已达三十座之多。这些楼坊和整个流坑融为一体,既向他人夸耀展示着流坑历史上的人文之盛,又和其他种种现实一起使族中子弟一开始就为一种劝学上进,光宗耀祖的浓烈气氛所包裹浸润,鞭策他们为此目的而发奋读书。”(5)

第五节  流坑的挫折


 


1276年,元军兵下临安(今杭州市)。


“元兵攻陷临安前后,江南义军蜂起,抗击元军,保卫乡梓。其中文天祥起兵江西,为抗元主要旗帜,在乐安,则有何时等人聚众响应。流坑董氏此时也参与了起义勤王,汇入文天祥领导的抗元阵营。及兵败,乡以勤王故,遭兵祸稍酷,流坑为元军践杀掠,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随后十余年间,又是山寇劫掠,出没不时,流坑适当‘冲要,乡无宁居’,大量董氏族人流徒他乡(如后来衍为大支的湖北麻城派即此时北迁)。乱定之后,‘族之复业者十才一二’,流坑已是一片萧索,长期难以恢复。”(6)


“1351年,红巾军起于淮甸,揭开了反元大起义的序幕。次年,江西各地亦普遍发生农民起义;赣中一带,也有起义军以“磨富长贫”相号召,百姓‘翕然从之,所在蜂起’。董氏家族组织乡兵自保,数年之内虽得稍安,却在元治正十六年(1356)春季为本县夏普所率武装围攻,月余村破,董氏少壮‘奔迸四出,老弱毙于兵刃者不胜计’。据明代董裕《居徒考》载,当时居于本县丁源的董氏宗亲‘举兵赴援,赖于保全者十八家’,而回至白石岭时,又遭夏部掩杀,‘死者过半’。这就是流坑历史上伤心惨痛的大劫——‘丙申之难’。(7)


“咸丰七年(1857)四月,流坑为太平军攻破,族人伤亡惨重。流坑由此元气大伤,人口下降,竹木贸易也深受影响。”(8)


“1920年1月,乐安发生地震,春夏又有水灾、亢旱相继肆虐,粮食不收。此后十年,乐安兵事频繁,苛捐杂税剧增,日子很不太平。流坑与乐安全县一样,亦深受影响。1926年,北洋军阀孙传芳属下邢玉堂部在丰城一带为北伐军击溃,残部窜至牛田盘据。邢匪在这一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流坑亦被其难,特别是矗立了近四百年的董氏大宗祠,亦在1927年8月为邢部所焚。”(9)


“流坑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牺牲。根据1989年《乐安县志》中远非完备的《烈士英名录》记载,流坑董姓死于国民党屠刀下的共有20多人,其中包括作战勇敢、足智多谋,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乐安县游击大队长董辉。”(10)


“据说整个民国时期,流坑的中学生寥寥无几,高小毕业生则不过30余人”。(11)


“随之而来的,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侵略战争。虽然僻在山间的流坑未为侵略军的铁蹄所践踏,但随着大片国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吴城、南昌、丰城等地的先后沦陷,流坑人不仅已不堪战时沉重的赋役负担,更被切断了赖于撑持经济的竹木贸易这一命脉。我们曾在乐安县档案馆看到一份1943年12月填写的乐安县商会会员名册,百余人中无一董姓,更无一流坑人,似乎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12)


 


第六节   流坑事实的解释


 


“近一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祟,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庭之大,延续之久,在吉抚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13) 为什么呢?


“流坑董姓家族,何以千年不散,究其原因,除依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个顽强有力的基础之外,一靠血统,二靠道统。”


“严密的宗法制度,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将庞大的族群结合在一起。一个人生下来,即已注定了自己的父母兄长,亲疏嫡庶;人人如此,不可逃避。尤其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赖此生存,赖以发展,休戚相关,福祸与共。”(14) 为了巩固血统,流坑修谱不断,此外,还采取了祭祀祖宗,修建祠堂,订制族规,强化族领,增置族产等许多措施,使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


“如果仅靠血缘,只能凝聚,而不能升华;只能维系,而难以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道统,即儒家的理学,存理去欲,修齐治平,才能使家族的维系超越原始的阶段,进到理性的境界,也就是家庭的凝聚,不仅依靠血缘,还要有儒家理学的指导。有理学强化的宗法制度,其力量就不限于感情的联系,而具有理性的思维;不限于血脉的驱动,还具有精神的感召,这时巩固宗族,无疑大大加强力量。流坑村中几位推崇陆王理学的学者,如董德修,董燧等和他们创办的心斋书院,雪峰书院,蓉山书院等,对宣扬道德,巩固宗族起了重要的作用。”(15)


“在千年不散的基础上,流坑村的繁荣昌盛,先靠科举,后靠工商。”(16)


“正是因为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理学思想所具有的封闭、保守、僵化的特征,不能适应鸦片战争以后迅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流坑落在历史车轮的后面,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17)


