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书法

 qidan83 2010-12-20
书法作品-鹡鸰颂

书法作品-鹡鸰颂

    鹡鸰颂书法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代稀世之珍。《鹡鸰颂》疑双钩本,或出自宫廷书手。行书,计337字。

    李隆基书法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唐玄宗李隆基,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书法作品-石台孝经

书法作品-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书法作品隶 书追汉隶风规又小变其法,丰腴爽利,颇有盛唐气概。碑石坚细,至今光莹如漆。唐天宝四年立。此碑以四块高各590厘米,宽各120厘米,是唐玄宗李隆基亲 自作序、注解并书,李亨篆额。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孝经亭内。此碑刻成以后,原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太学内,于天祐元年迁至唐尚书省西隅,到北宋元祐五 年,因尚书省即今西安碑林的所在地。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碑林中最早的展品。《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纪述他与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 字。碑石长方形,为色如黑玉、光可鉴人的细石合成而刻的。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1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1

    般若台铭篆书书法圆活姿媚易取,劲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2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2

  般若台即一巨大岩石,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日不释手,因是得名。李贡就此造般若台,并把李阳冰的题篆镌在岩上。曹学佺读后说: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康有为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3

书法作品-般若台铭03

    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高近4米,宽近2米,4行,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在福建会城乌石山。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刻有“住持僧惠摄”5个楷书小字。

书法作品-城隍庙碑

书法作品-城隍庙碑

    城隍庙碑书法作品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与所书他碑不同。城隍庙碑寥寥八十六字,记叙祷雨、迁庙两件大事,言简而意明。城隍庙碑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尺五寸,碑文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刻,李阳冰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篆书8行,行16字,在浙江省缙云县。宋宣和间方腊造反,刀兵所及,碑石断裂,文字残缺。现存为宋宣和五年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搨片重刻,保存得颇为完整,惟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

书法作品-城隍庙碑02

书法作品-城隍庙碑02

    欧阳修在《集古录》 中记载唐令李阳冰篆写刻石的《城隍神记》一事:署理缙云县之后,趁降香之便,也曾到庙里去找着了那块石碑,摩挲再三,诵读再四。释文:城隍神,祀典无之, 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 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书法作品-文赋01

书法作品-文赋01

    文赋笔法直逼大王,深得晋人韵味。文赋墨迹,用笔清隽飘逸,流转圆润,有兰亭那种平和简静的意境。此帖点拂波磔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结体照应之处,皆合兰 亭妙法。元赵孟頫评价更高: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元代书法家揭溪斯曾评论此帖说:陆柬之之行书书法作品《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

    应当指出王羲之现存法书今已无一真迹,多为唐人摹本。作为摹本形似之差距可能不大,但就作品的贯气,神彩来说都及不上《文赋》神似《兰亭》。后世学王书 者,对此帖格外珍爱。元赵孟頫就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其受益是很明显的。从中可窥陆柬之于《兰亭》所下功夫极深。

书法作品-文赋02

书法作品-文赋02

    陆柬之,生卒年不详,今苏州吴县人。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活动于初唐。年少时他依舅家学书,其舅父即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书法家虞世南。陆柬之传世作品甚少,《绛帖》载有陆书廿五字,此外仅有的也就是被称为二陆文赋的《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了。

    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 愿。文赋为墨迹本,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因为《文赋》太似大王书,所以其艺术个性也就显得不强了。《文赋》真迹清时入内府,后藏北京故宫博 物院。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书法欣赏【叶慧明碑】

书法欣赏【叶慧明碑】

    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风格严正清劲。窦泉论唐隶书,首推韩择木,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隶学自古推蔡邕为最妙,韩氏 宗蔡邕法。可见择本能追蔡邕遗风,风流闲媚,故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师法蔡邕,风流闲媚,为伯喈中兴。这足以说明择木隶法造诣之高。韩择木隶书石刻存世 较多,主要有书法作品《告华岳文》、《叶慧明碑》、《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

书法欣赏【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

书法欣赏【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

    韩择木楷书少见,秀劲多姿,类虞世南,为唐墓志佳作。《南川县主墓志》唐开元二十四年立。高宽各61厘米,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宣和书谱称:隶书之妙,惟蔡邕一人,择木乃能追其遗风,风流闲媚,世谓蔡邕中兴焉。楷书《荥阳王妃朱氏墓志》, 笔法清劲可爱。《告华岳文》,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刻。在陕西华阴县岳庙。韩赏撰,韩择本书。隶书,20行,行15字,额篆书“开元十三年 六月十九日建”10字。石完好无缺。此碑书法,端庄严谨,这也许是受时代风尚影响的缘故。然细察局部,却不乏活泼、灵动处。

