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

 ccszwl 2010-12-16
一、调研的基本思路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的基本现状;其次,通过与相关数据的比较,来了解学校教研活动的趋势;第三,试图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经验与问题;第四,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通过校本研修推进新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材料。
    本次调研的主要形式为问卷,辅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本次问卷调研的抽样地区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与黄浦区,涉及学校21所,涵盖了高中(一般高中、区级示范高中、完全中学)、初中、小学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1275份。
问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加排序题,内容除了被试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涉及五个方面:教研组的基本情况,教研活动的基本情况,教师本人参加教研活动后的感受,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以及教师对教研组建设的建议。
    整个问卷是由浦东新区和黄浦区教育学院在分析了区内学校的基本情况之后,进行学校抽样,在规定的时间内请教师填写问卷。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心城区,黄浦区学校不多,但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浦东新区则既有中心城区的学校,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还有一些学校处于农村地区,因此抽样校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并在L.L瑟斯顿(L.L.Thurstone)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常见“多选排序”问卷的程序进行统计分析。(Thurston统计法是一种用于测评某个问题或事物在人心目中的位置的一种方法,即某一个判断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我们用心理价位表述,详见贺真真《“多选排序”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及讨论
    (一)教研组活动的安排与教师的认同
    我们请教师根据自己参加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所参加的教研活动内容的时间占比、需求程度、满意度进行排序。根据访谈和座谈的结果,结合文献检索以及我们的经验,我们给出了14个选项,要求老师选出其中的6项并排序。统计时,我们采用了“多选排序”统计方法。有这样几个发现:
    1.教研活动内容:关注教学实际问题
    调研发现,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见图1)较多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①说课听课和评课;②讨论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③教材分析。这三个选项都是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有着直接关系的方面。之后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学习课改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例行备课。这三项活动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做准备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以往教研活动中所关注的统一进度、上情下达、布置任务的内容已处于低位,不再是教研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了。这一结果与2004年“八区联动”的结果[1]“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主要问题,有差别。
    这里还有几点是值得讨论的:
    ①关于命题研究。考核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命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反映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命题中恰当地处理试题技术指标和新课程命题导向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全体教师研究的问题。教研活动中“命题研究”的时间占比处于低位,传递了一个不积极的信息。
    ②课题研究、专题研究与成果交流,这三者在整个教研活动的时间占比中同样处于低位。教师的探索性实践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以及教学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③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开发应该是教研组需要研究的内容,但在教研活动内容时间占比中处于低位。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中小学教研活动与新课程方案要求间的距离。
    2.教研活动内容侧重点:中小学有差异
    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研活动内容的时间占比”(见图2)拿出来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总体的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没有显著差异,但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讨论。
    “听课评课、讨论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学习课程改革理念与课程标准”,凡是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关系密切的,小学都在平均排序之上,而初中和高中都在之下。反之,“例行备课、统一进度、考试分析、上情下达”等与考试相关联的,初中和高中都在平均之上。

    3.教研活动的实际安排与教师需求、满意度有落差
我们把教研活动内容的实际所占时间比与教师的需求、满意程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见图3),统计结果显示:三者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在个别点上有显著差异。
    在“教研活动内容时间占比”的前六个选项中,除了“说课听课和评课”和“学习课改方案与课程标准”这两个选项的时间占比与需求程度、满意程度基本重叠外。其余的选项都有不同程度的离散,我们对此进行分析,发现:
    ①“讨论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教学设计”,是教研活动中安排得比较多得,也是教师们满意的,但是与老师们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两项是与教学实际问题有直接关联的。
    ②“教材分析”时间占比与教师的需求程度有差距,而且满意程度也相对低。二期课改实施中,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是很重要,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例行备课”、“统一进度”、“考试分析”和“上情下达”在教研活动中占一定的时间量,开展状况是教师们比较满意的,但需求程度却相对低下。
