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整理的督脉

 青花瓷里的蔷薇 2010-12-13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长强

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络穴

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

{清热穴}解痉止痛,调畅通淋。

痔疮,脱肛,便秘,腹泻,便血,洞泻,大小便难,阴部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临床运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便血】

主穴 长强 承山 上巨虚 次髎

配穴 劳倦内伤者,配百会、关元、命门;湿热下注者,配太白、阴陵泉。

方义 长强为局部取穴,属督脉,为治疗脱肛和肠风下血之要穴;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其经别入肛中,可疏导肠道气机,均为治疗肛门疾病之要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可清泻大肠湿热;次髎清利下焦湿热

 

2

腰俞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

  (2)髓空穴。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

  (3)背解穴。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穴。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

{清热穴}调经清热、散寒除湿,清热解毒。补益肾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腰脊疼痛,脱肛,便秘,腹痛,便血,尿血,月经不调,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痔疮,淋病,癫痫

临床运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3

腰阳关

别名脊阳关,背阳关

 

腰,腰部;阳,阴阳之阳;关,机关。督脉为阳。腰之机关。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祛寒除湿、舒筋活络。

腰骶疼痛,下肢萎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临床运用

【肾绞痛】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三阴交

配穴 下焦湿热者,配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膈俞、太冲;肾气虚弱者,配腰阳关;尿路上段结石者配京门、天枢、气海;尿路中、下段结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极、水道。

方义 肾俞、三焦俞位于肾区,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配关元疏利膀胱气机,疏通局部经络以止痛;远取三阴交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4

命门

〖别名〗属累穴,精宫穴。

 

(1)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2)属累穴。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部经水。理同命门名解。

  (3)精宫穴。精,髓也,指穴内气血来自脊骨。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穴内物质来源于脊骨。理同命门名解。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补肾壮阳。接续督脉气血。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液由此督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液。

〖运行规律〗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闭经,痛经,不孕,小腹冷痛,下肢痿痹,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临床运用

【阴黄】

主穴 胆俞 脾俞 阴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阳

配穴 腹胀便秘、便溏者,配天枢、大肠俞;瘀血内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门、气海。

方义 胆俞通利胆腑,利湿除黄;脾俞与脾经合穴阴陵泉相配,化湿健脾;中脘为腑会,与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湿去浊;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阳痿】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命门火衰者,配命门、志室;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者,配曲骨、阴陵泉;失眠多梦者,配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配命门、阳陵泉。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元气所存之处,取之能调补肝、脾、肾,温补下元,直接温养,兴奋宗筋;三阴交既可健脾益气,补养肝肾,又可清热利湿,强壮宗筋;补肾俞可培补肾气,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之功。

 

5

悬枢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血,助阳健脾、通调肠气。

腰脊强痛,肠鸣腹痛,完谷不化,泄泻,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

临床运用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6

脊中

〖别名〗神宗穴,脊俞穴。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健脾利湿、宁神镇静。壮阳益气。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腰脊强痛,腹泻,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痔疮,脱肛,癫痫,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肝炎。

 

临床运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7

中枢

 

 

{理气穴}理气,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8

筋缩

 

 

{平肝熄风穴}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四肢拘急,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临床运用

【戒酒综合征】

主穴 百会 神门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重症配水沟、大陵;手抖、出汗、恶心呕吐配内关;焦虑不安加神庭;癫痫加大椎;震颤配筋缩、阳陵泉;意识模糊配少商、厉兑;幻觉配攒竹、少冲。

方义 百会位于头部,属督脉要穴,内通于脑,可镇静宁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宁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别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经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之功。

 

9

至阳

 

 

{理气穴}理气,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身热,心律不齐,胸闷,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咳嗽,气喘,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

【黄疸】

1、阳黄

主穴 胆俞 阳陵泉 太冲 阴陵泉 至阳

配穴 胸闷呕恶者,配内关、公孙;腹胀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热重者,配大椎;急黄神昏者,配水沟、中冲、少冲。

方义 胆俞清热利湿除黄;阳陵泉、太冲表里经配穴,疏泄肝胆;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化湿健脾;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2、阴黄

主穴 胆俞 脾俞 阴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阳

配穴 腹胀便秘、便溏者,配天枢、大肠俞;瘀血内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门、气海。

