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和辨伪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2-15
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和辨伪
 
         在中国雕塑史上,唐朝是取得光辉成就的伟大时期。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广元皇泽寺石窟等,到寺庙、陵墓、碑刻的巨型石雕、泥塑佛、像、陪葬用的各种陶俑,专供宫廷皇室达官显贵在生活中享用的玉器、金银器等等都表现出唐代雕塑工艺技巧的精湛和成就。在雕塑艺术的研究中唐代的三彩釉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生活用具雕塑成人物、动物、居屋陈设、庭园假山、叠石等形象。这些雕塑规格都不大,贴近人的生活,用雕塑和彩釉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唐三彩的各类雕塑中,马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它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家都重金收购。可是社会唐三彩马的赝品很多,对唐三彩,特别是三彩陶马的仿制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史一样的漫长。二十世纪初,修陇海铁路修到河南洛阳一带时,挖开了数千座各个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唐朝墓葬数量最多,规模宏伟,出土的珍贵文物也最多。在这些出土物中唐三彩陶俑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当这些珍贵文物传到北京时引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先生的重视。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加以考证,并将它们介绍给社会,从学术上阐述这些东西的本质和学术价值。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东西,反映强烈,看到了我们民族在古代伟大的创造力,联想到我们祖国绝不甘心于现实的贫弱和苦难,相信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民族精神为之振奋,不少人重金收藏。在以后几十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陶俑和三彩不断的有发现。随后没良知的古董商打起了作假三彩赚钱的主意。三彩马是他们仿制的重点,也作的最多。这些人仿制技巧也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精美,一代比一代专业化,有的仿三彩的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9年以后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成规模相当大的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制作假古董成为一些发家致富的门道,对三彩马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作得与真不异,很难分辨真假。过去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时三彩马的鉴定作过一些分析,为了加深对三彩的认识,我决定对这个问题加以补充,根据对唐三彩马研究积累的资料,对三彩马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和真假辨识加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物资料,供研究者、收藏界的朋友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加以指正。

  一、三彩陶马的种类和造型结构

  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资料统计,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马有二十种之多①。现在距当时已有十七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论墓葬、窑址,还是博物馆、艺术馆、民间收藏都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三彩陶马一定会更加丰富,现在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将三彩马的特征加以介绍。

  (一) 光背马类型

  光背马主要是没有鞍、絥和任何佩饰,有的属于放牧中的休闲状态的马,如1970年陕西省咸阳市契苾明墓出土的一匹马和牵马俑。马高68厘米,人高49厘米。马头较小,脖子较长,两耳竖立,头颈耳都前伸,双眼平视,张嘴露齿,鼻孔收紧,面骨显露,作嘶鸣状。背部较平,胸部和臀部肌肉发达。四条腿作站立状,上端肌肉发达,但与皮绷得很紧,下肢很瘦,破皮见骨。主要突出优美的线型结构和富有弹性的肌肉质感。底座为一长方形盒盖形,比较少见。牵马俑为中年胡人,头戴尖顶戞吉斯高帽,身穿翻领窄袖衫,脚穿高筒皮靴。两手举于胸前作牵引状。人塑的精干健壮,但和马相比小的很多,突出马的英姿神韵,有助于表现主题。在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座永泰公主墓,出土两匹光背马,在青青的芳草地上,一匹俯首觅食,一匹昂首嘶鸣,身躯健美,四腿有力,略微前驱。形象生动体现杜甫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描写的“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有的是刚从激战的沙场退下,刚卸下戎装佩头,出着粗气。塑得昂首鼓睛,牙根紧咬,竖耳翘尾,战斗的激情十分昂扬,正如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描写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二)安上马具的马

