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穴配伍方案 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

 沐石 2010-12-20

耳穴配伍方案 承淡安先生针刺手

 订阅

耳穴配伍方案
(一)十止
1、止痛 相应部位、神门。腹部内脏疼痛取交感;软组织损伤取肝、脾;牙齿、骨骼痛取肾。
2、止晕 枕、晕点、肝、耳尖(放血,下同)、外耳。脑动脉硬化取皮质下、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取交感、皮质下;内耳眩晕症取内耳、脾;晕车(船)取贲门、内耳;贫血取膈、脾。
3、止惊 脑干、枕、神门、肝、皮质下、枕小神经、耳尖。
4、止咳 相应部位、平喘、口、脑干、神门、枕、脾。
5、止喘 支气管、肺、平喘、交感、肾上腺、神门、枕。支气管哮喘取风溪、内分泌;喘息性支气管炎取耳尖、内分泌;虚喘取肾;肺心病取心、肾、皮质下。
6、止痒 相应部位、耳尖、肺、脾、心、神门、枕、风溪、膈。
7、止鸣 内耳、外耳、耳鸣沟、三焦、胆、肾。
8、止吐 贲门、胃、枕、皮质下、神门。
9、止酸 交感、胃、肝。
10、止带 相应部位、肾、脾、三焦、肝、内分泌。
 
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祇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 针法。

  3.雀啄术:在针刺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专用于刺激为目的。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应用于兴奋为目的者。

  4.屋漏术:怀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即针体之1/3刺入,微行雀啄术,再行1/3,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退1/3,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法,适用于抑制、诱导。

  5.置针术(即留针):一针到数针刺入身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然后拔针,适用于抑制、镇静为目的者。对身体衰弱或畏针者,须用强刺激作抑制、镇静手法时,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证候缓解情况而出针。
6.间歇术:针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时而捻转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转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以兴奋为目的。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震颤术:在针刺后行轻微上下的震颤,或在针柄上抓搔数次,或用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上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

  8.乱针术: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随意深进,引为强刺激。专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郁血。

  其中应用最多者为雀啄术、旋撚术、置针术。

  三、出针之手法

  古法出针有补泻二法之区别,今则不复分别,不论何种手法,出针时必须将针作轻缓捻转,徐徐退出,而在针孔处用消毒棉花盖上,略揉数转。绝对不许将针一抽而出,否则有后遗感发生,或出血。

  四、得气与补泻

  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治愈速,传达远的取效宏。如遇体弱久病,针刺不易发生感应和传达的,则须用催气法,但不及用古人“(爪括针柄”之法,只须凝神靜气,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少许。如是约经20秒时间,如仍无酸麻胀感,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效,则再提出少许。如是反复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1~2天再针。得气后,视病症及体质而分别用补泻手法。

  补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入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皆不用力,此为要诀。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约捻转2分钟即可出针。

