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看法

 昵称4671787 2010-12-12

小学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看法 

                             奎洋中心小学:陈秀莲    

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我们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联系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2 教师故置悬念创设情境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确实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3 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4 利用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4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劳劳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5 巧设室外活动创设情境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面是我个人对小学数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看法,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借助童话故事、做游戏、猜测、错例反证、考察、实验等等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教材中,已有很多现成的素材。例如:一年级教材的小猫钓鱼、花坛里有多少棵花、认识公交车线路、森林运动会、动物到大象家作客、白雪公主、为妈妈折千纸鹤、收集废电池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进行有感情的口述,有的可以放大成挂图,有的可以再制成多媒体课件,不管怎样,根据需要,只要合适就行。

总之,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而落实课堂探索和研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做到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又要简明扼要、适当适时,力避过多、过碎、过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