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间神秘文化漫谈
滨州民间神秘文化漫谈 何谓神秘文化?所谓神秘文化是指由人类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以天人合一,人神交往为核心来理解宇宙,解释人生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非理性的文化观念。其内容包括宗教、神话、占卜、风水、命相、巫术和禁忌等。这些观念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甚至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土壤。虽然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些非科学的东西,但是它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为了真正解开人类精神生活之谜,我们很有必要对神秘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只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下滨州一带的民间神秘文化。 各种各样的民间巫术 巫术与原始宗教的起源:在谈巫术之前,我们应当先弄明白什么是巫术?已故著名人类学家梁钊韬教授在《中国古代巫术》一书中说:“巫术是由于原始人类联想的误用,而幻想有一种不变的或同一的事物,依附于各种有潜势力的物品和动作,通过某种仪式冀能达到施术者的目的的一种伪科学的行为或技艺。”比如说,施术者相信,把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等基本资料写到一个小木人上,这个小木人就和那个活人建立了联系。通过念咒语的仪式,把针扎在这个小木人身上,那个真正的活人就会感到痛苦,甚至使其死亡。这种行为和观念早在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原始人类在其生活中随着智力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善恶的观念和分辨善恶的能力。他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于是他们就企图在导致善或恶的因素和条件方面施术,从而再现好事而防止恶事再次发生。这就产生了巫术。因为这种巫术是产生在原始人类生产力和人的智力都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他们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这种认识是非科学的,错误的。所以巫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伪科学。再后来人们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和天神崇拜。这就是最初的原始宗教。几千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生产力和科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的认识和智力更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这种原始的巫术在民间并没有绝迹,甚至在今天它仍在民间秘密流行。在滨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婆下神求药为人治病、为小儿招魂。 神婆治病:神婆也就是巫婆,在我的家乡里则一带叫做姑娘。也有男子从事这一职业,叫做神汉。她(他)们施术的那套技艺大多是自己生病求其他的巫婆给自己治病,为其术所迷,而做了那巫婆的弟子,从而得到巫婆的传授,自己病好后也当起了巫婆。在旧时的农村里,几乎每个村都有从事这种职业之人。经常有人请她们施术、求药、治病。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号召破除迷信,这些活动大大减少,但并没有彻底消除。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了回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生在惠民县某村一巫婆为人治病之事和发生在滨县杜店镇狮子刘村坟岗间跪求仙药一事。这两件事在当时影响极大。整天男女老少往来不绝,甚至有些国家干部也远道而来参加了这一活动。政府屡禁不止,最后公安人员出面强行取缔,方得以制止。 巫婆再一件最常见的工作就是为小儿招魂。这种事在农村极为盛行,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特殊的年代里也没有间断过。不管谁家的孩子如果突然变得精神不振,茶饭不思,时哭时闹。甚至吃了药也不见效。就要请巫婆施法为小儿招魂。多数群众反映,招魂后小儿就活泼如初,病也好了。其中奥妙令人难解。这种活动今天仍在流行。 布娃娃,纸人,草人咒人死命:只要把人的生辰八字写在上面,念动咒语,扎上缝衣针,就能致人死命。这种巫术在民间偶有所闻。 动物崇拜与民间信仰 在滨州广大农村,民间动物崇拜最多的就是以下这四种:狐狸尊为狐仙,蛇为龙仙,刺猬为刺仙,黄鼠狼为黄仙。其中最著名的是狐仙。关于狐仙的故事在我们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记载的特别多。