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家长素质对子女人格健全的影响

 昵称5178350 2010-12-19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一个能得到较好发展的人,不只是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完善和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目标。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家长的素质对学生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披立自立,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

現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者,普遍感到缺少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经验。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待雕琢的大理石,而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塑造作用。大多数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乎,每到寒暑假,家长们最热衷的莫过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或请家教给孩子补课。在这股求知热中,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家长不论文化高低、年龄大小,都似乎成了孩子上学的服务员,在获取知识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局外人。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心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却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中的课外辅导员,不仅要在上进心、道德、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学涯中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广泛、及时。所以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持续地更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经常有这样情况出现,孩子走在街头,看到路边存车的咪表、自动取款机、大屏幕显示屏,会好奇地向家长询问原理。家长茫然不知,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家人同看电视,主持人进行地理、物理、自然、历史等常识性提问,孩子求知欲极强,免不了求助家长,家长如果肚中墨水耗干,就只有尴尬和无奈。现代生活中不断出现纯平彩电、数码相机、模糊空调、智能洗衣机、兼容DVD等时髦词,面对孩子连珠炮般的发问,家长若不知一二,只好落荒而逃。

同时,家长们在不惜代价地给孩子“知识进补”的同时,是否想到过孩子可能正处于严重的“营养不均衡”状态中?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处于尴尬境地,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大幅度持续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智育投资。然而,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带来的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成人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失范问题不可避免地给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笔者曾亲历这样一件事:林同学经常抄袭作业,违反课堂纪律,与人打架,数学测验低分甚至零分,而且对老师正面引导置若罔闻。在多次教育无效、措施无果的情况下,班主任要求其家长协同教育。可该家长以生意忙无时间管教,称其子在校出现的问题,是学校老师的事,与他“不搭界”,还指责学校教育无方。这位家长近乎无理的做法,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其子日常表现毫无改进,学习更加懒散,个性发展不良。

低素质的家长子女人格发展相对发展落后。有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低,或个体经商,或无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以麻将、纸牌为其主要的业余娱乐内容,少看书读报,故教育信息观念陈旧。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读书就行,即使关心子女学习,也只是简单的“有无作业”、“作业完成了没有”、“分数是多少”……他们不懂得教育孩子应着重指导孩子生活起居常规、生活自理、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因为文化素质低,教育孩子的方式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少关心子女在校的表现、交友、思想,而使孩子缺乏关爱,致使性格或孤独内向,或躁动不安,在班中不能与人友好合作,摩擦矛盾多。因为文化素质而认识低,当老师要求协同教育时,往往以自己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子女课本为托词而逃避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的责任,致使孩子在家不完成作业,因而抄作业现象屡禁不止。忙于“麻将”“纸牌”,生活无节律,精神生活的贫乏正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单亲家长或忙于生计,或忙于寻找新的情感,对子女亲情的滋润空白较多,甚至有的孩子被扔到祖辈那儿。家庭收入的不稳定迫使家长寻找更加赚钱的机会,家长错误的金钱观正影响孩子的灵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要住别墅,请六个佣人,吃山珍海味,穿全身名牌……这样的素质真让人担忧啊。

相反,高素质的家长子女人格发展相对良好。文化程度越高,懂得的教育知识越多,也较注重对子女进行品德操守、良好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培养熏陶,家庭的完整、收入的稳定,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家长与子女经常性的交流沟通,能及时了解子女在校各方面的情况,能指正点拨孩子成长中的错误,解开孩子心理的困惑。

学生总体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喜欢生活在民主和谐的氛围内,自尊性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肯定,尤其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这个方面,家长更要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举一例来说明: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试想,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一顿臭骂,不施已耐心,加以关心,还会有伟大发明家的出现吗?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为人父母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使孩子人格得到良好发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