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被边缘化”到“洼地隆起”宿迁惠民文化足音铿锵2010.10

 史事笑评 2010-12-19

从“被边缘化”到“洼地隆起”宿迁惠民文化足音铿锵

   您当前的位置 :江苏 > 宿迁 正文 转发到网易微博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0-10-15 08:24:03

  新华报业网讯 仿佛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苏北腹地宿迁,经济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催生着文化事业的急遽变迁。

  这种变迁,根植于丝丝缕缕的乡土艺韵,发力于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创新,崛升于政府、外资和民资的有机竞合——宛如一曲曲嘹亮的“文化变奏”,悄悄渗入了8500多平方公里、意杨葱茏的这片丰腴大地,润泽这里的500多万百姓。

  不比大楼,比创意、比服务、比效率

  “宿迁建市时间短,经济底子薄,1996年建市后,许多年全市连一座像样的电影院都没有。至于文化馆、博物馆等设施,不仅少,大多破烂不堪。建市近10年,从未有作品获得过省‘五个一’工程奖。一句话,全省‘文化版图’中,宿迁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

  坐在6月底落成、绿荫环抱的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回首“往事”,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益的介绍,坦率而“悲壮”。

  记者看到,这座位居宿迁市中心的大楼,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舞团等所有文化单位于一体,是宿迁市民展示文化才艺,徜徉艺海、启蒙孩子的好去处。

  宿迁市文广局长仲向阳说:“在经济发达地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舞团这些单位,都可能是单门独院。说不羡慕,那是假话。但是,我们不和人家比大楼,只和他人比服务、比创意、比效率。”

  这里只有15个人在管理。“螺蛳壳里也能做出大道场。”记者看到,宿迁非常珍惜这块“黄金宝地”,这栋大楼的每个角落,都匠心独运地派上了用场。

  一楼大厅正对大门处,辟出了一排玻璃柜,收集了近代宿迁籍名人的著作,竟有800多种。最早的一本书,是1900年出生的沭阳籍摄影家吴印咸的作品集;最迟入柜的,是沭阳籍书法家孙晓云的《书法有法》。耐人寻味的陈列,让人眼睛一亮。仲局长说,到这里参观的,如果是宿迁人,会很自豪;如果是外地人,他会找自己熟悉的名人。而“没想到,宿迁出了那么多人才”这句话,常常会被客人反复说起。

  这里,连走廊也辟成了展室。宿迁民间工艺正在走廊“开展”,50多位民间高手送来了根雕、木刻、草编、桃雕、烙画,石板影雕艺人陆裕臣的“清明上河图”,气势恢弘、刀工精湛,观者无不啧啧称赞。

  “为了呵护群众文化热情、培育艺术创作,到这里办展,免展厅费。”仲向阳说,这里今年“档期”已全满。

  文化人都吃上了“皇粮”和“干粮”

  宿迁文化界至今念念不忘一件事:2008年的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现场会。

  省里将现场会放在宿迁召开,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这儿经济不发达,而全市100多个乡镇社区硬是按标准一个不落地建起了文化站,不少于500平方米,每个站配两三名事业编制,工资待遇为全额“皇粮”,由各县区承担,人均每月接近2000元。

  为了这件事,宿迁从牙缝里挤出了6000多万元补贴乡镇。这笔钱,是建市以来对基层文化的最大投入,让宿迁乡土艺人精神振奋,“就像上了发条。”宿迁一位干部说,过去,稍通文墨的人基本上都会被机关部门“借用”,而现在,有了“铁规矩”:不得以任何方式“挪用”文化站人员;文化站人员必须钻研业务,吹、拉、弹、唱、画,每人必须有一套,市里每个季度考评;每个文化站,必须结合各自艺术特长,逢年过节必须有活动,让百姓看起来、笑起来、学起来。

