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峰——童心致趣,陶土成峰(杂项:紫砂:紫砂历史)-秀藏网

 萧逸萧 2010-12-13
蒋峰——童心致趣,陶土成峰  浏览:7

分类:杂项:紫砂:紫砂历史   贡献者:plateau 创建时间:2010-08-11   来源:紫砂之家

-

  蒋峰,女,1969年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教师,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曾得储雲、毛国强、李昌鸿、顾绍培、邱玉林等多位大师亲授。05年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严格培训和考核,获宜兴地区唯一陶瓷雕刻专业考评员资格。多次参与陶瓷实训基地各类全手工技能考试、比赛的考评工作,是06\07\08年《全手工制陶大赛优秀作品集》的编委之一,同时又是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星火培训计划项目陶艺专业研究的主要成员。2007年由南京电视台《艺海纵横》栏目拍摄陶艺专题片《天工》。作品《鹰》、《秋临》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银奖;《春之乐》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铜奖;《饮水思源》获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凤召祥》获03年全国工艺品礼品博览会金奖;《龙腾四海》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并蒂莲》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吉祥鸟》获02年中国名茶博览会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银奖;《东坡提梁》壶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毛体书法系列《沁园春》,《长征》等作品分别被台湾客商收藏。
  与蒋工交谈是轻松而愉快的,也许是教师出身的缘故,又或者是身为女性工艺美术师天生的语言灵敏性,访问蒋工,只需微微提及些话题,她便可以侃侃而谈,用她丰富的理论和全面的知识,将每一个提问都答得详尽。
  几轮话题下来,时间倏忽而过。在蒋工的声声轻语中,找寻她从艺紫砂、从事陶刻的缘由,探访她一路走来的足迹,品读她壶里的味道,就这样一点一点的了解,进而理解,一步一步走进她的紫砂世界,她的陶土世界。
  缘起于童
  说起来,蒋工对陶艺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父亲在陶艺、紫砂、书画等等方面的研习和爱好对蒋工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培养她对书画的认识,在自己做陶刻、做壶的时候都会要求女儿在一旁看着学习。
  就比如她做出的第一把茶壶,并不是经受过分门别类的专业训练而刻意制作出来的,而是平常点滴的积累,在一次实际尝试中,偶然成型的。蒋工的处女作,该是厚积薄发与父亲潜移默化的综合成果,仅仅是个雏形,就已经给了她很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自此之后,她对紫砂给予的营养就从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吸收了。
  蒋工依稀记得那一个雏形是一把石瓢,如今,我们惟有从手边的这把原矿黄朱泥质地的石瓢上挖掘些她做第一把壶时的心情、收拾它留下的痕迹了。
  从原矿朱泥本身的特质来说,比较适合做小品,像这把石瓢做成360毫升的容量从制作成形到烧制成壶都着实不易。这也是蒋工制壶的一大特点,喜欢跳出普遍经验的框架尝试有难度但有意思的工艺。手中这把石瓢,壶身光滑无瑕疵,壶嘴、壶把与壶身的接合自然没有杂痕,壶盖贴合紧密,过渡平滑。在传统的造型上,又用自己娴熟的陶刻技艺修饰上新的内容。
  黄朱泥烧制后的颜色刚好接近于黄土壤的颜色,装饰上苍松巍山,似有一股泥土的纯朴夹杂着植物青涩味道的香气扑来;另一面配上“清辉到苍松,馨影自徘徊”的诗句,字体柔和却有力,刚正且大气,将苍松的强劲有力和在起伏的群山间透露出的些许秀气展现无遗。这便是蒋工推崇的“切诗切画切壶”——在壶本身的陶土气息中融入文气,融入画意,定格成她独到的情趣。
  说蒋工的紫砂之路“缘起于童”,并不单单指她童年受到的艺术熏陶,也不仅仅是她早期的积淀和最初的趣向,更是指她的童心和童趣。
  一段激情不灭的创作,一条常走不厌的道路,一件件新鲜不落俗套的作品,需要的是一颗永远不失童真的心和一份不乏活力的心态。在血液中注入青春,作品自然会有生命。听蒋工说着与壶友的故事,看她对自己的茶壶满足的回味,随手挑出一两把来,轻轻摩挲,细细品味,偶尔孩子气的言笑和故事中自认为“有些傻气”的情节,便会了解她作品的生命如何而来了。