    此外,老师们对“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命题研究”有一定的需求,但是这三者在教研活动中安排的时间少。座谈会中,有老师谈到“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很少,但是一旦安排了、组织了,老师参与了,就会有所收获,也会比较满意。
    4.不同成长期的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
我们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对教研活动内容的需求做分析(见图4)。

    数据统计显示:
    ①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对教研活动内容的需求方面基本没有差异。
    ②学科带头人在“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这三个方面需求更多,与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有显著差异。
    ③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对于“听课评课”、“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有更多的需求。
    (二)教师对专业引领的需求
    三年前,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2]中曾有这样的问题:“教研活动中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和“实际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于什么”。选择支有五个:图书资料、网络信息、校内专家、教研员和专业研究人员,允许作多项选择。统计结果显示:教师对于有着人际互动的、有针对性的、有过程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的指导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事隔三年,我们试图发现:教师对来自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有怎样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呢。
    (1)“同事间的随时讨论”是教师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采用的基本方式
    然而在“对实际教学水平提高有用的活动形式是什么”的选择时(见图6),“同事间随时随地的讨论”则被列到了低位。统计结果显示:
    ①学科带头人认为 “参加各种层次的科研活动”是对提高实际教学水平有用的活动形式,并且与其他两类老师有显著差异;
    ②“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则被视为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很不相关的事情被列为了低位。
    在对部分骨干教师、区教育学院教师的座谈会中,老师们谈到:同伴互助是老师平时遭遇教育教学问题时采用的最常见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有效,必须有这样几个条件:①同伴中要有引领者,学校里某一学科教学水平往往与这个教研组中是否有“高人”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各个学校地区教研组有很大的差异;②同伴中共同的道德价值观也很重要,和谐的人际氛围,融洽的人际环境,能让教师同伴间能够互助,而且有效。
    (2)教研组长在课改背景下作用很重要
    在二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长的专业角色已被认同,其中52.8%的教师认为“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38.3%的教师认为有点作用。
对于“二期课改对教研组长哪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根据座谈和访谈的结果,我们给出四个选择支。教师们的排列依次是:专业引领、组织策划、教学示范和人际沟通。统计结果显示,与初中和高中相比,小学阶段对教研组长“教学示范”方面的要求更高。
    (3)对教研员专业引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我们问教师“教研员现有的指导方式”,以及他们“希望教研员采取的指导方式”。统计结果显示(见图7):教研员现有的指导方式与教师需求的指导方式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 “听课评课后依据经验给予教法上的指导”是与课堂教学实际直接相关的,也是教研员目前对学校进行指导时采用的主要方式。但与教师的实际需要有显著差异。
    ②“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改进”是一种有深度的指导,是和教师的行为跟进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但是教研员采用的不多。
    ③“组织教学观摩评比” 是教研员采用比较多的方式,但教师们对这种指导方式的需求低。座谈会中,老师们谈到:单纯的观摩评比是表演的成分多,但是对教学的实际指导少,实际帮助不大。
    ④现实中教研员“组织专家对教学问题的多方会诊”比较少,但是教师的需求多。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合座谈会与访谈的数据,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教研组活动正在向“教学研究活动”本身回归
    “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必要的”,这是和我们对话的所有老师的共识。虽然在交谈和问卷中,老师们都谈到了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问题和缺陷,但老师们还是相当一致地表示了两层意思:一是认为,学校教研活动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使教学更加有计划,很必要;二是认为,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重要专业支持。
    如果说2004年的调研中,“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主要问题,那么现阶段学校教研活动的发展态势是:向“教学研究活动”本身回归。座谈会和访谈中,绝大部分的老师们表示:在他们所参加的教研活动中,有90%以上是涉及课堂教学改进的。老师们还谈到:与以前的教研活动相比,现在教研组活动中“磨课”以及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讨论更多。
    事实上,来自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教研活动的真正推进与第一责任人——校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校长的问卷中问及“校长对于教研活动的关注重点”(见图8),排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研活动的内容、教研活动的展示、教师收获。校长的态度为此做了很好的佐证。
    当然,中学和小学阶段有着不同关注点(见图9)。根据座谈、访谈与调查的结果,我们给出了五个选择支:①重学业成绩;②重日常的教研活动;③重课题研究;④重学校规范;⑤重硬件设施。统计结果显示,三个不同学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初中和高中的特点比较趋近,而与小学阶段的差异是显著的。小学比较“重教研活动”、“重课题研究”,而初中和高中比较“重学业成绩”。
    2.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
