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固守着心灵深处的那一隅之地,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论生活如何起伏不定,无论自己身处波峰抑或波谷,在我心里,永远盛开着那不会凋零的花朵。那就是阅读与文字。即便,它会依然素面朝天,依旧贫瘠单薄,但却始终不离不弃。我手写我心。——题记 【壹·隆冬已至,我手写我心】 这是一个温暖如春的上午,我用了两杯咖啡的时间酝酿着如何记述最近的生活,起伏依旧,而心却恢复了淡淡然。 经常遇见旧友Y在线,那日抽出时间闲聊几句。 我说:我现在忽然间觉得金钱很重要;生活的氛围很重要;生活的便利亦很重要; Y说:那是当然了。 我说: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些。 Y说:那是因为你以前拥有着这些。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以前不是一直拿来劝慰旁人吗?太多的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却总是切不中要害。 去年的冬天,我给自己做了好多规划,却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一时冲动,毁掉了太多早该实现的计划。 这是一年的“空白期”,没有变化、没有进步、亦没有积累。它让我越发的鄙视自己。那么多年都没有停止过让自己进步,而这一年,我却徒然的走过了。心有不甘,心有遗憾。 如今的生活半径,已然逼近无穷小。我想我也快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独自的“小星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难再结识一些人,很难再有机会与精力搭建起稳固的友情关系。于是,我开始担心,我会不会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渐渐疏远和淡漠曾经那自以为牢不可破的友情,而再已没有“重建”的机会与心态? 其实,这不是一种懒的心态。而是性格和环境造就的必然。幸运的是收获了一种平静,也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不幸的是,我只能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用文字和书籍点燃心中的那小团火。 【贰·昔我往矣,城市的记忆】 小时候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像我从来都不喜欢我出生的这座城市一样。“我爱我的家乡”,这是儿时的作文题目,但我从来没写出来过。因为我真的没有办法从心底爱上它。 这座城市让我不舍的,也许就只有一个温馨的家了。我不知道会不会扎根在这里,继续走完余下的人生,我很怕我真的会再也没有勇气选择重新闯荡。 关于京城的记忆,已经是深入骨髓,在平日的琐屑中亦能俯首皆是她的印记。北京是一座高收入、低消费的城市。我一直这样以为,也这样生活了若干年,习惯了身边一切随处可得的便利,适应了虽然忙碌但不失惬意的休闲生活。 是谁说过:习惯,是伟大的隔音器。它让你觉得拥有的一切也不过如此,让你觉得就算失去这一切,也无所谓。我清楚的记得在离开与放弃的时候想过,这些习惯了的环境与氛围,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在于你的心,只要心定了,在哪里都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体验。 我发现自己错了。就算我不愿意承认这一切,就算我每天不管发多少牢骚,在心底还是会默默的告诉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与优势。只是,我不知道,这样的自我宽解到底可以维持多久? 我有时会很害怕,我害怕一旦麻木了如今的没有丝毫“活气”的日子,我会不会再也没有“回归”的欲望。 C依然热切的期盼着我明年的“回归”。我给了她很强烈的一种希望。她说,她以前特别欣赏我的生活态度,我说,曾经那个我,是每个人都会欣赏的。原谅我对于从前那个自己的那份自负。 她希望我能再回到从前的“状态”。我说,很难了。 人,要是活着有了参照,也许就不会从心底真正的洒脱了。从前的我,都是活在自我的参照系里,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一直保有着一份优势、一份自得和那永不止息的前进的动力。 而今,心底那个自我参照系没了,换成了身边那些或近或远的“人物角色”,我开始有些失衡。这是一座让我无论如何都打不起精神来的城市。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过去与未来的那个自己成功的对接上? 【叁·坐拥书城,暗香浮动】 这一年,唯一的收获,便是翻阅了一小撮“闲书”。从前总是抽出时间看专业书,那些收藏已久的“闲书”一直都束之高阁,不舍得翻阅。 从小就有一种习惯,喜欢的东西,舍不得用,只想占有着、收藏着,看着喜欢的东西摆放在那,心生一股安然与满足。 对于书的感情亦是如此。但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就在这种“舍不得”的心态下,我荒废了多少可以用来阅读的光阴。 对于书籍的热爱,一定要拿出爱她就要读她、消化她的勇气。并要坚持不懈。 最近翻看了几本“跨度”比较悬殊的书籍,鉴于心情有些忽冷忽热,零零散散的没什么价值。 HR方面的2本工具书,翻了几个章节需要用到的,也不是那么实用,还不如我自己根据经验编写来得更适合。 《英国文学史》,挺好看的,消磨车上的时间。记得有人曾留言说我看《中国文学史》消磨时间,很厉害。我有个习惯,看理论书籍,才是最适合我的消遣方式。不需要深究。 小说很容易让自己进入角色,太累。呵呵。 《赢》也还算不错。至少从书中感受到韦尔奇真是个不赖的“家伙”,^_^。记得他在开头说,招人要看三种品质:正直、智慧和成熟。我很认同。尤其是最后一点,关于成熟,那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品质。而这种成熟是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的。 虽然这需要时间、经验与幸运度,但我会尽量牢记在心,并潜移默化的加以应用。 《说服》听说也不错,刚开始看。 《看张:爱玲话语》,又是她,一个快被所有的文艺女青年“嚼烂”了的“才女”。 习惯了有事没事的时候品一品张笔下的那份苍凉。如果要在这种苍凉的人生底色上演绎出丰富的生命之色,纯看个人能耐了。 每天都要从豆瓣上收藏至少一本书,最近收藏了一批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电影×音乐》、《电影的本质》、《时光中的时光》、《雕刻时光》。。。太多了。黎戈又出了新书《私语书》。她的字还是有一些质感的,想买了收藏。 看看豆瓣上罗列的满满的书名,亦是一种幸福与充实。 很想拥有这样一间偌大的书房,就算是附庸风雅,也无妨。 【肆·淡淡的思念,一如既往】 今天鬼使神差的点开了我们的聊天记录和合影,三年过去了,时间不会为谁而停留,而我们的记忆却永远的留在了那个夏日里。 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曾有过的脱俗与豁然,委曲与怨恨,都随着春天的暖阳,夏日的阵雨,秋天的落叶,冬日的飘雪而渐行渐远。 再见“你”,依然温暖如初,亲切如昨。我想这便是一种释然了吧!想起你,心不再纠结,不再痛,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思念,在这样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手写我心,而此时的你也许正伏在桌面,小憩。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真所谓,拥有过,才能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