在宋代人所编纂的一部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收入有关狐狸精怪的故事竟有九卷之多。而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笔记小说中这类故事更是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各种动物崇拜中也是自古至今最热门的一个。狐似犬而小,体瘦,头尾皆长,性狡黠而多疑,穴居山野。在我们北方平原地区则多在古墓中藏身。《玄中记》载狐的变化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一百岁能变化为美女,神巫或变化为男子与女子交合;能知道千里以外的事。狐又善于迷惑人,让人丧失理智。狐一千岁,就与天神相通,人称天狐。年老成妖的狐名狴狐,又名灵狐,似猫且黑,多在北方。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狐性极淫,被称为淫狐,常化为女子与其喜欢的男子交合;也有称为贞狐的,它化为美女与书生交往,但不与人发生性关系,所以终不失贞操。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曾娶涂山之九尾狐女为妻。九尾狐又称天狐,它本在日宫,月宫执役,如书写符书,举行祭祀,它可以交通阴阳。《山海经》载:九尾狐出产在青丘之国。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叙述陈涉吴广起义时,为了使众人威服,“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大楚兴,陈胜王’。率皆夜惊恐。”由此可见,对狐的崇拜在秦汉时已形成。到了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崇拜。据《朝野佥载》记载:唐初,百姓多信奉狐神,家家房中祭祀狐神以乞求降恩。狐常常与人一同饮食。当时有谚语说:“无狐魅,不成村。”实际上,祭狐神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传至近世,称狐为仙,封建迷信色彩更浓了。而在我们滨州一带,民间对狐仙的崇拜,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 在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满村子跑着玩,经常看到在村子的围墙一隅,或在某一人迹罕至的荒园里,都有低矮如鸡窝的小神屋子。大人们告诉我那是大仙屋子,不要接近。否则是要遭祸的。实际上那就是狐仙、龙仙、刺仙或黄仙的神堂。不仅如此,许多人家里也都供着这些大仙。我常常到一个小伙伴家里去玩耍,他家堂屋里有一个里间老是关着门,谁也不让进。我问这个小伙伴里面有些什么?他悄悄地对我说:“里面有鸡窝子神。”当时还不理解什么鸡窝子神,后来我就想到了一定是大仙堂。那时谁家孩子生病长灾,就到这些地方去烧香烧纸。后来经过破除迷信等活动,许多大仙堂都被拆除了。但是,有些大仙堂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被红卫兵发现,而秘密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舆论渐趋自由,各种宗教信仰及迷信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因而,对狐仙、龙仙、刺仙、黄仙的崇拜在广大农村又渐渐蔓延开来。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农村有的病人无钱医治或有钱而多处求医也治不好,便产生一种有病乱求医的心理,于是便信上了大仙。 另外,在滨州民间还流传着一种叫作撞课的现象,认为与黄仙有关。其主要表现是:一个本来很健康的人突然失去本性,眼睛发直,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已经死去的某一个人的话,且浑身颤抖。一会便不省人事。有人说是鬼魂附身,也有人说是黄仙作怪。只要在附近细细搜寻就会找出一只黄鼠狼,赶跑它就能使撞课的人恢复理智。 除此,滨州民间还相信狗血,月经血可避邪,玉佩,护身佛、符皆能避邪。钟馗镇宅,宝剑避妖,七星刀驱邪。端阳节艾草、雄黄酒、五彩丝、猪节可避五毒。这都与人类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观念有关。 拴娃娃:在我村西一里遥,有一古庙,叫做关家庙。其中有一大殿是供的送子娘娘,或者就是泰山奶奶。在供案一侧有许多的小泥孩,身体裸露,都挺着小鸡鸡。好多没有生育的妇女都到大殿上烧香祷告,然后将一根红丝线拴到小泥孩的鸡鸡上。叫做拴娃娃。据说这样回去以后就会生一个大胖小子。 张仙打狗:我小时候曾见村中有小儿久病不愈者,即请人画张仙打狗之像供于堂屋之门后。逢年过节则烧香祈祷,以为如此会保小儿平安。其像为一青年神人手持弹弓正对准云中一天狗射去。 总之,民间信仰十分杂乱,不管是儒释道,还是神鬼妖,都有人信。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保护家人不生病长灾,平平安安,子孙兴旺。信仰之神主要有观世音,泰山奶奶,狐,龙,刺,黄等大仙。 风水术与居处环境的选择 谈到风水,大家就会想到那些风水先生。我们村就有一位风水先生。不过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去世了。