  这类马的数量最多,有大小不同的规格,装饰佩戴有简洁和华丽之分。从马的规格和打扮显示主人的身份、追求和富贵的程度。装饰最简单的马如洛阳市徐家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马,高46厘米。马安静的站在长方形平板上,马背上只有浅褐色的鞯,马鞍被绿色的絥裹住,没有任何佩饰和华贵的色彩,显出矫健的身躯,发达的肌肉,富有弹性的线型美,眉骨突出,两眼内凹,张嘴嘶鸣,生机蓬勃。有的装饰比较简单,但气概不凡。1969年洛阳一座唐墓出土一匹高头黑色骏马。其造型是,马的四蹄站立在一个较薄的平板上,缩颈低首,胸部较宽肥,肌肉股股突出,健美的线条清晰可见,臀部略收,缚尾上翘,四肢极结实,下肢精瘦,破皮见骨。面部、鬃鬣、攀胸、障泥、四蹄等部位施白釉,鞯施褐黄釉,鞍絥为绿色,全身施黑釉。没有豪华打扮,而炯炯的目光,匀婷的骨肉,不凡的雄姿,全身乌黑光亮,将此马塑成唐三彩中的最具生机的骏马。工匠最富匠心之处是不在乎打扮,而在意马的精神。垂头、煽鼻、画眉、点睛以及相对而小的牵马人,对黑马的骏美是最好的烘托。有的马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装饰漂亮,彩釉极为复杂,显示出豪华气派。洛阳唐墓出土一匹三彩马,马高72厘米,人高62厘米。陶马塑的极为雄健高大,静静地站在薄薄的长方形平板上,两耳上竖,耳心像两侧面,鬃鬣很长,从头顶两耳中间梳向前额。至脸部分向两边,几乎将眼罩盖住,额下的鼻梁上是表示黄金锤鍱成的宝相形的当卢,鼻孔上端和面颊也有结构相似的络头。脖子上的鬃鬣既长又厚,盖住马颈一多半。鞍、絥和鞯都不高,但障泥确一直披盖至马的肚腹。当卢、攀胸、流苏、杏叶、嘴啣的镳、尻带、鞢革燮都是特殊工艺雕琢而成。颈部、胸部、臀部都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构成劲健的肌肉感。四条马腿上端壮实有度,下端连马蹄的部位精瘦,破皮见骨。马尾束扎得很小,向上翘起。胎泥比较粗,白中泛红。三彩釉有白色、墨绿、油绿、黄色、褐黄、黑褐等色,十分复杂,在窑中焙烧时流淌、浸漫、综合,斑斓绚丽,多姿多彩,手法既大胆又细腻。牵马人是一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头戴卷沿尖顶的戞吉斯毡帽,身穿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脚穿长筒皮靴,两手作牵引状。工匠塑的是胡人壮汉,但在骏马面前却显得矮小,烘托出高头大马的英姿和不平凡的气势。

  (三)火珠马

  这类马在陕西省乾县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骏马中都有这种造型,可惜背上火珠丢失,只留下一点痕迹。日本永青文库收藏了一件火珠马,高73.7厘米。该马塑造得雄健硕大,两耳上竖,头比较小,颈部比较长,上端较瘦,下端肥大,相差比较明显。身躯较长,腹部相对肌肉肥实。臀部使用的线型弧度相对小一些,所以不像一般唐马臀那么圆鼓,胸部比较宽,但表现肌肉的线条弯曲度也不是那么强,比较平缓。腿部相当长,比一般马的腿要长一些,整个腿都比较瘦,尤其与蹄相接的部位真是破皮见骨。站立的平板也比较薄,鬃鬣较长,额前梳至眉端,眼大睛鼓,面部配置络头、当卢、口中啣镳。颈部的鬃鬣整齐有序的梳至肩部,攀胸、杏叶、尻带、流苏配置很精美,鞍鞯上绿色障泥作参参披离状,一直搭至腹体下端。臀部上端安置一火珠,与尻带相连将其固定。釉的基本色调为浅棕红色。当卢、流苏、障泥为墨绿色。鬃鬣、攀胸等细部为白色。

  (四)俯首立马

   香港徐氏艺术馆一件高大三彩俯首立马。高62.9厘米,长78厘米。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四腿非常劲健的立直,下端最瘦的胫部有一定弯曲度,非常有劲。形体高大,身躯站得很直,胸部、背部、臀部乃至腹部肌肉塑的都很结实,特别胸部肌肉一股一股向外鼓出,臀部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缚尾小而尖,向上卷曲。最突出之点是脖子伸的很长,俯身而下成弯弓形,低头啃蹄,鬃鬣梳剪整齐,即便头垂至地也不散乱。鞍、絥、鞯、障泥、攀胸、流苏、尻带、杏叶、鞢革燮以及头上的络头都很齐全。鞍鞯、鬃鬣是白釉,马背等上端部位以白色为主兼有酱黄、酱褐和褐黑等色,下端主要为深沉的黑褐色。这样的马创作方法上很有新意,马的形象十分骏美,打扮装饰和彩釉都很豪华,但在神情上很悠闲,它不像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达官显贵、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坐骑。

  (五)鬃鬣剪花马

  三彩马中最高等级、最神气的马是一花、二花、三花、五花马。在马颈靠近马头的部位将鬃鬣剪得短而整齐,在上面留下一朵花。呈方形,上宽下窄,有的花上端略成长方形。在我的研究中我见过一花、二花、三花三彩马的实物,四花和五花没有见到。凡是有花的马都形体高大,气宇轩昂,佩饰齐全,比如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匹一花马和牵马俑,马高53.5厘米,牵马人高44厘米。是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发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叫鲜于庭诲。该墓出土一大批三彩陶俑等殉葬品,此马是其中的一件。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举头伸颈,头比较小,精瘦少肉,骨骼清晰,眉骨粗大隆起,眼眸突出,平视前方。脖子粗长,肌肉结实,胸部宽肥,股股沟纹表示肌肉的劲健,腰粗臀肥。前面两腿挺立,后面两腿略微弯曲,下端刚劲,善长奔跑,表示它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鬃鬣梳剪整齐,剪出一花。佩带的马具头部有络头、当卢、马嘴啣镳 。胸部佩带攀胸,革带,垂挂穗形饰物(锤鍱工艺作出的鍱革燮)。背上有马鞍,鞍下有缛(称为鞍鞯),鞍上有絥,絥的末端扎起,尻部有鞦,垂挂杏叶状银花,银花也是用锤鍱工艺作出宝相花纹。牵马人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体格健壮,头戴圆顶卷沿毡帽,身穿圆领紧身长衣,上臂有硬质半臂,半臂下的内衣为窄袖。脚穿尖头长筒靴。这一组马和牵马俑都是白胎,质地较粗,成型稳定性极佳。所施的釉以黄褐釉为主,釉层凝厚,黄中透红。马鬃鬣、马花、马尾、缛垫为白色。革带、当卢、镳、鍱★、障泥为绿色,鞍絥为淡黄色。牵马人头帽、手、尖头皮靴为白色,衣服和马体釉色一样。绿、白、淡黄除表示不同部位、物件之外,从色彩上对马起到极佳的烘托作用。