  泗洪西南岗峰山乡,每个村都建起了“小戏台”。泗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雪丽介绍说,县、乡两级共同给每个“小戏台”贴补5万元,逢年过节,村村歌舞不断,“小戏台”前,百姓可高兴了。短短两年,峰山锣鼓就敲得全国有名。记者9月9日采访时,峰山“吴家锣鼓”40多人作为全省唯一锣鼓队即将去山西参加全国比赛。乡党委书记张敏说,锣鼓队常年走村串户、走南闯北为群众演出,成为这里独特的文化景观。

  乡镇文化站心无旁骛的运作和引领,激活了蛰伏于民间的艺术细胞,也搅活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办文化。据统计,两年来,宿迁所有1330个村全部建起了“农家书屋”,而全市由农民自发筹建的农家戏曲小院有65个,小戏台有232个;峰山锣鼓、沭阳少儿京剧、沭阳怀文中学楹联社等数十个民间团体,名声远扬。

如果说,宿迁基层文化站“吃皇粮”,那么,一些剧团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吃上了“干粮”。

  最典型的例子,是两年前还名存实亡的宿迁市歌舞团。从去年4月起,宿迁对这个团放权、放手。原来招聘人才,市文化局长是当然的“评委主任”,现在,文化局长连评委都轮不上了——一切由艺术家评委决定。演员收入,也是凭本事考核、拿钱,拉开了档次。一年多来,歌舞团“咸鱼翻身”,累计演出了100多场,演出收益超百万元;每个演员,月收入都超过了2500元,与当地公务员不相上下。

  来自安徽的舞蹈演员朱春婧和李珊,正在琴房苦练二胡。她们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没人想跳槽了,为了练好琴,许多人手磨出了泡,“只叫疼,不喊苦”。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当记者惬意地坐在沭阳三匹马国际影城观赏3D大片《阿凡达》时,脑海中蹦出了苏联电影中的名言:“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个改写宿迁影院历史的影城,有7个数码放映厅,与都市大影城一样的档次。如今,这里每天有数千人来看电影。

  在宿迁,这样令人自豪的镜头,比比皆是。

  以“西楚文化节”为龙头的节庆文化,成为这里百姓乐于参与的文化经济盛会。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宿豫项羽文化节、宿城社区邻里节,已成为各区县文化经济品牌。每到办节,万人空巷,自成一景。

  在宿迁,经过几年扶持发展,数以百计的博物馆群悄然崛起,泗阳杨树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鼎博物馆、粮食博物馆、花卉博物馆、棉花博物馆等相继面世。光泗洪一地,就有英雄纪念馆、木化石博物馆、湿地博物馆、鱼类展示馆等四五十个馆落成。

  两年来,宿迁建起了覆盖城乡的“非遗数据库”,泗阳的桃雕、泗洪、宿城的锣鼓、宿豫柳琴戏、苗庄舞狮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确立了传承点,明确了传承人。

  大手笔的文化精品,也开始从意杨深处源源涌现:首部电视连续剧《美丽的中国结》、首部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首台大型音舞诗剧《虞美人》闪亮登场,相继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首部动漫系列剧《西楚霸王》正在精心制作中。省文化厅一位人士评价说,宿迁文化的“洼地隆起”,让江苏文化大省地位“更加硬气、更有底气”。

  文化休闲综合体一直是发达地区都市的“专利”。而今在骆马湖边,也将崛起三座文化休闲城:一是即将兴建、明年底开园的绿博园;二是由外商投资180亿,集影视基地、文化创意、娱乐会展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城;三是以水文化、婚庆文化为主的中国水城,总投资25亿元,一期工程即将完工。

  “这样的大文化项目,即使放在大都市,也毫不逊色!”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张莉自豪地说,3年来,宿迁由政府、外资和民资投入或即将投入文化场馆、产业的资金,超过了190亿元;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过了11个足球场,达到11.4万平方米——这是建市之初的3倍多。本报记者庾 康徐明泽本报通讯员 申文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