书法作品-南川县主墓志

书法作品-南川县主墓志

    唐代书法家。广陵人今江苏扬州,望出昌黎今属河北通州,约生于武则天长寿年间,韩愈叔父。出身国子监太学士,唐玄宗开元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集贤 院学士副知院事,广德元年致仕退隐田园,约卒于大历初年,享年七十余岁。亦曾为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曾先后担任太子、诸王侍书达十余年之久,是 皇室的一位资深专职的书法教师。尝与颜真卿交游,并与徐浩在集贤院共事,与史惟则也有往来。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1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1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 界。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住今陕西西安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 书字迹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为独创。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2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2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 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书法欣赏,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集王圣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3

书法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03

    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的体现,也是众多集王羲之书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通。北宋周越: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 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圣教序》怀仁所集右军书,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谓异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 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书法作品【自叙帖】

书法作品【自叙帖】

    怀素以狂草书法作品名 世,唐代文献“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 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 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

    怀素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 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书法作品《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怀素书法作品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 可分为三种: 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 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1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1

   释高闲草书千字文书法作品残 卷循规草法,挥洒自如,气象生动。其结尾处,尤为开阖恢弘,豪爽顿生,给人一种笔墨淋漓酣畅的感觉。书法作品以硬毫书写,笔势浓重,坚挺纵放而不失规矩。 高闲草书看似飘逸,实则庄严。高闲采用粗壮之笔法,以飘逸之韵,真书之功底,书写出厚实而不滞、随意而不浮的草书,正是他的追求之所在。从高闲草书中还可 看出其性格开朗。高闲笑对人生,看破红尘,后归于佛门,当了一名笑和尚。他作为一代名士,无心仕途,而钟情于书法。对于他来讲,书法是一种生活的必需,而 不是谋取功名的资本,因此,其书既无名禄之嫌,又无压抑之感,给人感觉是无比的放松与飘逸。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2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2

    高闲这稳重若泰山、飘逸似神仙之意蕴,应是书法艺术中的崇高境界,因此在中国草书史上能与“张颠狂素” 并列。释高闲,晚唐僧人,乌程今吴兴人。自幼出家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住四明、荐福等寺。学张旭,工草书,名冠一时。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 闲上人序》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张祜也有《高闲上人》诗,赞曰:“卷轴朝廷饯,书函内库收,大点出嵩邱,不绝羲之法,难穷 智永流。殷勤一笺在,留着看银钩。” 可见高闲在唐书名显赫。宋董逌云:“闲之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颠,在唐得名甚显。”宋陈思云:“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3

书法作品-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03

   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真迹。纸本,纵30.8厘米,横331.1厘米,已残,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鲜于枢补。 此书迹流传有绪,曾经宋赵明诚、元鲜于枢、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和安岐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高闲草书其书洒脱而有法度,畅快而不浮滑,轻松却见严谨,自 如中显其个性。笔画中运行速度较快,挥运间以“意”为主而不在“精”。墨色层次丰富,变幻多端。决无特意安排布置之迹,自然妥帖,浑然天成,当是“无意于 佳”者。高闲,唐朝时僧。真、草书笔法得之张长史。韩愈曾作序送之,盛称其书法之美妙,遂大显于世。曾用楮纸草书《千字文》,又书令孤楚诗,石刻在湖州。

书法作品-冯摹兰亭序

书法作品-冯摹兰亭序

    冯摹兰亭序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 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 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是唐代书法家,贞观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 均精徵入神。

书法作品-冯摹兰亭序02

书法作品-冯摹兰亭序02

    冯摹兰亭序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戾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书法作品-韭花帖

书法作品-韭花帖

  书法作品宽阔疏朗 的空间处理不是杨凝式本人的独辟蹊径,钟明善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史》中说:“《韭花帖》章法疏朗,后世也很推崇。其实杨凝式在这里是以法古为开新的。这 种行距、字距都很宽的章法,我们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中都能找到源头。杨凝式一反常态,把字距、行距都拉开,就给人以爽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杨凝式外部空间的处理是《韭花帖》最大的艺术特色,《韭花帖》绝大多数字距较大,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 虚实、黑白、疏密的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静。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盘式布 局,这种内外空间处理得益于二王的作品,也能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发现作者的肇端,但杨凝式强化了这种美。

    《韭花帖》成功借鉴以往其他书体的章法美,将其运用到行书的章法中来,丰富了行书的表现手法,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匠心独用。其实历来有所创新的书法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和消化了之后的一种新的运用,是“打破旧的中和建立一种新的中和”。

    杨凝式不仅使字内空间的表现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稳,最主要的是强化了外部空间,除了前两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接的比较紧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极尽疏朗之 能事。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开阔,节奏越来越舒缓,形成层层推进之势,犹如天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云淡风清的天空。

书法作品-孟法师碑

书法作品-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书法质朴,与《雁塔圣教》之空明飞动不类,运笔多隶法,与《伊阙佛龛》相近。为褚氏早年之作,王世懋跋称:质若敦彝,雅若天球,精神烨烨,妙得八分古意,是褚择笔书也。

   清李宗瀚: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得意之作。明王世贞:褚公微参以分隶法,最为端雅,饶 有古意,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尚刻意信本而微参以分隶法,最为端雅饶古意。东坡赏评云: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有隶体,正谓此帖也。