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三花马,高79.5厘米。1971年懿德太子墓出土。工匠雕塑这匹马时并不追求华贵的装饰,而是着重表现它不平凡的气势。鬃鬣的梳剪和各种佩饰简洁而不失气度,用刚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刻划矫健的体格,匀婷的骨肉和神完气足的内在力量。深红棕的马色和深绿色的障泥,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匹红棕烈马。

  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珍藏一件高69厘米的三花马,全身为浅红色,有规律的布满白色圆斑。镳、络头、攀胸、鞍、絥、和鞯都红色或油绿色,用彩大胆,手法高超。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何村发掘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三花马,现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高54.6厘米。是一匹白马,棕色鬃鬣梳剪三花。各种佩饰如当卢、络头、口啣的镳都是金黄色,表示用黄金锤鍱而成。正如杜甫在《哀江头》诗中描写的:“白马嚼啮黄金勒。”攀胸的装饰如铃铛也是金黄色,紫色的胸花意味它是用紫晶雕琢而成。罩盖在鞍絥上的障泥又宽又长,雕塑成参参披离状,将骏马打扮得英姿勃勃。

  三花马是唐代宫廷使用或皇族上层人物享用的马,在唐初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石刻上的六骏就是三花马,可见此类马等级的高贵。宋人楼钥说:“圉人贵介多雍容,三花剪鬣自官样”②。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③。除了三花马以外还有四花、五花马。我本人在收集资料研究过程中尚未见到这两种类型马的实物。伟大诗人李白在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进酒》中充满豪情地描写五花马,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唐三彩中还有很多品种的马的形象,如各类骑马俑、舞马俑、仪仗俑。容我们在以后介绍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等方面内容再发表。了解三彩马种类和造型结构是艺术欣赏和鉴定的重要条件。

  二 、三彩陶马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釉陶用的胎土原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继承汉南北朝釉陶的传统,用普通红土作原料。一种是用北方坩子土,即北方瓷土作原料,北方瓷土是一种再生高岭土,和南方原生高岭土相比加工比较容易。三彩陶马的原料开采和各地陶瓷作坊原料开采一样,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生产富有多样性。生产日用单色釉陶、三彩釉陶,生活用具和人物、动物形象,也生产白瓷、青瓷、黑瓷、茶叶末釉瓷、酱色釉瓷。三彩马是各种动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三彩马胎料的化学组成:SiO2 66.93,Al2O3 26.59,Fe2O3 0.73,TiO2 1.24,CaO 0.19,MgO 0.37,K2O 2.15,Na2O 0.41,MnO<0.01。整个三彩作品胎体结构不够致密,胎色白度不高,大多数白中泛红,这是泥料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等杂质,烧成时由于氧化火焰的作用而泛出红色。在放大镜下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匀的颗粒和孔隙,断裂现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显微观察,胎料中含有较多粗颗粒石英,未粉碎的粘土团块和聚集体,说明原料的加工不像对白瓷那样重视”④。三彩马造型虽然复杂,但结构规整、准确,烧成后没有变形,开裂,胎面鼓泡,颜色变异等瑕疵出现。可以看出泥料的捏练和陈腐等工艺虽然没有精细白瓷那么严格,可也相当到家。

  三彩马最重视的是造型的优美和绚丽温润的釉色。它是一种低温釉,三彩釉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根据科学测试主要有:SiO2 30.66,Al2O3 6.56,Fe2O3 0.56,CaO 0.88,MgO 0.25,K2O 0.79,Na2O 0.36,PbO 49.77,P2O5 0.29,CuO 3.81(标本采自河南北县小黄冶窑三彩绿釉陶片)⑤。三彩的釉色主要是白色、绿色、黄色、黑色四种基本的东西,特殊的加钴,即蓝色。由于加了大量的铅作为助熔剂,入窑熔烧时釉层很快就有熔融成液体,从上到下釉面沸腾、流淌、浸润、综合,形成多姿多彩数不清的彩色效果,绚丽无比,在陶瓷美学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

