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修身的行为方式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4

1、修身的行为方式

【原文】见善,修1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2然必以自省3也。善在身,介4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5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6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7訾訾8,亦孔9之哀。谋之其臧10,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译文】见到善良的,遵循着并保存在自身;见到不善良的,严肃地对待并审视自身;善良的品质在自身,凭借着它就洁身自好;不善良的品质在自身,就象受到灾祸一样自己要厌恶它。所以,非难批评我而且很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且很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奉迎我的人,是我的祸害。因此,君子尊崇老师而且亲近朋友,而厌恶那些祸害,喜好善良而不厌烦,受到劝阻而能引以为戒,即使不想前进,可能吗?

小人则相反,招徕了混乱,而厌恶别人非难批评自己;招徕了不贤,而想要别人贤能地对待自己;他们心如虎狼,行为如禽兽,而又厌恶别人祸害自己。他们对献媚奉迎的人亲近,对劝阻力争的人疏远,把遵循正道当作笑话,把最忠诚的人当成祸害,虽然不想灭亡,能得到吗?《诗经》上说:“迎合着又诋毁着,亦是很大的悲哀。为之谋划善良的,偏偏违背不听从。为之谋划不善的,反而全部来依顺。”说的就是这种人。

【说明】按照荀子的说法,所谓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善意地对待别人。那么,怎样建立和与什么样的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呢?荀子举出了几种人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才能识别什么是“非我而当者,是我而当者,谄谀我者”之人,什么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之人,如果缺乏辨别能力,那么“谄谀我者”之人也许就是最亲爱的人了。孔、孟一再强调“仁”,即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但建立这种关系并不是要乱爱、泛爱,而是要有选择地“仁爱”。所以荀子特地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希望人们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能有所选择。这其实就是“义”——行为方式的问题。对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智慧,要能尽心知命,正心诚意,才能够识君子与小人。但并不是对小人就不理睬不交往了,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只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与这样的人保持一定的关系。而保持一定的关系,则是为了劝谏、帮助他改正过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认不清对方,就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就有可能被蒙骗、被欺诈,不仅于对方不利,于自己也很不利。

——————————————————

【注释】1.修:《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易·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儒效》:“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商君书·定分》:“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2.愀:(qiao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之意。

3.省:《书·洪范》:“王省惟岁。”《诗·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尔雅·释诂下》:“省,察也。”邢昺疏:“省谓视察。”《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礼记·乐记》:“省其文采。”《荀子·王制》:“省农功。”《说文·眉部》:“省,视也。”这里用为观看、观察、审视之意。

4.介:《易·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书·多方》:“克阅于乃邑谋介。”《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维予胥忌。”《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诗·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杜预注:“介,因也。”《老子·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字汇·人部》:“介,因也。”这里用为凭借、仗恃之意。

5.葘:(zai灾)古同“菑”。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同灾。《周礼·掌客》:“祸烖杀礼。”《周礼·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国语·周语》:“天灾降戾。”《孟子·离娄上》:“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荀子·臣道》:“灾及其身。”《说文》:“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这里用为灾祸之意。

6.致:《易·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诗·大雅·皇矣》:“是类是祃,是致是附。”《管子·小匡》:“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这里用为招致、招徕之意。

7.噏:(xi希)(xi希)古同“翕”。《诗·小雅·大东》:“唯南有箕,载翕其舌。”《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韩非子·喻老》:“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本意为闭合、收拢之意,这里用为迎合之意。《诗·小雅·小旻》原文是:“潝潝訿訿,亦孔之哀。”古“翕”“ 噏”“歙”三字相通。

8.訾:(zi紫)《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诗·大雅·召旻》:“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礼记·丧服》:“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不訾小忿。”《韩非子·显学》:“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战国策·魏策》:“诋訾今古。”《吕氏春秋·审应》:“公子沓訾之。”《淮南子·泛论》:“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说文》:“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这里用为诋毁、指责之意。

9.孔:《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0.臧:(zang张)《诗·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诗·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诗·大雅·抑》:“未知臧否。”《左传·宣公十二年》:“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这里用为成功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