这位老先生是我的长辈,按辈分我称他为四爷。他家里颇有些藏书。什么《渊海子平》、《麻衣相法》、《永乐百问》、《玉匣记》、《周易》呀,还有什么《纲鉴》、《康熙字典》,还有我最喜欢看的《聊斋志异》、《石头记》、《东周列国志》、《平山冷燕》、《铁花仙史》等许多古小说。我在读初中时,他家的小说我就几乎都借来看过了。我到他家去,他待我很好,给我讲算命和风水的事,我都一概不懂。常看他将六枚铜钱放在竹筒子里摇啊,摇啊,然后倒出来,在桌上排开,这样摇好多遍,将铜钱正反两面的不同组合按八卦的格式排列起来,为人算命,占卜吉凶。村中或邻村,不论谁家修房盖屋都来找他去看一看吉凶。大家都非常的尊敬他。 那么什么是风水?盖房、修坟为什么要看风水? 风水,古时叫作堪舆。是古人追求理想居处环境的一种观念和活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门居住环境学。具体说来,就是人们从生存需要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意识,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安排与处理的原则与方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问。 完颜绍元先生在其所著《风水趣谈》一书中这样说:“风水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关他的确切定义和性质,古今中外各色人士给出的回答无从统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都认可风水的产生和应用,与人类的择居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也有人径称风水为择居术,或择居观念。”看阳宅是为生人择居,看阴宅则是为死去的人择居。风水术最早起源于华夏先民对于居处环境内外的勘察和选择。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大雅.公刘》篇记述了公刘率领周朝先民迁居豳地时,登高行远,勘察地势的情形:“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三军曹,度其隰原,彻田为量,度其夕阳,豳居允荒。”随着经验的积累,古人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认识到水火山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自然方位、四时变化等对人的生活生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古人有了太清之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观念,并把它们运用于居处环境的选择。到汉末,形成了风水术的原形。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古人越来越醉心于探究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神秘关系。唐宋之际形成了两大风水理论流派。江西形势派注重龙脉、穴位、砂水、方位之间的呼应及其对气的藏裹;而福建理气派则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为四纲,以气为化生人体及万物之源,无形迹可寻,须以罗经定其位而察其气,重视方位对气的生克迎聚。至明清时,两派渐趋融合,形理并重。应该说,风水观的形成,是华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和成熟完善的结果。风水术的复杂化和神秘性,是人类在对自然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认知在感性阶段的必然产物。那么,古人择居的观念是什么呢?也就是说,风水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这些观念或原则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风水术的基本原则:无论阳宅、阴宅,在大环境上,讲究寻龙捉脉,察沙看水。具体讲,就是背倚远山,近靠岗峦,地势高旷开阔,泉水环绕,既向阳,又隐蔽,聚风藏气。北京城、南京城及许多大城市的地形都极符合这一原则;明清皇陵的选地也是十分符合这一原则的。房屋布局要讲究合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其典型的代表。 我想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选择有利于人生的理想居住环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不能把风水术简单地当做迷信而一笔抹煞,而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全面建设我们的和谐的小康社会环境服务。 占卜、八字与命相 占卜:占卜就是预测的意思。卜的原意是指用烧灼龟甲或兽骨所得征兆来预测吉凶的行为。这种行为大约起源于人类的新石器时代,流行于中国的各游牧部落。至商代而大盛,我国于解放前后所挖掘发现的卜骨卜甲数以万计。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就是通过这些骨甲保存下来的。至汉唐以后,各种各样的占卜术兴起。