三彩马的制作。三彩陶马规格都比较大,有的很大。第一种成型的方法是雕塑成型法,由于形体高大,要用很多泥,用来雕塑的泥拌好之后,能用来塑形,含水量一定很大,这就更加重了泥料的分量。水分大,泥料重,形象塑好之后不易稳定,坍塌、开裂、散架的事常有之,这是很难办的事。聪明的工匠往往用木椿与草秸捆成一雏型,用泥抹成芯子,稍微晾一晾水分,雏型稳定后,再用配好的胎泥进行塑造和雕琢,放在阴凉处阴干,到适当时候放在窑里素烧,以稳定成型,出窑后经过打磨,施釉,第二次入窑将马完整烧成。这样的作品考古发现不多。第二次入窑主要是烧釉,烧的温度比较低,第一次烧素胎时木草烧去,芯子脱落,部分作品内芯残余的黑色灰渣还能看到。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发现过⑥。

  第二种成型方法,鉴于第一种成型方法难度很大,成品率低,费工费时,成本高。对成型工艺作了很大的改进。按照预先设计的构想,先塑出一个完整的马,将此马解剖分割成若干部分,精心制作,精心修琢。各部分对接的地方都严丝合缝,完全有把握的粘接出原设计的马。将这些部分烧制结实,这就是模。以模为核心,用配置、捏练好的耐高温,烧成后坚硬耐磨的泥料将其厚厚的裹住,捶打结实,分毫不差。待水分散失,成型稳定之后将其一分为二剖开,这就是范。内为模,外为范,范是真正成型的工具。将范放在窑里烧得非常结实,完全硬化之后再出窑,还要将它们的内壁修整得很光滑。用此范来成型,其作法是将泥料捏练好之后,往范内挤压,两范相合坯泥粘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构件。这些构件是马头、马耳、颈、躯体、四肢、马尾、底。作为之后打开的陶范取出构件,趁泥湿粘接度最佳时候将马粘接成型,待其稳固,修去泥渣,打磨表面。干到一定程度放入窑中焙度,这叫素烧坯胎。坯胎出窑捡选优秀者,淘汰有瑕疵的作品,施釉,阴晾到一定程度入窑焙烧,烧成出窑,一件陶马就烧成了。这种成型方法既快又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部件从范里出来组装成坯体时可以灵活掌握,比如成型了一个马,再作时还是用它的身躯,换另一类马头,它就变成一匹新马。将一腿弯曲一腿抬起就是一匹随宫廷音乐的节拍而翩翩起舞的舞马。举头,低头,左顾,右盼都能作出许多新颖的形象。虽然三彩马种类多,但在考古工作中观察到出土唐马将其分类分析,会发现某一类马和另一类马规格相同,但形态各异,独具风姿。放在一起会出现秋风草原,万马放牧的情景。

  三、唐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

  三彩马的种类和大小规格都很多,欣赏三彩马主要欣赏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现在做一个初步归纳:

 (一)观察细腻,特征突出

  三彩马可以说是各类动物雕塑中数量和型号最多的一类。可是任何一种马都用写实主义手法做成。马的特征十分突出,很符合马的生理结构学原理,这样成就的取得是经过很多年的观察,甚至几代人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取得的。从大量骏马作品看,工匠们掌握了马的骨骼结构、肌肉形成的一般形状及在静止或运动时各部分肌肉的伸缩规律。在动手操作塑造马的形象时,由于平时对马的细致观察和积累,在艺术形象思维冲动时并不盲目照抄照描,也不随意操作。首先在外形上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像”的问题。任何人都会为在面前出现的骏马那种真实感而惊叹!

  (二)技术精湛,形象生动

  在解决陶马外形“像”的问题,同时又深刻地了解到马处于站立或跑动时机体的运动机能,尤其能把握住当马在运动或做出各种动作时出现的特殊之点,并熟记在胸,加之艺术技巧非常高超,手法上非常灵活,能逼真的表现出马的动态形象,不是孤立的对着马塑造马,就是说不是像用照相机那样给马照相,因为那不是艺术创造,机械模仿没有生命。马的形象和任何动物形象一样,并不是每个部位齐全了才是美。美的表现要有选择,要选择能充分体现其特征和性格的东西。要删节一些东西,要夸张突出另一些东西。所以三彩马是艺术创造的马。艺术创造的力量使三彩马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马更真实、更耐看、更英俊、更神气,因为艺术创造使马更有灵气。

  面对众多三彩马,冷静观察会发现工匠一定是长期和马生活在一起,一定是马的朋友,非常熟悉马的生活习性。在塑造时激情满怀,大胆泼辣,干净利落的情景。他们抓住手中的泥,下手的一刹那就能抓住马的灵魂,抓住塑造对象特殊动态的特征,赋予不同的马以不同的神韵。由于技巧娴熟而得心应手。他们将马分割成头部、身躯、四肢三个部分。头部比现实中的马头要小,突出其眼眸、眉骨和口鼻。眼睛鼓出,鼻孔煽动,嘴巴张合表现出马的鲜活精神。身躯采用刚劲有力,弧度夸张的曲线,塑造出壮实而健美的形象。胸、背、腹、臀比现实的马有许多夸张,轮廓清晰,重心又稳,给人以艺术震撼,能产生极大的美的精神享受。