“今日看来,董氏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首先是董氏殷实的资产,为子弟学优而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亦与当时吉州地区‘序塾相望,弦诵相闻’,‘文风盛于江右’的习俗濡染陶铸有关。但更应注意的,则是董桢长子董文广的作用。” (18)


“宋代在庆历四年(1044)以前,各州县尚无官学,士人受教育主要靠家塾私庠。董文广在天下甫定之时,能以家族之财大兴教育,启沃子侄,是很有眼光的。从而抓住了北宋重文轻武,大开科举广取文士之机,使流坑董氏家族由庶家而跻官族,得到迅速发展。” (19)


“流坑的科举,明清不如两宋,究其原因:一是明清全国走科举仕宦之路者,远远多于宋代,士子们之间竞争更为激烈;二是明代从仁宗洪熙元年(1425)起,对全国各省的进士名额确定最高限额,规定江西省一比录取的最高限额为六十五名,仅次于各有一百名定额的南北直隶。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二省,实际上江西的名额仅次于今河北省的北直隶。在全国十八省中居于前茅。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又改定全国进士名额每科为一百名,各省进士名额相应减少。清代,仍将江西列为科举大省,录取江西进士的定额略有增加,每次约在九十或一百名上下,但江西在明代已有七十八县,至清代增至八十一县厅,各县厅的书院学堂远比宋代普及,走科举之路的士人更为踊跃,江西内部的竞争也更激烈;三是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经济、文化都有重大发展,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均已成为才子之乡,其中状元、进士的数额已超过江西;四是流坑的业儒者,多推陆九渊心学,而朝廷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天下士人学习的准则。流坑士人所学显然不合时宜,这是明清二代流坑中举者少的内在原因。流坑在元明清三代的科举事业不及两宋,这对流坑的发展、繁荣不能不有所影响。”(20)


以上关于流坑事实的解释无疑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上面的解释中只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原因,思想的原因。但流坑的事实就没有自然的原因吗?为什么同是处于一个两宋社会制度下的其它乡村的乡民就没有这样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呢?你可以说这是因为董文广有超前的眼光,董文广有不同一般的思维,董文广有不同凡响的志气,董文广有为宗族无私的奉献,等等。无疑这些原因都是原因,但这些原因只是表层原因,而不是深层原因,只是思想、精神原因,而不是自然、物质原因。请问,正确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请问,精神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物质决定的。显然,思想、精神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有自然、物质的原因。由此,若我们只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这是片面的。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明确的论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21) 人与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与自然有千万种关系,但首先明显的关系是依赖关系,也即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发展。关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于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2)


把自然与人相联系,这是讨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前提,当然也是讨论一切城市、乡村生存、发展、繁荣昌盛以至于灭亡的一个前提。关于这一点,二十世纪的一些西方建筑学家也有了共识。例如希腊的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 A. Doxiadis)(1913—1975) 所提出的“人类聚居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所谓人类聚居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不是象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仅仅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符合人类理想聚居环境。”(23) 道氏将“人类聚居”定义为:“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作出的地域安排,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24) 道氏认为人类聚居由内容(人及社会)和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其周围环境)两部分组成,它们可继续细分为五种元素,即所谓的人类聚居的五种基本要素:


① 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② 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③ 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④ 建筑:指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⑤ 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25)


道氏将“自然”放在五种元素的第一种中,并认为其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这是很有眼光的。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吴良镛院士也提出了人居系统的五大系统:


① 自然系统


    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整体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人类安身立命之所。


    ② 人类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又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生理、心一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③ 社会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与“人”共处的居住环境,既是人类聚居的地域,又是人群活动的场所,社会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人居环境的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④ 居住系统


居住环境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⑤ 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26)


在上述五大系统中,吴良镛院士也把自然系统放在首位,并强调了自然系统的基础作用,这是深刻的。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往的地理学也有很大的片面性认识。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黄秉维教授说:“就我看到的一些工作来说,主要缺点在于缺少将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许多人文现象的空间和分布的分析脱离了具体的自然界。”(27) 针对这种缺点,钱学森院士发表了“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


“我认为,‘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这一概念是借用苏联科学家的建议,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具体地讲,上至同温层的底部,下到岩石圈的上部,指陆地往下5~6公里,海洋往下约4公里。地球表层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表层往外的部分和地球表层更深的部分是地球表层的环境。”(28)  随后,钱学森院士又提出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命题。


在钱学森院士的坚持不渝的提倡下,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地理系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的吴传钧教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了详细的研究。吴教授说:“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29)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2)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


(3)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4)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增产的幅度;


(5)一定的地域人地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的地域系统演变趋势;


(6)人地关系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7)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的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30)


由上讨论,我们不容置疑地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关系。由此,对于一个地域如流坑的发展变化的事实的解释,也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