    如果说2003年的时候,我们研究的起点是看到了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3],但是“同层级的横向支援,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那么在本次调研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老师们认为: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
   调研发现:无论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当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最常用的方式(见图5)。更重要的是,在座谈和访谈中,老师们强烈地表达了这个意愿。近年来,部分中小学存在着等、靠“专家”,忽视、轻视同伴互助的倾向,看不到同伴之间的差异资源,未能积极探索开发、利用自身资源的途径方法,这种状况需要引起注意。
    (二)建议
    1.培养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让差异推动进取
    有研究表明[4]:出色的团队需要借助内部人的观点。来自内部的人更能深刻地理解共同从事的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更能清晰地辨别只谁是“游戏”中真正的“玩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都要求对一个团体内的问题、经验等有深入的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是:面临相似任务背景,如果没有水平相当的同事,从各自的背景和角度出发,相互协商,相互质疑,交换意见以及对我们实践有效性的认同,我们如何可能跟随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地学习与创新。鉴于此,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骨干,领头人就显得相对重要。上海教委启动的名师工程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
    然而,一所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不仅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智慧,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集体实践与集体智慧。好的思想常常在交流与协作中汇聚在一起,教师之间以实践教学情境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透过集体对话、移情等,探究问题的矛盾,寻求对问题产生本质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因此,学校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教师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支持教研深化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如何发挥教师之间的差异,则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对高效的教研群体的研究显示[5],一个高效的教研群体就是善于通过头脑风暴、不同观点撞击,把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联结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2.提升教研组的教学执行力,使之在课程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专业作用
    教研活动作为我国一种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的教学研讨制度,是联系教师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在二期课改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要承担新课程实施中的新任务,提升其教学执行力。具体表现在:要研究课程目标、教学实施与教学结果的一致性;要研究与本学科有关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研究与以上两项工作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
为了保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教研组内部要不断组织教师的学习,教研活动教要成为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学习。教研组长要成为整个工作的引领者、组织者与示范者。
    事实上,在现实的校本教研展开过程中,教研组长的专业角色一方面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另一方面大家似乎又对教研组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个称职的教研组长不仅需要参与到具体的讨论中去,更重要的是,还要成为“改革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为其他老师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并负责引导整个教研组逐步向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教研组长必须经过培训,进而获得相当的专业能力,胜任领导变革和小组进步的角色。因此,在名师、名校长培训成为一种被越来越重视的工作时,基层学校的教研组长培训实在也应该纳入正规的渠道,并确立教研组长的专业资质标准,设立专门的培训课程。
    3.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能要进一步明确
    校本教研的深入推进,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支持机构与中小学的通力合作。校长肩负着校本教研的主要责任。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专业性领导,其下面三项基本任务大概很重要:①明确课程理念,形成教研愿景,制定课程教学改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②统筹与运用学校组织渠道,执行部门和支持系统(包括校外资源),促进教研管理与教研实施;③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营造优质的校本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事实上目前的校本教研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推进。但本次调研中有一些问题是值得讨论的。首先,通过调研发现了校本教研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反映了什么,是趋势性的问题,还是与政策有关的问题,还是其他,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其次,我们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只抽取了两个区,一些区域存在的问题没有办法反映出来;第三,一些数据背后的原因完全还可以做深一层次的分析。
 


[1] 王洁,顾泠沅:《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之一》,《上海教育》2005年5A
[2] 王洁,顾泠沅:《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之一》,《上海教育》2005年5A
[3] 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4] 埃蒂纳·温格等著,边倩译,《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p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