  泻法:指力要重,紧提慢按,使有剧烈的酸楚,约2分钟即可出针。


(二)六对
1、镇静与兴奋 镇静:耳尖、神门、枕、皮质下、脑干、心。兴奋;额、内分泌、兴奋点、丘脑、缘中、肾上腺。
2、降压与升压 降压:降压点、神门、肝、肾、心、耳尖、额、枕、皮质下。升压:升压点、肾上腺、缘中、心、肝、肾、皮质下。
3、降率与强心 降率:降率穴、皮质下、心、神门、枕。强心:交感、肾上腺、缘中、皮质下、心。
4、止血与活血 止血:肾上腺、缘中、膈、脾、相应部位。活血:交感、心、肝、肺、热穴、心血管系统、皮质下、相应部位。
5、利尿与止遗 利尿: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腹水点、相应部位。止遗:膀胱、支点、缘中、尿道。
6、通便与止泻 通便:大肠、脾、三焦、腹、肺、皮质下、便秘点、艇中。止泻:直肠、大肠、脾、耳尖、神门、枕、内分泌。
(三)利五官
1、利咽 咽喉、口、气管、肺、内分泌。急性咽喉炎取神门、耳尖;扁桃体炎取神门、耳尖、扁桃体;声音嘶哑取脾、声带;梅核气取肝、皮质下、食管。
2、明目 耳尖、肾、肝、眼、目2。近视眼加取脾、交感;急性结膜炎加取肺;内外眦睑缘炎加取心、脾;睑腺炎、霰粒肿加取脾。
3、助听 内耳、外耳、肾、三焦、胆、颞。
4、鼻通 内鼻、肺、外耳。感冒鼻塞流涕加取耳尖、肾上腺、风溪;过敏性鼻炎加取风溪、内分泌、肾上腺、耳尖;肥大性鼻炎加取肾上腺、膈;萎缩性鼻炎加取内分泌、脾。
5、美容 面颊、相应部位、肺、脾、肝、内分泌。炎症性疾病加取肾上腺、大肠、耳尖;色素性疾病加取缘中、肾上腺;脂代谢性疾病加取胰、肾、小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加取风溪、肾上腺、耳尖。
(四)三抗
1、抗过敏 耳尖、风溪、内分泌、肾上腺、肝、相应部位。
2、抗感染 耳尖、轮1-6(放血)、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相应部位。
3、抗风湿 耳尖、肾上腺、内分泌、肾、肝、脾、三焦、相应部位。
(五)一退
退烧:耳尖、屏尖、肾上腺(3穴放血)、交感、丘脑、肺、枕、内分泌、相应部位。
(六)调整三
1、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交感、丘脑、皮质下、心、肾、神门、枕。
2、调节内分泌 内分泌、缘中、丘脑、肾、肝、相应部位。
3、调经 内分泌、缘中、丘脑、肾、肝、卵巢、内生殖器。
(七)两补
1、补肾 肾、肝、心、内分泌、缘中、丘脑、肾上腺。
2、补血 脾、胃、肾、三焦、血液点、心、肝、肾上腺。
(八)三健
1、健脑 心、肾、脑、丘脑、缘中、皮质下、额。
2、健肝血 肝、肾、三焦、脾、内分泌、皮质下、相应部位。
3、健脾助运 脾、胃、小肠、胰、内分泌、皮质下、口。
(九)催、理、降、解、利、眠、收
1、催乳 乳腺、缘中、内分泌、丘脑、肝、胃。
2、理气消胀 腹胀区、腹、肝、脾、胃、三焦、肺、皮质下、大肠。
3、降糖 胰腺点、胰、内分泌、缘中、丘脑、皮质下、口、渴点、三焦。
4、解痉 相应部位、交感、皮质下、神门。
5、利胆 胆、胆道、肝、肩背穴、三焦、十二指肠、皮质下、内分泌。
6、安眠 神门、肾、心、皮质下、枕、神经衰弱区、垂前、耳尖。
7、收敛汗液 心、交感、皮质下、丘脑、肾上腺、相应部位。
参考 黄丽春 耳穴诊断治疗学
(十)调节神经系统类
1、调节大脑皮质
(1)兴奋:兴奋点、额、心、肝、肾上腺。
(2)镇静:神门、缘中、枕、垂前、耳中、失眠、心、肾、胃。
(3)止痛:神门、交感、皮质下、耳迷根、相应部位。牙、骨疾患加肾;筋、损伤加肝、脾。
(4)解痉:交感、神门、皮质下、相应部位。
(5)止惊:肝、枕、神门、皮质下、胆、耳尖。
(6)止晕:枕、外耳、内耳、神门、肝、脾、耳尖。
(7)止耳鸣:内耳、外耳、肾、胆、三焦、枕、神门。
(8)止吐:贲门、胃、枕、皮质下、神门。
2、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1)调解自主神经:交感、心、肾、耳中、皮质下、脑干。
(2)强心:心、肾上腺、交感、缘中、皮质下。
(3)调心率:心、心脏点、神门、枕、皮质下、小肠。
(4)升压点:升压点、缘中、肾上腺、肝、心。
(5)降血压:角窝上、肝、心、肾、皮质下、神门、耳尖、降压沟。
(6)敛汗:心、交感、皮质下、神门、肺、脾。
(7)止胃酸:交感、膈、胃、肝。
(十一)调节内分泌类
1、调节内分泌 内分泌、缘中、内生殖器、肾、肝、卵巢。
2、调月经
(1)调经:内生殖器、肾、肝、内分泌、卵巢、缘中。
(2)通经:内生殖器、交感、肝、肾、内分泌。
(3)止经血:内生殖器、脾、耳中、肾、内分泌、缘中。
(4)止痛经:内生殖器、神门、腹、艇中、肝、卵巢、内分泌、缘中。
3、降血糖 胰腺点、胰胆、内分泌、口、三焦、皮质下、饥点、渴点。
4、降血脂 内分泌、肝、肺、大肠、肾、脾、胆。
5、利胆汁 内分泌、胆、三焦、皮质下。
6、催乳 内分泌、乳腺、缘中、胃、肝。
(十二)提高应激能力类
1、抗过敏 风溪、内分泌、肾上腺、神门、肝、耳尖、相应部位。
2、抗感染、抗炎 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神门、耳尖、相应部位。
3、抗风湿 内分泌、肾上腺、肾、肝、脾、风湿线、耳尖、相应部位。
4、抗休克 肾上腺、缘中、心、肝。
5、强壮保健 肾、脾、肺、心、肝。
6、消除疲劳 脾、口、额、兴奋点、皮质下、腓肠肌、心。
参考 植兰英 耳穴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