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的代沟(上)

 huailu49 2010-12-15

 

(发表于《参考消息》1984128第三版)

 

【美国《读者文摘》英文版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号文章】题:亚洲能战胜代沟吗?

就在经济发展与技术现代化持续加速的同时,亚洲也许正面临着其人文之根基——家庭——遭受毁损的危险。无论走到哪里,家庭都正在向所谓“代沟”屈服,这是指青少年在价值观念方面与其父母,乃至祖辈格格不入的现象。

亚洲大多数经济发达的社会经受这种沉重的打击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正如肺癌、肥胖症和冠心病一样,代沟也是一种成功和都市化的苦恼。其报偿是:自由。其潜在的代价是:孤独的老人,无精打采的成年人以及对过去一无所知,对未来抱负甚少的青少年。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它的反应,变化相当广泛。

中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代沟问题在二千五百年儒家文化将敬老推崇备至的中国,表现得最多也最严重。

本世纪以来激荡整个中国的政治动乱在一定意义上是反对老年人压制青年人的一种造反行动。父母的地位在文化革命发动后就达到了最低点。不管政府如何重新灌输敬老意识,十年动乱的流毒依然故我。

与此同时,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严格的奖励政策也可能在独生子女与比他们大些的非独生子女之间制造了隔阂。中国当局担心这些孩子会过分娇纵,并已组织了一些会议来向父母介绍如何培养好这个唯一的孩子。

菲律宾:这类问题在菲律宾多半还属于未来主义的。目前在那儿大家庭仍然是一种规范。在农村,扩大的家庭是住在一个独院内,年轻人每逢大事总要和父母商量。然而时代毕竟在变化。大约百分之五十五的菲律宾人年纪在二十一岁以下,这一代人意识到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过去,对于一个未婚者来说,一旦他能自己谋生就搬出去住,是不可想象的事。而在今天,年轻的公务员已在自己选择生活,排队登记单身公寓。对于那些留在家里的人来说,可能有一种智力上或精神上的孤独感。

隔阂可以弥补吗?“为什么不能?”德拉萨勒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副研究员皮拉尔·吉米内兹答道。她也承认“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市中心,那儿的人本能地要和同等人呆在一起”。无论菲律宾人走到哪儿,即使是在海外,他们也要借社交仪式,比如生日、洗礼、婚礼、毕业和宗教节日之机来聚会,非家庭成员也可以借圣诞节、新年进行聚会。吉米内兹解释说,菲律宾也许能特别好地解决代沟的压力,因为存在一种很强的“双边的亲属系统”——一个包括父母双方的叔舅、姑姨,祖父母和表兄妹所构成的关系网。

泰国:虽然泰国的亲属链要比菲律宾弱一些,但泰国的家庭也具有敬老以及长者对年轻人负有责任感的基础。

泰国首席社会学家把代沟问题的存在几乎全部归因于外国的影响。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社会学家万克断言道:“在西方化之前,人们很自然地接受各自的社会角色,然而今天的年轻人要在各种事情中亮相,他们已变成完全不同于长辈的人了”。

泰国文化中可能有助于削弱正在产生的隔阂的部分因素是出于避免公开论战的愿望。朱拉隆功社会研究所主任沃林·翁汉早博士说:“泰国的代沟并没有西方常有的对抗性的一面。”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变化采取了一种当地特有的形式。致力于锻造不同于拼盘式文化的国家个性的政府领导人已经推行了一项语言改革,这项措施大大加速了方言的衰落。以致有些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缺乏共同的世界观,也缺乏共同语言。

这种隔阂在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家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家庭的孩子们更乐于说马来语和英语,而对其母语知之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