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化青花瓷白底青花的美丽风情(组图)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2-14



  近日,记者在泉州市博物馆瓷器仓库里见到了一批青花瓷片。大大小小的瓷片经历史风雨的洗礼,已不再完美,但当工作人员用清水洗去泥垢,我们仍能看见其白底青花的独特风情。

  新发现三处青花瓷窑

  据文物普查组组长吴艺娟介绍,普查组在德化发现了三处青花瓷窑址,其中一处又有四处分窑址,且在同一山坡上。

  一是瓷窑坪窑。此窑位于德化县上涌镇曾坂村曾坂角落上厝田,该窑生产清代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碟、折沿盘等,釉色主要有酱釉、白瓷、青花等,纹饰以植物图案为主,线条比较流畅,构图精美。

  二是虎垅头窑。该窑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虎头山上,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窑址堆积层有宋代白瓷、小碗及大量清代青花器物残片。在这个窑里,又分为四个窑址:清后寮垵窑,该窑主要产品青花大碗、大盘(折沿)等,底款有“长兴”等字;清虎垅头窑,该窑主要器形有(折沿)盘、杯、碗等,纹饰有山水、人物、花卉等,底款有“和美、玉珍、元兴、谨兴、全美、元珍、化玉、双金、和长、双鲤”等字样及鱼纹、几何图案等;清虎垅窑,该窑器形以碗、盘为主,底款“美玉、和美、玉珍”等;清潭仔边窑,该窑器形以碗、盘为主,纹饰有山水、龙纹、花草等,底款“美玉、如金、求我”等字。

  还有一处是花树格窑,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花树格,是一处清代窑址。该窑址南北长90米,东西宽80米。从堆积层采集标本分析,该窑生产器形主要有(折沿)盘、酱口碗等,纹饰有龙凤纹、花草纹、圈点纹、几何图案等,底款有“金兴、大兴、合吉”等,碗壁有“万”字等以及垫饼、碗模等窑具。

  这几处窑址为研究德化窑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制法等提供了新的资料,以及为研究宋至清德化窑生产工艺、装饰艺术、外销瓷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花瓷曾是本地主要产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说,由于福建窑以白瓷著称于世,以致德化的青花瓷器在德化陶瓷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反倒被人忽略了,其实,青花瓷有一段时期曾是德化瓷器的主要产品。

  近年来的文物考古调查表明,德化县境内已发现的185处古窑址中,青花瓷窑址有100处以上。其分布范围极广,产量之多,在德化古代瓷器生产中占很大比例。国内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德化瓷的青花瓷业始于明代,而全盛于清代。自从青花瓷器盛行,它便逐渐取代了白瓷而成为德化瓷器的主要产品了。

  德化青花瓷品种丰富

  德化青花瓷器的品种甚多,有碗、盘、杯、碟、瓶、炉、觚、罇等等,其胎体坚白细腻,釉色或幽清淡雅,或明快浓艳。青花纹饰题材异常丰富,既有山水人物,又有花卉鸟兽、草木鱼虫等等;布局得体,构图简洁,运笔自然奔放,无繁缛堆砌之俗气,反映了民间窑业的朴素品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一见而生爱意。

  各种器物底部都有款识,最常见的是商号名称,如“顺兴”、“宝兴”、“瑞兴”、“万利”、“胜玉”、“美玉”、“珠玉”、“合吉”等;亦有以画代款识的,如小兔、秋叶、双鱼、火焰等,有的还有年号款识,如“成化年制”、“康熙二十五年德化县知事鄞县范正格选制”等。

  主要是外销所用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工匠一项卓越的创造,远在北宋即已出现,元明后大量烧造,以其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普遍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中国古陶瓷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明清时期德化青花瓷器之崛起,固然与福建省内市场的需要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巨量需求。这从中外有关文献的记载,及历来亚非各国陆续发现的实物可以证实。它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与促进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