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宁·婚嫁/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chxz 2010-12-17
归宁  已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俗语叫“回门”。《诗经·周南·葛覃》曰:“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曰:“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此语即出嫁之女子,初回娘家问安否于父母也;惟因时地不同,而期限各异。据孔颖达疏,周代制度,诸侯的夫人,如果父母健在,可以归宁;如父母已死,夫人本人禁止归宁,但可以派人向娘家兄弟问安。卿、大夫之妻,则无此限制。近代有婚后二日回门者,有三日者、有四日者,又有七日者,显然并无定制。不过近世以降,因婚后三日回门者较为普遍,所以又称“三朝回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中说:“七日则取女归”。这证明新娘归宁,是在新婚后的第七天,但近代通例是在婚后的第三天。按一般习俗,新婚第三天新郎多去女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会亲”。这样“回门”与“会亲”就可合并举行了。但新郎如不愿意在新娘回门时同往,则由新娘单独归宁,而新郎则另行择吉去“会亲”。这些礼俗都没有硬性规定,任由各地各家酌情办理,不过若将“回门”与“会亲”合并举行,真是既经济又合情理的措施。新娘在回门的当天必须返回婆家,不准在娘家留宿,因万不得已留宿时,新夫妇也不能同宿一室。第二次归宁,就不受此限制了。一般人家都是住九天,俗语叫“住九”。《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记宋代风俗说:“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可见女子归宁,自古已成通例,因这是人之常情。此举虽不见于《礼经》,但春秋时即曾屡记其事。如鲁文公于婚后偕齐姜入齐,就是“回门”之先例,但古时回门之俗,究在婚后三日或七日并无定制,只是泛称归宁而已。
  叶盛《水车日记》卷十五《陆放翁家训》曰:“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太尉与边夫人方寓宦舟,见妇至喜甚,辄置酒,银器色黑如铁,果醢数种,酒三行以已。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古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揪然叹息如此。”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江苏·浦东之婚礼》载:“完婚之第三日,谓之三朝,是日新娘归宁父母,新郎亦同去,岳家呼之为新客。”
  归宁一俗亦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情史》卷二《苏城丐者》云:“苏城有少妇张氏,归宁,使青衣挈首饰一箱随后。中途入厕,遗却。既行,始觉,返觅,则有丐者守之,即以授还,曰:‘命穷至此,奈何又攘无故之财乎!’婢殊喜,以一钗为丐。”在卷九《吴兴娘》中,也叙及归宁一俗,小说云:“生惶愧言:‘曩者,房帷事密,儿女情多,负不义之名,犯私通之律,不告而娶,窃负而逃,窜伏村墟,旷绝音问。今携令爱,同此归宁。伏望恕其罪遣,使得终遂于飞。大人有溺爱之恩,小子有室家之乐,是所幸也。’防御曰:‘吾女卧病在床,今乃一载, 粥不进,转侧须人,岂有是事也?’生谓其恐门户之辱,故饰词以拒之,乃曰:‘目今庆娘在于舟中,可令人舁取之来’。防御虽不信,姑令家童驰往视之,至江,并无所见。”
  《女才子书》女才子卷八《郝湘娥》:“既而与珍姑一同归宁,有婢秋蟾者,亦颇妖媚有姿色。黄生一见,即惊问珍姑曰:‘顷我于回廊之侧,遇见一姬,身衣淡红衫,而发垂眉际者,其即湘娥耶?’”黄生急欲见貌美的湘娥,偶遇妖媚婢女秋蟾,还误以为此人就是湘娥。
  尚有一则归宁而返、造成灾祸的故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沧州城南上海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虎狼。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似一少妇避入河干占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也!’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入掩其口,众共褫衣相嬲(niǎo鸟)俄电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吕大恚,欲提妻掷河中。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吹入河流矣。彷徨无计,乃自负裸妇归。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于河。”作品写完事情发生的经过后,补述了一笔:“盖其妻归宁,约一月方归,不虞田家遘回禄(火神),无屋可栖,乃先期返。吕不知,而构此难。”吕四之妻归宁而返,倍遭侮辱,虽属偶然,但吕四是个“凶横无所不为”的流氓地痞,他是会这样作恶的,因而又带有必然因素。这是他为非作歹所应得的报应。(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