  (三)时代的颂歌

  唐朝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个空前发展的伟大时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发达,文教倡盛。唐朝立国之初,由于经过激烈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为恢复经济得到必要的财政收入,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赋役令规定了农民、手工业者最高徭役的天数,不得超过。南北朝以来实行的纳资代役,以庸代役,也就是交钱就可以不去服徭役,制度化普遍得到推广。无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都特别有利,他们经营的作坊较长时间里不受干扰,有利于专业工匠队伍的形成和扩大。对夺取政权有贡献的关陇集团、关东集团、江南集团和参加农民起义有功的人,唐太宗都给予照顾,维护他们的利益。特别吸收江南知识分子参与政策的制定。严惩贪污,约束王公妃主之家,不要过于骄横、奢侈、放纵。贫民出身的魏征是他的亲信,此人远见卓识,他告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时常提醒唐太宗和最高统治集团要“居安思危”。从永徽到开元之初期,经过武则天打击旧式门阀贵族,提拔干练的庶族分子执掌核心政权,全国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兴旺,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推进到偏远的福州、泉州地区,文献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伟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谷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在这样繁荣昌盛的封建社会里,马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保卫祖国的边防要塞,与敌人战斗的沙场,宫廷的礼仪活动,公主贵族的游乐出行,民间的生产劳动,繁忙的商交易活动,每一样都离不开马。西域地区以出良种马著名,他们不断地向中原献马。从唐太宗开始就非常喜欢马,例如骨利干遣使朝贡,献上百匹良种马,唐太宗亲自一匹一匹观察,从中挑出最优秀的骏马,根据各自特点加以命名。他亲自制定一套评价良马的标准。文献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为十骥,其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白,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除亲自命名以外,它是这样来观察评价这些宝马的:“上乃叙其事曰:骨利干献马十匹,特异常伦,观其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腿像鹿而差圆,颈比凤而增细,后桥之下,促骨起而成峰,侧鞯之间,长筋密而如瓣,耳根铁勒,杉木难方,尾本高丽,掘博非拟,腹平小,目劲驱驰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来之气,殊毛共枥,状花蕊之交林,异色同群,似云霞之闲彩,仰轮鸟而竞逐,顺绪而争追,喷沫则千里飞红,流汗则三条振血,尘不及起,影不暇生,顾见弯弓,逾劲羽而先及,遥瞻伏兽,人目而前知,骨法异而应图,工艺奇而缘象,方驰大宛,因其驽蹇者欤。”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匹三花马的局部就可以看到唐太宗选马的标准。唐朝骑兵威武雄壮,无往而不胜,就是靠他们保卫了边疆和国土的安宁,保卫了与三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活动的往来,使大唐盛世声威远播。
开元天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选择西域、大宛等地献来的良种马和中原本地的骏马,令画师摹写。唐宫廷生活中对马的使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的。《明皇杂录》、《唐书·礼乐志》、《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他的御厩里蓄养良种宝马多达四十多万匹。唐玄宗让人在宫中驯马。宫中常有舞马活动,每次活动需舞马百匹,分为左右,各有节目,为某宠,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司,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女绣,络川金银,饰以鬃鬣,间杂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唐代诗歌中赞颂马或评价画马的内容很多,品味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三彩马与诗中描写的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杜甫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中写道:“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三彩陶马的塑造特别强调马的个性特征,从诗人的评价中完全可以看到,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除个性特征外,还特别强调马的神韵,唐朝画家人才辈出,善于画马的人很多,社会上对画马的品评要求很高,像杜甫诗中称赞的曹霸,他画马的技艺受到杜甫的好评,杜甫说他画马好就好在一个“神”字上。杜甫诗中称赞他“将军画善盖有神”。唐朝另一名画家叫韩干,在社会上很有名望,也是以画马而享有盛名。然而,就像这样的画家,他画的马却受到杜甫的批评。杜甫批评他:“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正是由于这些社会原因,马的形象在唐朝各种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彩釉马在雕塑、色彩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在我们欣赏众多三彩马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工匠们突出地表现了马的健美,骨肉婷匀,线条流畅,神完气足。抓住了马的精神,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鸣叫,有的低头啃蹄,有的引颈向天,有的凝神静视,有的回首张望,有的张嘴欲饮,有的翘唇调情,有的追逐戏耍,各种形象都给人亲切如生的感受。