历宋元而明清,一直到近现代流行不断。在我们滨州一带流行最广的是利用铜钱来占卜吉凶。即将铜钱抛起,让其自由落地,看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来预测吉凶。今天有些人仍喜欢这种游戏,不过铜钱换成了硬币。 扶乩请仙:也是一种占卜的方式。也称扶箕,扶鸾。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形式多种多样。其具体做法是:以木制丁字架置沙盘上,两人以手扶住木架两端,念动咒语请神显灵。当木架发生抖动时,则表示神灵已降坛显灵。木架下端在抖动时会在沙上画出字样的符号,或以示吉凶,或与人唱和。这种占卜习俗产生于我国唐代,明清之际渐盛行于士大夫间。民国初期,当时滨县的县知事吴福森、县总务科科长洪士陶与在滨县的驻军山东新防第二营营长刘绍基经常在县署扶乩召仙。后来参与其事者越来越多。翌年刘奉调回济南,竟在寓中开坛广收弟子。随之洪士陶也来到济南,传授“太乙真经”,宣扬五教(儒、释、道、耶稣、伊斯兰)合一。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华红卐字会,后发展为一半宗教半慈善性质的组织,一直到全国解放其活动才停止。 八字:古人认为,人的命运与其降生时星辰的位置、运行等情况有关。所以将人之始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八个字,按天星运数来推算人的禄命,称作星命数。在我们滨州这一带俗称拆八字。天命之说虽在商周时代已经产生,算命之术两汉时开始流行。但形成系统的理论还是在唐代。当时的命理学家李虚中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至宋,有名徐子平者著《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将李虚中的理论进一步具体化,精密化,正式提出了八字推命法。后世也称为子平术,成为算命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在滨州一带操此术者代不乏人。他们大多赶集,或者串乡,总有人找他们拆八字,算命运。尤其妇女们多信其术。时至今日,街头巷尾仍时见他们的踪影。 命相:古人认为“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就是说,人的一切外在表征都包含着个人不同命运的深层意蕴。只要能参透其中奥妙,就可以探测出一个人的命运消息。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周亚夫为河南太守时,一个相面先生许负看过他的面相后说:“您三年后将封侯,再过九年则饿死。”周亚夫不信,说:“既然封侯,又怎么会饿死呢?”许负指着他的嘴说:“您嘴边有两条线纹入口,命相所定,必遭此厄。”后来周亚夫的遭遇正如相士所言,先封侯,又拜相。终得罪下狱,饿死狱中。既然人的外表特征蕴含着人的命运消息,也就自然会有人来解读这种命运密码,于是就产生了相士,有了看相这种活动。在我们滨州一般称作相面的。实际上不单是相面,还包括看手相。同时也就产生了一门学问,叫作相学,或称作相术。就是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问。这种相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在《春秋左传》中已经有了看相的记载。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两汉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唐宋发展到顶峰。许多相士成为显贵,大量相书充斥书肆。明以后,相术逐渐流入民间,成为江湖术士骗财养家的手段。过去,在我们滨州各地的民间集市上经常看到这种江湖术士的影子。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甚至年轻人还相信这一套,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也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奇门遁甲:民间尚有信奇门遁甲术者。据说通此术者即能通晓天地宇宙间诸多变化之妙。也是一种预测术。我上小学时,听说邻村岔吴有一人极有学问。后来得到《奇门遁甲》一书,日夜研读,不得其门,终于走火入魔,神经失常。 形形色色的民间禁忌 一说到禁忌,我就想到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春节时的情景。除夕夜里,天地牌位前点着香,上房里供着家堂轴子和祖宗牌位,也烧着香。大人们不停地忙着,小孩子好奇地问这问那。大人们却神秘地嘱咐孩子们不准说这说那,也就是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如发现包好的饺子丢了,也不准说没有了。大人们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说是有一家娶了个新媳妇,在婆家过第一个春节。腊月三十晚上包下了饺子,大年初一早晨起来下饺子时却发现一个也不见了。丈夫已经烧开了水,喊自己的新媳妇:“怎么还不快把饺子端来?”这新媳妇跑过来说:“饺子满满的我端不动,你快来帮忙吧。”结果丈夫和媳妇再来端时,盖垫上的饺子满满的。一家人大喜。这就是年夜禁忌的故事。 什么是禁忌?