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连增”为什么能实现

 3gzylon 2010-12-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的平稳增产和供求平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至关重要。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七连增”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具备了稳定发展的能力。“七连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原因和启示有哪些,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

    记者: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程,本轮粮食生产周期有着怎样的特点?

    韩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第二阶段为1984-1998年,粮食产量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第三阶段为1998-2003年,基本呈现连年减产态势;第四阶段为2004以来,出现历史少有的粮食连年增产。这次粮食“七连增”在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市场形势多变、通胀预期加重等严峻环境和挑战下取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记者:实现粮食“七连增”的因素有哪些?

    韩俊:根据我们的分析,这一轮粮食增长周期,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单产水平的提高和播种面积的扩大共同支撑了粮食产量的提高,近期我国粮食增产三分之二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只有三分之一。

    二是各种现代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对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2004-2009年,全国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7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5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是粮食市场价格信号有效发挥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这些年,国家在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既及时抑止了粮价剧烈上涨,又有效防止了粮价趋稳后下跌。应当看到,粮食生产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幅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不易,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很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合理上涨就成为保障粮食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对农民是一种公平的市场补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