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保

 李清灵 2010-12-19
我的视线被高墙阻隔,
我的呼吸被烟尘包裹,
白天我在人群车流中奔波,
夜晚我在沙发和卧榻上蜷缩。
我的天,我想挣脱,
去淌涓涓的小河,
去幽静的亭台楼搁,
去与高山比比个
去与鸟儿对对歌。
我知道我的身心,
离不开你的滋补润泽,
我知道我的泉思,
因你的慰籍而丰硕。
我知道—
你给我的太多太多。
看着你渐渐的远离我,
而我对你的索取从未停止过。
仅管你默默的不说,
你的疼楚已无法掩饰和沉默。
如此的伤害,哪里来的快乐,
我为你难过,深感自责,
亡羊补牢不至酿成大祸。
还青山翠绿,
还江河清澈
让空气更加清新,
让花艳树影婆娑,
让草绿鸟儿欢歌,
让家园美丽生机勃勃
我们才能安享多彩的生活。
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人口比世纪初增长了4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并未等比例的增加, 而是加速增长,资源消耗1999年比世纪初增长了10倍。虽然有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人口平衡,达到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寿命。但发展中国家却与此相反,新增加的人口中90%都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正遭受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等灾害。
城市人口密度大,必然引起城市资源的过度需求和开发,当需求量大于生态阈时,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同时,大量生活废弃物的排出,加大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再生负荷。城市人口较为合理的密度为1~2万人/km2, 市中心区应小于2万人/km2。国外一般城市人口密度为5000人/km2左右,我国城市人口平均密度为 13699人/km2,我国上海人口密度最高,达3~4万人/km2。
2)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是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全球资源匮乏和危机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恶化,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淡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生物物种在减少,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等。
① 就土地资源而言,一方面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已很少,许多地区已近于枯竭,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我国大约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
② 就森林资源而言,森林是木材的供应来源,并具有贮水、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障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森林是最大的一种生态系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但目前世界森林资源趋于减少。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 1995 年公布了第 7 次世界森林资源调查结果1995 年世界森林覆盖率为 26.6%, 1980 年-1995 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约 1.8 亿公顷,平均每年减少了 1200 万公顷森林。
③就水资源而言,水资源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用水量持续增长的双重矛盾,水危机不久将成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项严重社会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但分配不均,北方是资源性缺水,南方是水质性缺水。 据统计,2003年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公斤
(3)生态破坏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等。
①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其他因素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土地退化与沉积物污染和河流、湖泊和蓄水层的盐侵入、植被丧失、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盐碱化有关联。 大量沉积物负荷损害水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使河流更易发生水灾,对农田产生危害,从而降低粮食产量。
土地退化直接破环植被,植被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储蓄。大量植树造林则将有利于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固定至陆地植被中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同时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②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在于: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t;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 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③ 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
我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蔓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更以年均2500 km2
 

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