  对蒋工而言,是先有陶刻再有制壶的。她最初喜欢上的是陶刻,依着本身的书法功底,工艺自是十分了得,而自己对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在无声的夜晚,哪怕是盛夏抑或严冬,她经常都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灯下,忘了时间的流动,也忘了身边的暑气或寒意,在手中的陶土上全神贯注地勾勒自己的思维,刻画心中的想法,一待就是半夜。每刻好一个作品,就会孩子般地奋力摇醒早已熟睡的丈夫,和自己一起品评。
  刚开始,是家人感觉到她的“痴”,到后来自己也觉得自己傻气了,这般傻气更多是糅合进了她对万物的新奇,是不由自主的、不明缘由的傻气,且乐在其中。
  蕴涵于心
  1987年开始接触陶刻,1991年开始制陶,蒋工在紫砂技艺上的基础在这几年间奠定进而巩固;2002年,她开始在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担任教师,在这儿,她有了很多与大师级紫砂艺人交流的机会,她的天地更加宽阔起来。
  紫砂,是变幻莫测的,丰富多彩的。如果说看紫砂最初看的是工艺,那么,最终看的应该是内涵,是里面的文化底蕴和能够体现出来的个人修养。蒋工深知这一点,加上做文化出身这一优势,对待紫砂,不是单纯地将其看为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在她眼里,每一把紫砂壶都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一双手中走出来时被赋予的。她的“并蒂莲”如是,她的“四君子”如是,她的“东坡提梁”亦如是。
  “并蒂莲”是取并蒂莲花的瑞意、袭莲花婀娜的花瓣走势制作而成的对壶。从上往下看,壶身的外延宛若一双一大一小的莲花,壶钮似是两粒乖巧的莲子蹲坐在壶盖上,壶嘴、壶把皆为一高一低,放在一起确有阴阳搭配、刚柔并济的和谐美。蒋工在“形”上力求栩栩如生,在神上则是赋予了它们吉祥的寓意,雅中不失通俗。
  蒋工喜用自己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给自己的壶命名,以丰富壶本身文化内蕴的形式给壶注入生命力。比如“四君子”壶。壶身是六方井栏,刻梅兰竹菊“四君子”于壶壁,并题上“彼茶能称御,此茗当如何”、“淡雅素心意,墨饱欲清滴”两段诗句。梅兰竹菊都是高洁之物,古人谓之“四君子”,既是对它们象征的气节的肯定,更是以此自诫,时刻提醒自己对个人修养品性的塑造和提炼。
  对万物的观察和理解,对古人性情的探究,给蒋工的壶增添了许多人文元素、文化精气。但是仅有这些,壶的生命还是有限的。蒋工深信:眼高才能手高,见多识广才可以做出更好的壶来。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充实,蒋工从来没有懈怠过,家中、工作室里关于紫砂的书,关于陶刻的书,关于书画的书……不计其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心中有了丰富的储备,在具体创作中便能够一挥而就。
  蒋工爱文,也爱文人,她十分欣赏苏子的文采,就连工作室也要设在东坡书院附近,因为这样,竟能吸收到一代文豪的灵气。犹记得东坡书院迎门而座的“东坡提梁壶”,用传统的型和韵味传递着历史的遗味。得此灵感,蒋工一气制成大、中、小三款“东坡提梁”壶,提梁是骨感而精致的树枝状,壶身雕刻上梅花、寿桃,壶味古朴,回味无穷。似乎一泓水冲下来,便会有浓浓的茶香袅然。
  蒋工的涵养、她的壶的神韵都蕴藏于心,只是不经意间就已传递入了壶。
  成陶于峰
  在紫砂这条路上走了20余年了,蒋工的作品在各项比赛中屡屡夺冠。她以构思巧妙、新颖脱俗等特色在业内深获好评,许多作品都被爱壶懂壶之人竞相争藏。底槽清的“秦璧”,原矿朱泥的“云龙壶”,还有紫茄泥的“风卷葵”……
  秦璧”是取义于“秦时璧玉”,壶钮与壶把都是有棱有角的方形,用手指轻轻摩挲,有璧玉的清凉和厚重,蒋工用自己刚劲大气的字体为其塑形,真的“平增三春晖”。
  “云龙壶”的构思和制作是耗神费心的,单是远远地看去,它的造型已经让人惊叹——丰富而错落有致的雕饰,壶把上精巧地刻上整齐的龙鳞,壶盖是祥云缭绕,细看,有一尾龙从壶钮下方自信满满地蹿出脑袋,新奇地张望着外面的世界,并不时吐出细长的舌头,品尝着空气的味道。
  蒋工的壶世界,有历史,有动物,更有植物。“风卷葵”的壶身即是一株迎日盛放的葵花,花柄的壶钮,花托的壶盖,花茎的壶嘴、壶把,将整片葵花烘托出风过摇曳的姿态。花瓣洋洋洒洒,遍布壶壁,顺延而下,归成壶底。整把壶一气呵成,不见片段。
  听着蒋工的故事,看着眼前的壶,感到她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会有一段令人欣喜的交谈,而每一段交谈背后都藏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一脸舒心的笑容。
  蒋工的壶讲求雅俗共享,讲求精湛的技艺,讲求形、泥、韵俱佳。趣,使她走上紫砂这条路;涵,使她的壶富有生命。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思考,使得陶土在她的手中以陶刻、紫壶的形式逐渐汇聚成一座属于她自己的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