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教

 oliviazhang 2010-12-17

高职院校专业开发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

 

 郭 健  

 

[摘 要] 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专业开发要符合服务区域性经济的原则,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原则,通过专业的合理设置夯实学院办学定位的基石;要符合学校办学条件可能原则,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前瞻性原则,以求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吻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开发  基本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渡过了学院数量和招生规模的扩张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期,从外延式发展转入加强内涵建设阶段。就专业设置来说,从当初的名称花样翻新,到2005年的统一规范专业目录,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到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 )中共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分532个专业。数量上超过本科专业的11个学科门类,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

从高职高专的专业数量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共同干预下,高职高专教育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当然,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仍然还存在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如高职教育投入不足与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主动性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等等;都随着高职教育的纵深发展,变得越来越显著和不可回避。本文仅从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探讨高职院校在专业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专业开发要符合服务区域性经济的原则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就业

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依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生存的、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交叉点,是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成为社会、市场和教育行政部门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关键依据。

截止到20064月,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1105所。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科技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数据,江苏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71所,上海市30所,两者相加101所,几乎是占全国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总数的一半,广西的近邻湖南省有高职院校68所、广东省高职院校65所,分别是广西职业院校的两倍。在这种格局下,再加上不可避免的区域人才垄断,广西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市属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有多少能够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或内陆大城市?只有立足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是广西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出路。这就构成广西高职人才去向是以广西为核心、以广东、海南为外延的就业区域范围。因此,专业开发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宗旨,认真分析学校所处区域经济的结构。如我院应首先分析桂中经济结构,其次分析广西经济结构,进而分析以广东作为出口渠道的珠三角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分析资料进行专业开发(或专业调整),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专业招生人数。

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变化,掌握区域人才需求动态,对高职院校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职业院校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缺乏相应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分析,一些`专业的开发缺乏深入的市场需求论证,没有较充分、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往往是由教师搜寻资料,凌乱地收集信息,做一些简单预测,对“该不该设置此专业?”、“如何办此专业?”等问题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查阅资料多,调查一手资料少;对国内的需求了解多,本校就业去向需求了解少。更有甚者,对照“目录”挑自己学校没有的但相近的专业进行开发。至于社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的可行性等,没有进行认真调研。学生招进来后,一边开课一边调整,第一届学生通常是专业的试验品。新专业如此,老专业也缺乏详细的市场调查,人才培养变化跟不上市场变化,跟不上企业技术变化。

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培养畅销人才,一方面要求学校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政策研究机构,发挥其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职能,促进教育、人事、劳动、财政、经济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作,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考虑,建立学校与行(企)业的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有效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专业开发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原则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自己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办学定位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定位、服务面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办学特色的定位等。办学定位要靠专业教育来实现,是用专业、专业特色打造出来的,没有专业的定位也就难以形成学院的定位。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培养成本高”(尤其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验实训设施是办一所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不论是通过校企合作,还是政府投资等方式,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专业的基础、专业的命脉。一所学院的专业不可能个个都是重点专业,拳头专业,专业建设的背后是巨大的投资,一些国内有特色、有重要影响的高职院校,办学投资相当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力度,几年的投资是西部一些职业院校十几年投资的总和,所以一些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显得迟缓和落后,学校的影响力也不大。对一所建设和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专业的合理设置,才能推动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开发中有两种做法,一是根据学院现有的设施条件来决定专业,一是根据现有师资来开设专业,即“以我为中心”的供给驱动模式。这似乎是很现实的,但如果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不分析已开设同类专业的竞争对手的实力,不兼顾受教育者的个人(就业)需求,专业开发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毕业生的就业就难以实现,而就业是人们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专业就是一个难以生存与发展的专业、一个失败的专业。