方义 胆俞通利胆腑,利湿除黄;脾俞与脾经合穴阴陵泉相配,化湿健脾;中脘为腑会,与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湿去浊;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10

灵台

别名:灵阳穴,肺底穴。

 

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阳名意与灵台同。

  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底部,故名肺底。

{清热穴}清热化湿、止咳定喘。益气补阳。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气喘,咳嗽,背痛,项强,疔疮,肺炎,支气管炎,蜂窝织炎,疟疾。

 

临床运用

【疔疮】

主穴 灵台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循经取穴,如发于面部者,属手阳明经,配商阳、内庭;疏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疏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如系红色疔,可沿红丝从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以泻其恶血;疔疮走黄伴高热者,可点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针刺水沟;伴神昏者,配水沟、关冲、内关。

方义 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疗疔疮经验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疔疮为火毒蕴结血分之急症,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泻血热。

【人体穴位配伍】配陶道穴、内关穴治间日疟;配合谷穴(泻法) 、委中穴(放血) 治疔疮;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痛;配身柱穴、至阳穴治背痛;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治黄疸。

11

神道

别名

  神通穴,冲道穴,脏俞穴。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穴。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安神穴}宁神安心、清热平喘。 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心痛,心惊,心悸,肩背痛,咳喘,失眠,健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癫痫,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疟疾,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12

身柱

 

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

{清热穴}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下相传。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咳嗽,气喘,身热,惊厥,腰脊强痛,喘息,身热,癫狂,小儿风痫,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运用

【疔疮】

主穴 灵台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循经取穴,如发于面部者,属手阳明经,配商阳、内庭;疏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疏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如系红色疔,可沿红丝从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以泻其恶血;疔疮走黄伴高热者,可点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针刺水沟;伴神昏者,配水沟、关冲、内关。

方义 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疗疔疮经验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疔疮为火毒蕴结血分之急症,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泻血热。

人体穴位配伍:配水沟穴、内关穴、丰隆穴、心俞穴治癫狂痫;配风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热、咳嗽;配灵台穴、合谷穴、委中穴(泻法) 治疔毒。

13

陶道

 

(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该穴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解表穴}解表清热、截虐宁神。补益肺气。

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骨蒸潮热,脊项强急,头痛,热病,颈肩部肌肉痉挛,疟疾,感冒,癔病,颈椎病。

临床运用

【疟疾】

主穴 大椎 间使 后溪

配穴 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配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人体穴道配伍 配丰隆穴、水沟穴神门穴心俞穴治癫狂痫;配大椎穴、间使穴、后溪穴治疟疾;配合谷穴、曲池穴、风池穴治外感病;配肾俞穴、腰阳关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14

大椎

别名:百劳穴,上杼穴。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解表穴}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益气壮阳。

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热病,骨蒸潮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痤疮,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临床运用

【小儿急惊风】

主穴 水沟 印堂 合谷 太冲

配穴 痰多者,配丰隆;热盛者,配大椎、十宣放血。

方义 水沟、印堂位居督脉,有醒脑开窍,醒神镇惊之功;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能熄风镇惊,擅长治惊厥。

风疹】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三阴交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大椎、鱼际、肩髃;外感风寒者,配风门、肺俞;胃肠积热者,配足三里、天枢、内庭;血虚风燥者,配足三里、气海、风门。

方义 曲池、合谷同为阳明经穴,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凡风疹无论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者用之皆有效;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主血分病,理血和营;膈俞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配血海、三阴交理血调营。诸穴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活血调营之功。

【痄腮】

主穴 翳风 角孙 颊车 外关 合谷

配穴 温毒在表者,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者,配商阳、曲池、大椎;温毒内陷者,配劳宫、曲泉、大敦。

 方义 取翳风、角孙为手少阳之穴,均属局部临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颊车可宣散局部气血;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15

哑门

别名: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哑门

  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舌厌

  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横舌

  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利窍穴位}散风熄风、开窍醒神。收引阳气。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癫痫,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癔症,头痛,脊强反折,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临床运用

【中风】

1、中经络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委中 尺泽

配穴 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如言语謇涩者,配廉泉、通里、哑门;口角呙斜者,配地仓、牵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2、中脏腑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用任脉经穴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脉气血,调和阴阳,配合谷、太冲平肝熄风,开通气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阴元阳出入之所,配合气海可益气固脱,神阙为生命之根蒂,隔盐灸之可回阳救逆。