  三彩马的形象与其他动物形象相比,你会感觉到一个突出的不同特点,就是三彩马有一种巨大的超自然的威力。工匠在塑时将他们放在最高贵的等级上。这与唐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唐朝皇帝之所以最重视马,正如杜甫歌颂的那样:“斯须九重真龙出”,马比龙更能作为皇帝、强大王朝的象征,时代的象征。工匠们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帝国盛世精神的体现。三彩马与封建社会鼎盛的环境氛围相和谐。时代的壮阔在三彩马的点化下转变为唐王朝至高无上的、超乎一切的神威,马在这个时代里得到了灵魂。再看看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匹洛阳唐墓出土的黑马,此马塑造的成功,让人感到从形体、骨骼、肌肉质感里喷发欲出的活力,这种活力几乎无法控制,然而各种线条构成马的躯体又表现出一种嵌制性很强的外力。三彩马身上这两种力量的冲突就产生一种超自然的震撼,它比真马更神骏、更威武。表现了封建社会大唐盛世雕塑艺术的成熟,三彩马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歌。

  四、 三彩马的鉴定

  鉴定就是判断真假。前面谈到那几方面的内容是对三彩马的科学归纳,那是唐三彩马规律性的本质特征,也是认识三彩马的科学依据。假的三彩马做的再好,技巧再高明,拿来一对照,一细致分析肯定能认出其破绽,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绝对不能变成真的。真假三彩马带规律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品神骏,假品似是而非

  三彩陶是时代的产物。看到这些唐马,首先被它那强烈的时代氛围所吸引,被它带到大唐盛世时代中去。这种感觉来自他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假品做不到,制作假品的人品格低下,他们是照出版物上的形象来模仿,没有创作激情。在形体上出不来清晰流畅的线条,出不来婷匀的骨肉感和气势。顾此失彼,如注意到马眼睛的大和鼓,但却忽略了与之相配的隆起的眉骨,简化成一块薄片。把鼻孔塑的又厚又大,翻卷过分,而鼻梁和面颊上的沟纹模糊一片,所以假马眼大无神,面目呆滞。马猛一看像,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内在的精神不像。现代的仿者为利益所驱动,有一些手艺,但对马的科学结构,体现精神的地方把握不住。艺术这种东西,要千锤百炼才能得其精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这毫厘之差,使假古董经不起推敲。

  (二)真假三彩马细部结构之差异

  这是作假者最容易忽略的。真品三彩马和现实生活中的马相比,头作得小,很精神,颈部、胸部和臀部因夸张而肥大。假品因为照真品制作,结构上也能这样。两者的区别是马头很复杂,头顶上有直立、或侧向两边的双耳,额顶上有梳剪齐眉,或沿着隆起的眉骨梳至面颊两侧的两撮鬃毛。鼻梁及面颊因为精瘦,只有一层皮,随骨骼起伏而出现的条条沟纹,将马头套住的络头,革带上镶嵌的宝石,面颊表示黄金锤作的饰花,鼻梁的当卢,嘴里的金镳,攀胸、流苏、尻带、等都作得很精细。它们都是陶范印制而成,但印出之后等水分干到一定程度再用刻刀沿着花纹纹理再修刻一遍,然后再仔细粘贴在马体上,贴得很结实,绝对没有翘起或脱落的现象,可以说严丝合缝。假古董在这一部分构件作得很马虎,有的太大,有的太厚,花纹纹理不清晰,没有花印出来再精细修刻的工夫。有的花纹很草率,无论宝相花或者卷枝花都没有章法,尤其在釉层的罩盖下看不清楚。再有真品马身上的这些佩件不但作的精美,而且是有机的连在一起。它是马在战斗,或出行供马的主人驾驭马时使用的。假品则弄不清楚这佩件之间的有机联系,粗制滥造、松松垮垮,粘贴也不到位。你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有种感觉,只要马一行动这些东西会松散垮塌下来。三彩马工艺的精细,良好的艺术效果是仿品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胎体本质上的不同

  唐三彩各类作品的原料,质地不精细,但成型稳定性很佳,烧成温度在750—900 ℃之间,温度不高,没有烧结,但很稳定,作三彩马的结构是足够了,外观上并不显得粗。经1300多年的自然老化,风雨侵蚀,埋在地下,地下水浸泡等作用,绝大多数作品胎体有粉化现象,质地也较软,用手抠露胎的部位会抠出一道印痕。有一部分作品烧时温度稍高,埋入北方地下,北方系干燥沙性土,腐蚀性相对小一些,粉化剥蚀现象不多,甚至察觉不到,但也不至于坚硬像瓷器或石头。假品是用现代制瓷的瓷土作胎,颗粒极细,温度很高,一般烧到1200—1300℃,胎体瓷化,硬邦邦的,敲击时发出与瓷器一样的金属声音。真品声音哑弱,声音朴朴作响。假品外观白度很高,像石膏作的,与真品的胎骨完全不同。