大多数职业院校有行业(企业)办学的前身,其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部分行业已把所办得职业院校剥离交给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淡化与行业的关系,也不能削弱为行业服务的责任。对于“前身”延续的一些行业性专业,因为招生数量不多,行业特征太浓,就业面窄,改行就业较难,这就要求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基础条件,进行专业开发、改造和调整,综合学校现有的优势专业,把优势专业办强办精。在办好优势专业的同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使专业设置长短结合,轻重结合,文理结合,一般和特色结合,使各种专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推动学院的稳步发展。

 

三、专业开发要符合条件可能原则

 

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基本因素。高等职业教育条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条件和物力财力资源条件。人力资源条件主要指教师队伍;物力财力资源条件主要指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用地、建筑设施、教学活动场所和相关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和教学经费。

需求与条件是做任何事均须遵循的原则。专业开发也是如此,在强调社会有效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条件可能,即专业设置条件的具备状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基地、教学经费的投入均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专业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学校所设各专业教育质量的总合就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果不顾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而盲目开发新专业,不仅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无法形成办学特色,而且将影响专业的教育质量和生命力,使专业乃至学校陷入困境。这就是为什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对院校的评估还包括对专业的评估,并对学院办学条件和专业教学条件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对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学校,文件规定“视为不合格学校”。

对于一些高职院校开发的新专业,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设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先进性上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此时学校的办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办学条件与办学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办学条件侧重于硬件指标,侧重于客观条件,那么办学能力则侧重于主观条件。产学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行业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改善和充实学院(专业)办学条件,形成办学合力。例如,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开发,校外办学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柳州的汽车领域有 “上汽通用五菱”、“SPARK”小轿车、“东风乘龙”、“东风风行”、“解放柳特”等汽车品牌,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投入精力、大胆地尝试和艰苦地努力,就能增强专业建设的活力,使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企(产)业背景,以企(产)业作为所需职业技术人才的生产基地和培养空间,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专业开发要符合前瞻性原则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外部世界,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较之其他教育类型要迅速的多、深刻的多,因而也剧烈的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借助科学的工具对职业演变、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等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对专业开发(调整)及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才能使职业教育主动地应对职业的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开发实施预测,意味着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生存保障。目前,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指标,毕业生拿着毕业证去领失业证,是高职教育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一个新专业的开发到提供职业人才需要3~5年的时间,如果只考虑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对未来或潜在人才市场需求不进行分析和预测,人才培养工作将滞后于人才需求,届时的市场饱和将导致毕业生落入“库存”的状况。

中国——东盟合作纵深发展以及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对推动广西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使一些学校开发了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如越语专业、泰语专业、会展专业等等。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使一些专业新生,一些专业关闭。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要有适当的前瞻性,不能等到市场已明显带来需求,再去开设这个专业,可能又是潮涨潮落,不能眼看着毕业生没有就业去向了,才考虑停止专业的招生。专业开发(包括专业的调整)需要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以求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吻合,用专业开发的超前性弥补教育人才的滞后性。

广西现有高职学院23所,高等专科学校11所。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面临一个专业布点控制问题,竞争非常残酷。要想从残酷的竞争中跳出来,就必须加强特色专业的开发,要把专业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特色专业开发需要学校结合自己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势与特点,本着从“实际出发、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创”的发展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的“铁路运输管理专业”、“铁路信号控制专业”是一个行业特征十分浓厚的专业,在广西没有其它院校开设,这就是一个自己的领域,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流专业等,开设之初少数院校独占鳌头,到2006年广西已有30个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3个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专业的重复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专业方向上可以有所区别,即在每个专业后面可另设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创新,提高专业师资素质,注重精品专业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而扩大社会声誉,增强专业的竞争地位。

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拓宽就业面。专业开发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主动服务社会、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专业开发、改造和调整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核心,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专业的合理设置打牢办学定位的基石;要符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的实际,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要分析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预测人才市场的基本变化规律,使专业开发适度超前,凸显职业教育的前瞻性教育思想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专业开发,才能推动一所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