16

风府

〖别名〗舌本穴,鬼穴。

 

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解表穴}散风熄风、通关开窍。散热吸湿。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痫症,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临床运用

【面痛】

主穴 下关 合谷 内庭 风池

配穴 眼部疼痛者,配攒竹、丝竹空、阳白、后溪;上颌部痛者,配颧髎、迎香、四白;下颌部痛者,配地仓、颊车、夹承浆;风寒证者,配列缺、风府;风热证者,配曲池、尺泽;肝胃火盛者,配行间、阳陵泉;气血瘀滞者,配太冲、三阴交。

方义 下关为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是治疗面痛的重要腧穴;面口合谷收,取合谷可疏利面部经气,与内庭相配,为同名经配穴,疏通阳明经气的作用显著,与风池相配又可祛风通络止痛。

【颈椎病】

主穴 颈夹脊 天柱 风池 阿是穴 曲池 外关

配穴 外邪内侵者,配风府、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海。

方义 天柱可疏通太阳经气,配以局部颈夹脊、风池、阿是穴,使局部经气调畅,气血通利;远取风池、外关,以疏导阳明、少阳经气,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止痛之功。

 

〖人体穴位配伍〗 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17

脑户

别名

  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

  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

  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利窍穴}醒神开窍、平肝熄风。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头痛头重,癫痫,项强,面赤目黄,眩晕,瘿瘤,视神经炎。

 

临床运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通天穴、脑空穴治头重痛;配人中穴、太冲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18

强间

〖别名〗大羽穴。

 

1)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

2)大羽。大羽,较大的鸟类也,其特点是能负较大的重物而飞行,此指本穴上传的阳气中亦夹带有一定的水湿。

{平肝熄风穴}醒神宁心、平肝熄风。升阳益气。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含有一定水湿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后顶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痛,目眩,颈项强直,心烦,失眠,癫狂,脑膜炎,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癔病。

 

临床运用

【不寐】

主穴 百会 神门 三阴交

配穴 肝火扰心者,配行间、侠溪、风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丰隆、足三里;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者,配心俞、胆俞、丘墟。

方义 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可清头目宁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刺之既可泻心火,又可养心阴,为治疗失眠主穴;本病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故取三阴交健脾柔肝补肾,三穴合用,共奏宁心安神之效。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至阴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穴治头痛难忍。

19

后顶

 

 

{平肝熄风穴}醒神安神、熄风止痉。

头痛,项强,眩晕,偏头痛,癫狂,痫症,神经性头痛,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癔病。

临床运用

【实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20

百会

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穴。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穴。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熄风醒脑、升阳固脱。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失眠,健忘,头痛,眩晕,头胀。

2.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

3.癫狂,痫症,癔病。

4.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

5.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临床运用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发作期痫证】

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内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要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同用熄风醒脑开窍,是治疗癫痫的要穴;涌泉为肾经井穴,刺之滋水潜阳,速降肝风,以助开窍醒脑;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开心窍豁痰浊,调理心神。

 

21

前顶

 

前,前部也。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

{平肝熄风穴}熄风醒脑、宁神镇静。补益肺气,传导水湿。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鼻渊,头晕,目眩,头顶痛,目赤,鼻炎,面赤肿,水肿,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

 

临床运用

【鼻渊】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 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穴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22

囟会

 

 

{利窍穴}安神醒脑、清热消肿。

头晕目眩,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衄,鼻渊,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高血压,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

临床运用

【鼻渊】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 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23

上星

〖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清热穴}熄风清热、宁神通鼻。降浊升清。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目痛,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临床运用

【衄血】

主穴 孔最 合谷 迎香 上星

配穴 肺热者配少商;胃热者配内庭;肝热者配太冲;气血两虚者配灸关元、足三里。

方义 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合谷清泻阳明之热,止血之效最捷;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上星属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

【鼻渊】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 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目痛;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疟疾;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穴治癫狂;配印堂穴、素髎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沟穴治酒渣鼻。

24

神庭

〖别名〗天庭穴。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1)神庭。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来自胃经的热散之气及膀胱经的外散水湿,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故名。天庭名意与神庭同。

  2)督脉足太阳是明之会。本穴物质主要为足阳明提供的湿热水气和足太阳提供的外散水湿,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

