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釉扁壶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2-13

 

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的北齐范粹墓葬中,扁体,圆口,细颈,肩有双系钮,通体施黄釉,模制。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钹,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

 

黄釉

铅黄釉属于低温铅釉。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传统的低温色釉的主要品种有绿、黄、蓝、红、紫等多种。

 扁壶

 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这两种造型制造方便。但是马背民族和与骆驼为伴的人们,所用酒器却多为扁体,这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缘故。具有西域风情的扁壶在中原地区出现,正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而范粹身为凉州刺史,辖地正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他喜欢使用扁壶,也是不足为怪。

 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唐诗描述“胡腾舞”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软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李端《胡腾儿》、刘言诗《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图为西安东郊唐代墓葬壁画《胡腾舞》,将舞蹈者和伴奏、伴唱者做了仔细的描绘。图中除了舞蹈者是胡人外,其余皆是汉人,可见唐代胡腾舞也有汉人参与,但舞蹈者非胡人不可。

胡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等部落,带有藐视的意义,指其为不文明,未开化的化外之民。 

北齐

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公元550年—577年。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南朝梁南朝陈等。 

凉州

古地名,即现在的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十六国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刺史

古代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

范粹

今豫南信阳(北齐边城郡边城县,故治在今商城、光山县一带)人,(公元548——575)。

只活了27岁的范粹,奇巧地与北齐政权(公元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同寿,这是个青壮有为的武官,在世时职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就在殁前不久,还新受了“东雍州刺史太傅卿”一席。

安阳

北齐都城——邺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