  (四)三彩釉的本质区别

  真品三彩马的釉品质优良,之所以叫三彩,因为在中国人的数字概念中三字代表多数,三彩就是多彩。每一种颜色的釉使用起来会有很多变化,比如一个绿彩,在三彩马上出现,由于工匠配料加入铜屑和其他成分多少之区别,烧成气氛的影响,在窑里的位置和烧成温度的不同都要发生变化,会出现深绿、油绿(老绿)、嫩绿、翠绿等色调。工匠会根据艺术构思的需要,在马的各个部位配置不同色调的釉,但并不死板。色彩丰富,质地温润柔和,各种色调主从关系很和谐,很活泼,很优美。色彩的优美、丰富是三彩马突出的成功之点。假古董色彩没有这么丰富,比较单调,色彩不柔和,生硬、质粗,表面有一层飘浮的贼光,不但不给人以美感,反而令人生厌。有很多作品各种颜色的釉在马身上界限不清楚,看不出主从关系。有的釉好像搅混了一样混浊不清。如果用手抚摩,真品釉面光滑柔和,因为经过1200—1300年岁月流逝的老化,表面分子重新排列,釉层中尖锐的东西被磨损,所以不剌手。假品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用手抚摩釉面很剌手。关于釉面开片现象,真品釉面开片现象不明显,也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真品开片比较细,片纹文静不张侈,基本上没有棱角翘起的现象。假品大多数不开片。有的有开片,片纹不多,片纹很长,很张扬,就像白色碎玻璃碴儿。

  (五)底座的区别

  各类三彩马四蹄都站在一个长方形泥板上,少数底板为不规则形。质地粗,共同的特点是长方板四角切的比较圆润。板体较薄,有的中部有点向上拱起。在平板上零散掉落一些釉汁点,硬度不高。有剥蚀缺损的现象。假品此板普遍的特点是白度高,板体厚实,很坚硬,质地粗,没有任何磨损粉化的现象,抠不动。

  (六)压坯、粘接等工艺方面的差别

  三彩马绝大多数用陶范挤压成型。肚腹下有一个大孔,将马翻过来用枕头或软垫将马四角朝天架起,用电筒一照,或伸手一摸就能分出真假。真品配料比较干,捏练、陈腐比较到家,工匠向陶范里压泥时非常使劲,用力向范里挤压,力求泥料结结实实将陶范的每一个空间、空隙都严密填实,力求范里每一个雕刻的纹理都清晰地在陶坯上印出,使取出的坯件完整、清晰、精神、优美。这样做必然在坯件里壁留下工匠压坯时留下较深的手痕。还有一道工序,坯件从陶范里取出,趁湿要对接组装,由于泥料的品质也要很使劲,接缝处里壁泥料因挤压而出现卷曲的泥渣。当然坯体里外均会出现,只是工匠将坯体表面的卷曲泥渣修刮、打磨干净,以便上釉,所以从腹腔看,里壁清晰而深的手印,接缝处挤压出来的卷曲泥渣,这两种现象很清楚,手伸进去抚摩,也会感觉得到。假品泥料配得很稀,或干脆用注浆成型,没有这种用力挤压的工序,也没有用力对接的要求,只是薄薄的一层。用电筒看可以看到壁面很平,用手和稀泥的纹理也很浅,比较光滑,没有深而清晰的手掌和指纹痕迹,也没有挤压出来的泥渣。这是研究大量真品三彩釉陶马得到的深刻印象。社会上假三彩陶马十分泛滥,将它与真品马对照比较,加深了此点的认识,因此作为鉴定三彩陶马真伪的一个依据。

  (七)真品干净漂亮,假品脏兮兮

  真品三彩陶马从墓葬里取出,去掉浮土,用水冲洗之后十分干净,十分漂亮,看到后让人赏心悦目。假品因各种原因露出许多破绽,为了掩盖这些破绽,就将新作的赝品进行污化处理。用污秽油布来回磨擦,涂黄泥、污泥掩盖表层的浮光,甚至用酸炝,咬去表面的浮光,这么一做猛一看以为是旧的,其实是弄脏了,脏兮兮的。这些绞尽脑汁的作伪伎俩,反而成为我们分析真伪的一个手段。凡是脏兮兮油乎乎的三彩马在你面前出现,它一定是假的。

  五、三彩马案例剖析

  《鉴宝》杂志社提供了五份唐三彩马实物照片。现在根据上面谈到的鉴定真伪的法则对它们进行分析,看看它们是真是假。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是个人研究唐三彩时得到的一些带规律特点的认识,其他学者肯定还积累了更好的鉴定方法和原则,都可以借鉴学习。另外鉴定某个特定的作品不一定每一条都要一一符合上述各方面法则。只要抓住其中的要害几条,又没有相反证据来推倒其结论,就可以做出比较明确的判断。

  (一)三彩釉陶站立鞍马


  这匹三彩马形式上很有气势,但它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的形态肌肉结构比例不够和谐,四肢没有力量,腿的上端有些瘦弱,肌无力,下端太软,长度不够,没有破皮见骨的强劲骨力,与肥硕的身躯相比,不成比例。造成形象上不够雄健,给人的明显感觉是它跑不动。跑不动的马就谈不上骏美,出不来神完气足的气势。