    唐代正书碑刻。褚遂良贞观十二年刻,仅有清代李宗瀚所藏唐拓本传世。册共20面,每面4行,满行9字,凡769字,有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澍、王文治、李宗瀚等人跋记。褚遂良书法作品《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

书法欣赏【黄庭经】

     《黄庭经》运笔流畅,结构完美。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变化,具有动态美;在结字上,笔画欹侧倾斜,左轻右重,错落有致,使字更 具有轻灵飘逸感;在用笔上,笔势流畅,起止舒展,被后人奉为书法楷模。共计60行,1200余字。那一年,王羲之54岁。王羲之在帖的末尾署明了书写日期 和地点: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

       王羲之小楷,关于书法作品《黄 庭经》,在民间还流传着羲之以白鹅换帖的故事,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经换白鹅”的诗句.因此,后人都习惯把王羲之书写的《黄 庭经》叫做《换鹅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 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黄庭 经》又俗称《换鹅帖》。

     《黄庭经》虽为小楷,但写得圆浑俊逸,姿致活脱。通篇错落有致,体势生动,无排布之痕。为王羲之书于永和十二年。《黄庭经》用笔清劲,结体端秀。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曾临写效仿,足见其艺术地位之高,为小楷典范。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 生修炼的道理.《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 法。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神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道教 修炼要诀。《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

书法欣赏-不空和尚碑

 
         在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二位书法家 即徐浩与颜真卿。唐代追求一种丰腴雄浑的美,在人体与佛像的审美上,们都可以看到这一变化,此亦由时代之审美习俗的改变而致使书风的逆转。《不空和尚碑》 为徐浩七十八岁时所书,正书,计二十三行,行四十八字,原碑在长安大兴善寺,现在陕西省博物馆.是碑记述了兴善寺和尚印度僧不空三藏的业绩。

  《不空和尚碑》用笔方圆兼施,然能运之活脱,不拘于严谨,随心所至,无拘无束,在唐代几位楷书大家中皆无这样宽松地书写楷书,带给人另番美感。书法作品《不空和尚碑》唐建中二年十一月立。严郢撰,徐浩书,楷书。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是唐代书家徐浩的楷书之作,此碑写得厚重苍老,圆劲雄阔,具有一种稳重敦厚之风。虽然徐浩的楷书成就远不及颜真卿,但他的创作理念与方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不空和尚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 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初唐楷法崇尚 瘦硬,虞、欧、褚、薛沿袭二王之余风,以中和妍秀为美。迨至唐庇宗开元年至肃宗年的盛唐时期,楷法由瘦硬渐趋肥劲,追求一种丰腴雄浑的美。

书法作品-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与《麓山寺碑》并列为最优秀者.后人说他一开始学习羲之书,后来开辟了独特的书境。注意李思训碑一方面鲜活流动、豪放磊落的书法风情,另一方面披沥着扎根于魏晋以来传统的书法基础之上的伶俐的感觉。行书,碑在陕西蒲城县。《李思训碑》用笔爽健,起落劲折,迅疾宕荡。结体欹侧相生,笔势开阔,有造险生奇之妙。

         唐代中期的名家李邕,以其任官之地被称为李北海,自古以来为众多的人所亲近.他在当时能书之名即评价甚高.至今从他遗留下来的行书作品中,还能够窥见其面目《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曾官至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邕性豪侈不不拘细行,为李林甫所忌,终遭诬陷,被杖杀于郡.杜甫闻李邕负谤死,作《八哀诗》伤之。李邕善诗文,与李白、杜 甫、高适等交游.尤长于碑颂,虽贬职在外,官绅及佛寺仍以金帛请其撰书碑颂,一生所写碑志达八百余种。存世碑刻书法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端州石室记》等。李邕字泰和,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唐开元八年六月立,李邕撰并书。《李思训碑》也称《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书风猛峭健利,刚硬清瘦,骨势洞达。李邕作书,用笔结体,不拘于形质之美,在细微处讲究承接与呼应,具有大胆开拓的精神,在气格上也非同一般,讲究用笔的法度与变化。

书法作品-张好好诗并序

      《张好好诗并序》书法其麻纸制作精细,硬毫书就,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用纸、笔法的特点,共322个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杜牧虽不以书名世,然字里行间却透出文人的书卷气息。唐代诗人中,李白、贺知章等人都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作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书法作品,书写自然,流畅遒逸,结体稳健,行气生动,布势注重空间变化,无丝毫雕琢痕迹,很有晋人风度。唐杜牧书于大和八年,行书墨迹,麻纸书。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 杜牧一生风流倜傥,雅好声色,27岁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歌妓张好好,酒宴间的轻歌妙舞,使他大为倾倒,并有诗相赠,不意五年后偶然于洛阳东城又巧遇张好 好,其时她已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杜牧作了一首长篇五言古诗相赠,这便是著名的《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此作不仅文笔委婉,而且书法亦佳,是唐人留下不多的墨迹之一。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

         杜牧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 纸、笔法的特点。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 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