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易”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 xyiz的個人空間 - 文匯博客

 LM0318 2010-12-13
 

  “科学易”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一、缘起:“科学易”研究

 

   当今世界﹐大家都为20世纪的科学成就而欢欣;也面临着一场灾难﹐这就是地球生态失衡、穷富距离差大、社会上弱肉强食、高科技发展与政治家的政策失误等而令人感到忧虑。这是一种历史的重复现象。孔子倡导的仁教理性﹐诺贝尔赋于和平自由﹐都是对这种现象开出的『良方』。我认为﹐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要杞人忧天﹐应当提高全民族、全人类的文化素质﹐用『天下为公』普导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用『发展高科技』为人类创造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来消除这种『灾难』﹐让历史健康地发展。

 

人们可能要问:『该怎么办?』我认为﹐不管『科学东进』也好﹐『文化西进』也好﹐首先要解决的是『哲学』问题﹐也就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思维的整体性统一的科学普遍的大道理』。然而﹐当今的哲学家﹐就疏忽了这一『整体性统一』﹐所以给政治家和人类思想做出了诸多的错误导向;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也经常走入『死胡同』﹐原因亦在于此。所谓『整体性统一』﹐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协调统一。举一简单的例子:在医学上﹐泰西医学从解剖学入手﹐进行微观深入的研究﹐如头病医头﹐脚痛医脚;中国医学﹐则是用望闻问切来诊断脏腑与人体的宏观协调性能。前者体现了泰西的哲学思想﹐后者则是反映了东方人的哲学思维。纵观世界医学的发展﹐泰西医学是微观优越﹐宏观差矣;中国医学宏观优势﹐微观不足。如果把两种优点融洽起来﹐世界医学将会突飞猛进。

 

解决了哲学问题﹐自然科学就会有正确的导向。纵观科学发展史﹐人们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否定之否定的现象呢?如﹐牛顿的『统一场』刚出笼不久﹐又被爱因思坦的相对论所逾越。又如爱因思坦是他自己提出:电磁波在某些条件下表现粒子行为﹐从而导出了量子力学基础的波粒二象性概念。又为什么对玻尔和薛定谔的『猫』所做的研究成果﹐又提出怀疑呢?同样的﹐当拉普拉斯提出『黑洞』命题后﹐为什么爱因思坦也用相对论导出了『黑洞』模式的同时﹐又对『黑洞』的存在提出反对意见呢?难道科学是随意性﹐是幻象、是主观的?我认为﹐此说也对﹐也不对﹐关键的是缺乏『整体性统一』思维。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是这样﹐将来的『测不准的测不准原理』也再会出现;『黑洞』的存在﹐也不表明星体毁灭﹐它可能再生。若是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银河系应该是『黑洞』的产物;『黑洞』与『白洞』也将会交替地发生、发展。这种说法不是荒诞﹐而是『整体性统一』之必然。话转回来﹐当今的社会﹐大家正热衷于涉猎『科学魔怪』。那么﹐我也编织一张『20世纪科学未解之谜』的题目供参考(请参阅: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三)。提醒大家﹐不要畏难﹐这些谜题﹐都可以从『易学』体系中找到答案。

 

 

二、出版《易学研究丛书》的基本思路

 

   

《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三千年来,似乎还没有人说得很清楚。许多人只知道它讲占卜乃至用于算命看风水,因而认为它是一本张扬迷信的书;有的学者则只对其经、传作简单的分析,就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有的则据其文化内涵,将之推崇为中国文化的源头。看来,要真正把握《周易》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并非易事。对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扩展视野,即除了易文化的视角之外,还要辅以古代的哲学、科技、民族、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视角。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把西方一维性的实验科学结合到中国多维性的实践科学的研究中去,厘清中国易学史中《易经》与巫文化的关系、《周易》对中华民族繁衍生存以及对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后再进一步系统地梳理出《易》的理论结构和体系,由此,也許不難看出《易》的核心思想──“易道”,及“易道”所蕴含的科学宇宙观的主线──天人合一与万物和谐的理念。

 

总之,《易》中不仅有哲理,有文化,更有科学。关于《易》的科学内涵,即“科学易”的探究,无疑将为易学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这是我们的看法和期待,也是我们出版《易学研究丛书》的基本思路。

 

关于《易》文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我们要把握“科学易”研究的主轴,以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因此,培养“科学易”人才将成为我会的方向和任务。统观目前《易》研究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作如下几点思考。

 

1.明确《易》中“义理”(或言哲理)源于“象数”,“象数”

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脉络。

2.明确《易》中的主题,即生存与生命,是《易》研究的主要

内容。

3.思考《易》的表、中、深三层文化,以及三层文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何谓表层文化?就是人类在地球上以“生存”为主旨而建立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有可知性和未知性文化(包括巫术、术数等所谓“预测术”)。该体系的最大盲点在于“未知性”部分,其原因有二,一则,大多数民众因“求知”心切,藏有盲目崇拜心态;二则, 大多数术者,不学无术,加上故弄玄虚,从而造成众人讥讽,影响不好。由此,我认为博大精深的易文化,更需要让百姓了解,特别是“术数”。因此,仍要抓紧做好普及工作,如讲座、或办学习班等。

然后,再筛选出有一定术数基础、德才兼备的学者,作易爱好者的辅导工作。 另则,还要选出部分谙熟于术数的术者,进行培训,让他能成为企业顾问型的人才。

 

 

谓中层文化?简言之,是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的过渡性文化,或称之为“神秘文化”。如儒家的“人生”文化,表现为追求“和谐生存”之道,其哲理为阴阳分合中。佛教的“轮回”文化,表现为三界六道,其哲理为“色、空”;道教的“生命”文化,即“由生与所生”文化,表现为“三才之道”,其哲理为“无极”、 “太极”。诸如这些,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而今所得到的成果,也只能归类于宗教与民俗的范围,所以它与《易》的精义还相距甚远。因此,要培养这一层次的人才;首先应抽选具备有中高等学历,又具有文理兼通,以及对宗教、民俗、术数、数术等科目较为谙熟的学者或术者进行培训;然后,再根据其自然科学专长,进行专科训练,让其能成为专家的辅助型人才。

 

 何谓深层文化?用《易》术语,应称之为“太极文化”。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宏观世界”(称“无极”),以及内含“微观世界”( 称“微太极”)。该文化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生命”中的“由生”与“所生”,以及“天人合一”与“万物和谐”的两大课题。这些内容也是“科学易”研究的核心内容。对该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较高。首先,要选择不但有高水平的理工科和文科专业,又具有综合能力的,还应具备有“中层文化”的学者进行“易文化”的辅导;然后,再进行“科学易”研究,让他成为新一代的“科学易”研究者。

 

學易齋主編:江國樑

 

 

 

备注:此篇文章2009年八月发表于台湾政府中央图书馆126期《新书信息月刊》通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