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爱是青少年患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根据专业定义,无论是自闭、多动症、焦虑、抑郁、各种情感障碍,还是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它们和发烧一样,只是一些症状的组织。这些“病”名,只不过是为了医生讨论症状方便而已。目前西医对各种精神病的发病机理并不清楚,所以对精神病的治疗和吃退烧药降温是一样的,只是减缓症状。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充斥网上。精神病专业也不例外。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对号入座,甚至削足适履,认为自己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等。其中受害最深的当属青少年。当他们的父母看到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不爱说话,动辄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威胁要自杀,就把他们送到精神病院诊治,如果他们拒绝吃药,就会更被认为有病。实在不行就把他们送进病房,强迫吃药。
仅仅有异常行为是不能立刻被怀疑有精神病的。如果一个人在马路行走时总是摔跤,可能被怀疑身体运动机能不好,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诊断。但是如果这条马路路面有一层薄冰,再加上他的鞋底比较滑,可想而知他摔跤是一个非常正常行为。人的心理、生理异常主要是由人所在的周边环境,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遗传基因的影响很小。实际上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不完美,每个人的身体组织都有弱势部分。因为缺乏爱,这些弱势的组织就会过早地受到伤害。因为每个人先天的弱势组织不一样,后天所受的影响不同,导致了人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异常
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异常行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缺乏爱造成的。只要父母重新发展爱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那么孩子的各种异常症状就会消失(轻微、冲动犯罪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父母不愿意改变自己,孩子即使在精神病院正常了(实际上很多孩子只要离开父母就会正常),出院后仍然生活在乏爱的环境中,他们的行为迟早还会变得不正常。而且会越来越坏。
父母通常不认为自己不爱孩子,甚至认为“打是亲,骂是爱”。这里列举几个父母伤害孩子的乏爱的行为:
1、 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出现有伤害对方的肢体行为;
2、 父母经常唠叨、数落、责骂、殴打孩子。
3、 孩子被限制在家里或者补习班中,没有运动,只许学习,不许多说话。
4、 孩子不许委屈、激动、着急、发脾气、任性、哭闹,不许弄脏衣服、不许犯错误,不许对父母的话没反应,反应慢半拍也不行。
5、 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单向的教育、引导,父母不会耐心听孩子的话,孩子说多无益。
6、 孩子刚会说话就要背唐诗、学写字,没上小学就已经参加多个琴棋书画班。上学后只许读与课程、考试有关的书。少运动、多学习。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老师家长。
7、 父母除了满足孩子吃穿住行之外,就是以名人为榜样,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把孩子训练地各方面比周围同学、比同事、亲戚和朋友的孩子优秀。
8、 父母情绪、行为变化无常,高兴时对孩子百依百顺,不高兴时恨不得把孩子杀了。
9、 父母(单亲)把自己无法解决的精神痛苦转移到孩子身上。
……
如果把孩子换成成人,父母换成领导,可想而至成年人遇到这样的领导不出三个月就得发疯。虽然青少年的生命本能调节能力会比成人强,但是长年累积,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很多青少年会因为父母的的这些行为导致本能失控、行为失常,不是自己受害成为所谓的精神病,就是犯罪伤害他人。
乏爱的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实际上从怀孕就开始了。在年龄段上孩子的异常行为大致是:
幼儿、少年期的自闭、多动症,青春期的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青年期及之后的躁狂、抑郁、精神分裂。
现在很多父母的乏爱行为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继承而来。但是当今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过去孩子多,父母可以对孩子轮流唠叨指责打骂,孩子们可以互相安慰,说笑之间就忘了,所谓记吃不记打。更何况过去大都住平房,孩子还可以有众多邻家孩子玩耍。现在家庭就一个孩子,被父母的乏爱行为折磨得躲都没处躲。过去孩子多,孩子可以分工实现父母的各种期望,比如有的孩子负责光宗耀祖,有的孩子负责陪伴父母。现在让一个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所有期望,给孩子添加了巨大的无以摆脱的压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承受不住。但是总有部分孩子会承受不了。他们的痛苦对内是出现异常心理,情绪失控,行为逆反,甚至自杀;对外则是违反道德,轻微犯罪,严重失控时也会杀人,以折磨人为乐。很多青少年熬过了中学阶段,到了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时才会出现异常行为。当然还有很多青少年在婚姻中才暴露问题,导致当今离婚率越来越高。
故意不爱孩子的父母毕竟是少数。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爱的前提是平等!更可怕的是这些父母不知道什么是平等!没有平等,父母任何善良的、帮助孩子的行为都不会被孩子理解为爱。父母与孩子的平等不是父母的想当然,而是孩子们的感觉,所以做到与孩子平等是当今做父母的第一要务。父母的第二要务是发展夫妻之间的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有爱。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吵架、辱骂乃至家庭暴力给孩子的全是恨!夫妻之间不好,但是对孩子好的结果只能是加剧孩子的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