任聘先生在其《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说:禁忌就是神圣的、不吉利的、危险的事物,以及由于人们对其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把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之为“塔怖”。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 《汉书。艺文志》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后汉书。朗顗传》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说到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 原始人类生活在一种生产力非常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能理解,而人类本身的生老病死处处都受到大自然的制约,因而产生了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感情。认为万物有灵,不可得罪。这种原始的观念形成了原始人心目中的禁忌物和原始的禁制。 另一方面,禁忌也是人类心理上对欲望的抑制。欲望,是人的本能要求,但是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例如,“食”、“色”是人之大欲,但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对欲望的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当然,欲望不止是“食”、“色”,对物的接触、对事的控制等等都可纳入欲望的范畴。 在对欲望的抑制现象中,实际上已经透露出社会的制约作用来了。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无理的”“社会规定性”。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有些禁制的目的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可是,相反的,有些禁制却是令人难以了解,它们几乎是被视为无意义和愚蠢的。后者我们称它为‘仪式的’。这种分别,我们也在禁忌的观察中发现。”(《图腾与禁忌》)靠仪式规定的禁忌是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一种禁制。 而教训是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推导过程。由于早期人类的愚昧和科学的不发达,这种推导往往造成偏差,从而形成人们对某种“偶然因素”的共同的误解。这种“共同的误解”而得出来的“教训”,也是形成禁忌的一个缘由。 秋浦在“论禁忌”(《思想战线》1987年第一期)一文中说:“不管是早先的禁忌也好,后来的禁忌也好,其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一些偶然的因素,误以为是普遍适用的内在规律,一人传开,说得有声有色,众人跟随,也就信以为真了,自此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禁忌。”因为它的思维方式是原始的、巫术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因而它最容易落入迷信的窠臼。 以上便是禁忌产生的信仰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认识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根源。 禁忌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危险的特征:凡是被视为禁忌的事物,都含有危险的特征。 二是惩罚的特征:凡是违禁犯忌者,都是要受到惩罚的。 鉴于以上禁忌的两个特征,那么,禁忌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趋吉避凶,保护人类不受伤害。尽管它是不科学的,但就主观愿望上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禁忌又是人类某一社群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观念,它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某一地域内成为禁忌的事物,在另一地域内就不一定是禁忌。下边我着重谈一下我们滨州这一带的民间禁忌。如: 1. 命硬的人要克命弱的人,主要表现在有些女人命硬要克夫,禁忌和这样的女人结婚。这一禁忌不但在滨州而且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这种禁忌从古至今导致了许多妇女的悲惨命运。 2. 女人禁忌暴露自己的身体。这是与道德和羞耻观念相关的禁忌。 3. 禁忌摄影和画像,认为这样会摄去自己的灵魂。 4. 禁忌夜里照镜子,这也与灵魂有关。 5. 看望病人应在上午去,禁忌下午去。认为上午人的生命力旺盛,阳气盛,对病人有利;下午则阳气转衰,对病人不利。 6. 家中有比较重的病人,往往在大门上挂一红色布条,禁忌外人进入。以防外邪冲克,与病人不利。 7. 刚死了长辈,身服重孝的人禁忌串门。认为这会给人家带来晦气。 8. 晾晒在院子里的小孩衣服,晚上一定要收进屋子,禁忌在外过夜。