{平肝熄风穴}平肝熄风,宁神醒脑、降逆平喘。除湿化湿。督脉的经气由上星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流出后下行流聚于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传上星穴

〖治法〗寒则补针灸之,热则泻针清之。

头晕目眩,鼻衄,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临床运用

【戒酒综合征】

主穴 百会 神门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重症配水沟、大陵;手抖、出汗、恶心呕吐配内关;焦虑不安加神庭;癫痫加大椎;震颤配筋缩、阳陵泉;意识模糊配少商、厉兑;幻觉配攒竹、少冲。

方义 百会位于头部,属督脉要穴,内通于脑,可镇静宁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宁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别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经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之功。

〖人体穴位配伍〗配行间穴治目泪出;配囟会穴治中风不语;配兑端穴、承浆穴治癫痫呕沫;配水沟穴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穴、太溪穴、阴郄穴、风池穴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25

素髎

〖别名〗面王穴,面正穴,正面穴,面土穴。

 

 

1)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利窍穴}清热消肿、通利鼻窍。除湿降浊。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鼻痔,鼻流清涕,鼻塞,鼻鼽,酒糟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鼻息肉,鼻炎,虚脱。

临床运用

【虚脱】

主穴 素髎 水沟 内关

配穴 亡阴烦躁神昏者配太溪、涌泉;亡阳肢冷脉微者配灸关元、神阙、百会。

方义 素髎属督脉穴,取之以升阳救逆、开窍醒神,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治疗气厥、神昏最为适宜,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属心包经穴,为阴维脉所系,补心气,调气血以滋养心神。

26

水沟

 

 

{开窍醒神穴}醒神开窍、清热熄风。

1.中风,中暑,,昏迷,晕厥,抽搐。

2.牙关紧闭,口歪,唇肿,齿痛,鼻塞,鼻鼽。

3.闪挫腰痛,脊膂强痛,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4.癫痫,虚脱,休克,面神经麻痹,口眼肌肉痉挛。

5.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晕船。

临床运用

【抽搐】

主穴 百会 水沟 合谷 太冲 阳陵泉配穴 发热者配少商、商阳、中冲;神昏者配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肝阳上亢者配行间;阴血虚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方义 百会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水沟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和筋会穴,镇肝熄风,缓解痉挛止抽搐。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熄风定惊,后对因治疗。

【面瘫】

主穴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四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外关;恢复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方义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冲治扣呙斜最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

 

27

兑端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脑,宁神醒脑、生津止渴。

1.口歪唇紧,齿龈肿痛,口臭,鼻塞。

2.癫疾,消渴,昏厥。

3.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临床运用

【晕厥】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配穴 实证者,配合谷、太冲;虚证者,配关元、百会。

方义 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之气,有苏厥醒脑之功;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位于中指之端,刺之以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以引气下行,醒神开窍,多用于晕厥之重证。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

〖配伍〗配本神穴治癫痫呕沫;配目窗穴、正营穴、耳门穴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28

龈交

 

 

{清热穴}清热解毒,宁神镇痉、清热消肿。

1.牙龈肿痛,口歪,口噤,口臭,牙关不开,血衄,鼻痔。

2.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

3.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鼻息肉。

4.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

临床运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配伍] 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29

印堂

 

 

{利窍穴}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1、头痛,头晕。

2、鼻渊,鼻衄,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3、小儿惊风,失眠。

临床运用

【高血压】

主穴 风池 合谷 曲池 太冲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头痛加印堂、太阳;失眠加神门、心俞;心悸加内关、郄门。

【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痴呆】

主穴 百会 印堂 四神聪 风池 太溪 悬钟 足三里

 配穴 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太冲;痰浊上扰者,配丰隆、中脘、阴陵泉;瘀血阻络者,配内关、膈俞、三阴交。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百会、印堂属于督脉,督脉入络脑,其穴位于头部,其气直接通于脑,与四神聪配合,健脑益智,醒脑调神作用显著;风池位于头部,通窍活络,促进脑络气血运行,善治神志疾患;太溪补肾,悬钟补髓益脑,足三里补益气血以助生髓。

采用的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方法是

  1、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2、用双食指尖揉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位,共揉动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侧方的小凹陷处。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分叉的凹陷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较重,以能忍受为宜。

配伍应用

  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针灸学简编》)。

  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类经图翼》)。

  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要》)。

  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针灸便用》)。

  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灸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