  2.其头部结构大了一些,肌肉太厚,鼻孔根本不是马鼻孔的形态特征,将一个小泥条往上一卷就完事,很马虎。嘴张的很大,咧嘴露齿,用力嘶鸣或喘气。真马如果张大嘴长啸嘶鸣的结构只能在休闲的光背马上出现。有络头的马,嘴里应该镳,而有络头、嘴里镳、有革带控制的戍装马,嘴不能张这么大,只能嘴唇抖动,用鼻孔哼出低沉的声音。在牧草生长的草场上,一切佩带、络头、金镳、攀胸、尻带、鞍鞯等都卸下来后,马才能张这样的嘴,这样放肆地嘶鸣。

  3.络头、革带、攀胸、尻带等佩带太粗太松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可以想见,只要此马一跑动,这些东西就要从马躯体上掉下来。鞍子太窄,人是坐不上去的,鞍子下面的鞍太大太厚,马鞍不能在马背上固定,这个鞍实际做成搭在鞍上的障泥,这些佩饰,不符合唐马规律性的特点。

  4.流苏、杏叶、、联珠等装饰太粗制滥造,过于粗大,起不到美化陶马的作用。

  5.三彩釉脏兮兮的,混浊不清,不明丽,不光润,与真正的三彩马有距离。

  (二)三彩舞马


  此马的头、身躯、四腿的长度等方面塑得符合三彩马体形结构、矫健有力。三彩釉相当漂亮。但这件艺术品明显的问题是:
  
  1.马的鬃鬣太多、太长、太累赘,从颈部的顶端一直垂过颈中部到肩上,又翻卷过来打成一个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因为马鬃鬣既硬又有弹性,不可能像棉花套一样在马脖子上翻卷成捆。只要马一走动它就会掉下来,唐代的雕塑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去离奇的创作。再说在研究工作中看过大量的三彩马、彩绘马、红陶马,没有见到考古发掘出过一件有这样梳鬃鬣的马。这一点不能不使我们对它的真实性打上一个大问号。

  2.马腿的塑造上和普遍的真品也有距离,比如上端太细,没有健壮的肌肉感。下端又太粗,体现不出破皮见骨遒劲感。关节部位也线条模糊,骨骼不清楚。大多数唐马这个部位都注意线条稍微的凸出和转折,以表示它是膝关节。

  3.此马鞍鞯上搭了一块布,一直拖到地面,弯曲上来成一个钵,或像一个靴。这也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不可想象。马身上缠着这么长的一块布,柔软摆动,当马奔跑或随着乐曲起舞,必然缠住马蹄,马一定要摔倒。再者无论是马俑实物或墓葬、石窟寺壁画艺术都没见过这样的马。马鞍披挂的是障泥,比较宽,长度到马肚。

  4.马鞍下方的马肚腹上挂一蓝色马镫。这在唐代无论什么马俑或骑马俑上均未见过,或我自己没有这个印象。

  5.下端马站立的平板太厚,前端尖后端宽,呈三角形,根本不能起到承托作用,只有那块长布卷起来落地成一个支撑点,马才立住。

  (三)三彩立马


  这匹三彩马在以下方面值得怀疑:

  1.造型方面,马的形体太肥胖臃肿,身躯肥胖而马腿太短,形体结构各方面都不符合唐代三彩马的比例。马的臀部几乎是方的,丝毫没有真品这个部位的圆润感。

  2.马的络头、革带、攀胸、尻带和各种佩饰的制作工艺,颈部的鬃鬣梳剪的纹理等方面都粗糙、简单。马背上的一套行头,鞍子太小,与肥硕身躯根本不相称,不能坐人。鞍下的白色毡垫又作的过长,甚至比障泥还长,与常见的规律特点不符。

  3.胎体太白,与北方坩子土烧成的颜色不符。

  4.底板太新,没有丝毫磨损。而从陶范里取出后板的边沿的毛茬都没有修刮掉。

  5.釉面太亮太新,浮亮的光泽太显眼。

  (四)蓝彩之马


  这件作品与真品不相符的地方:

  1.胎体太细太白,与一般三彩马用北方坩土作胎有很大区别。真品马俑陶胎白度很低,白中透红,是烧成氛围影响而成。很明显此马是用现代瓷土作胎,加工比较精细,烧成温度一定比真品三彩马烧成温度高很多。

  2.四蹄站立的方形底板太厚,太板直,四角没有切割得很圆润。

  3.蓝彩太新,呈色太嫩太俏丽。三彩马真品蓝都是很老道的藏蓝色,与此马的蓝色不同。马鞍上的绿色也太怯,不柔美悦目。

  4.整件作品从胎到釉,特别是釉光亮度太大,太外露。完全没有因岁月流逝而出现老化磨损的现象。

  (五)宝瓶双马


  这是一件现代工艺品。瓶的造型和色彩,马的形态与鞍鞯佩头都参考了唐代同类作品的造型、釉质、釉色的特点而创作出来的,马的鬃鬣、披散的马尾、承托马躯体的雕塑则完全是新的艺术构思,颇具新意。与唐三彩相去很远,它是现代工艺品,但它有黄土地带粗犷雄放的民间艺术气质。所以它谈不到真假之分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