以防妖邪摄取小孩的灵魂。 9. 刚生过小孩,在月子里的女人禁忌见外客。认为身体不洁,接触外人会带给人晦气。 10. 禁忌对别人吐唾沫。认为这是对别人的轻蔑和唾弃。 11. 婴儿不满月禁忌剃胎发,满月后剃发时也要保留额上正项的一块胎发。认为那儿颅骨尚未长合,是灵魂出入之地,一定要保护好。 12. 正月里禁忌剃发,否则对娘舅不利,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谚语。 13. 教训孩子禁忌打头打脸。有“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的谚语。头脸乃是人的尊严所在。 14. 禁忌眼跳,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祸”的谚语。 15. 女忌嘴大,男忌嘴小。有“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菜糠”的俗谚。 16. 小孩子掉了牙禁忌乱扔,上牙要丢到沟里,下牙要扔到房顶上,这样新牙才很快长出来。 17. 手掌忌有断掌纹。断掌纹是指手掌上的纹路,从左到右有一条很深的沟,就像把手掌从中间切断一般,也称横纹。认为有这种横纹的人生性凶狠,要惹祸。 18. 打井时,禁忌妇女靠近。认为这会导致井壁塌陷。 19. 扬场时,禁忌妇女靠近。认为这会少打粮食。 20. 妇女生产时,男子禁忌进入产房。认为这样会给男子带来晦气。 21. 在婚姻上,同姓或同族禁忌通婚。 22. 男女之间禁忌私许婚姻,必待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23. 男女婚配,必禁忌八字和属相相克。 24. 在婚礼方面,无论聘礼,置办嫁妆,各项物件都要成双,禁忌单数。 25. 缝制新婚被褥时,缝制者忌寡妇或儿女不全的人参与,一定要请儿女双全的“全活人”来缝制,以图吉祥。 26. 婚姻大事,嫁娶的日子是最关键的,一定要请人选一个良辰吉日,禁忌随便定一个日子嫁娶。以择吉避凶。 27. 禁忌无春之年嫁娶。无春之年,即当年无立春日,有些地方称之为“寡年”。“寡年”的“寡”字是结婚时日的大忌。 28. 嫁娶之日,伴娘和接女的属相禁忌与新郎新娘相克。 29. 新娘子上轿时禁忌足踏土地。要在地上铺上红毡,并让自己的兄弟用椅子抬到轿中。 30. 新娘子忌三相,即上轿、下轿和坐帐的方向。这是迎亲前就看好了的,大多数是听信风水先生的。 31. 当年结婚的新媳妇禁忌到娘家过腊月二十三。 32. 男女禁忌婚前、婚外性行为。 33. 男女同房后,禁忌喝冷水,或赤足涉水。认为这样会伤身体。 34. 男女禁忌淫欲过度,损伤身体。 35. 妇女怀孕期间,禁忌吃兔肉,否则胎儿兔唇。 36. 妇女生小孩时禁忌在娘家分娩。 37. 禁忌在农历九月里盘炕,有“九月不盘炕,盘炕无人上”的俗谚。 38. 妇女在哺乳期,禁忌看别人做泥水活。认为会导致奶水不畅通。 39. 吃饭时,禁忌小孩子以筷敲碗。 40. 吃饭时,禁忌把筷子竖直插在碗中的饭上。 41. 生病时,各种药品禁忌放在窗台上。 42. 人死后在停棂期间,禁忌猫跑到棂床底下。认为这样会引起乍尸。 43. 过去新娘出嫁要在身上带一铜镜,用以禁忌鬼邪。认为鬼邪害怕铜。 44. 迎亲的花轿如经过十字路口,要在路口丢一只包着米的红纸包,以禁妖鬼。认为妖鬼是怕米的。 45. 死了人,送葬后回来的路上禁忌回头。认为那样鬼魂就会附到你身上回来作祟。 46. 清明节禁忌烟火,以纪念春秋时的介之推。 47. 养蚕人家,禁忌说蚕爬,而说蚕行。 48. 儿童初入学年龄禁忌八岁,有“七精神,八糊涂”的俗谚。 49. 忌闰八月,认为闰八月是凶年。 50. 儿童起名时,禁忌与长辈同用一个字。 51. 旧时禁忌男子到寡妇家去串门。 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民间禁忌还有很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时也说不完。仅就最常见的叙述如上。 总之,民间禁忌源远流长,涉及到的面非常广,又极复杂。在民间有着极深厚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一些禁忌被破除了,但也会产生新的禁忌。如现在已经到了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选电话号码、奖券号码,或别的号码时,却喜欢“8”这个数字,而禁忌“4”这个数字。因为“8”与“发”谐音,而“4”与“死”谐音。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一种普遍心理。 民间禁忌是民俗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俗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研究禁忌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禁忌产生的根源,分析它的社会特征,以及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破除禁忌的迷障,脱离禁忌的羁绊,走向自由,走向科学,走向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以上所言都是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非常肤浅,就算是抛砖引玉,能引起有志者的研究兴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