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综合题 (09年江苏地理第27,29题) 27.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②在E、F两地中, 答案:(1)西南风 (2)D (4)林业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涉及考点如地形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系统判读,城市等级发展条件、区域生态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控及3S技术的应用等。 (1)根据等压线判定该区域主要受低压系统控制,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大体向北)、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决定风向为西南风。同理,D附近为西北风。D与C之间可认为是冷锋锋线所在区域,则A在冷锋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 (2)等高线反映该区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图例反映该区域一些坡地种植了农作物,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在山高坡地、落差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流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处恰好如前面所述。 (3)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与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A城镇所在地,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其规模扩大。 (4)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应借助遥感,远距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 29.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际联系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1)从题干及表格数据,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亿元,经济发达;大学生比例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二三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比例低,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 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 (3)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09年北京文综第36题) 36.(36分)读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2) 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3) 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4) 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5) 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答案:(1)图中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脉(区);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渭河平原。 (2)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 (3)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4)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5)秦岭,呈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 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 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解析】:区域特征解析,综合考查考生分析问题、阐述结论的能力。 “泾渭分明”的地理含义,分布于两河流上的两个水文站水文特点的比较,着眼于两河流发源地的植被状况;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于植被恢复;地堑构造发育形成的渭河平原,加之河流的影响,是该区域具备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如:水源、土壤、地形等;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秦岭,地理意义众多,可从气候区划、地形区划、流域区划、农业区划、行政区划等角度分类阐述。 (09年天津文综地理第36题) 36.(30分)读图文(图7)材料,回答问题。 (1) 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外,还有_________; (2) 据图中信息说明,该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等; 京、津两城市都建有中心商务区(CBD)的共同条件是_________。(9分) 近年来,天津北部山区开发了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果蔬、吃农家饭等。 (4)山区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的原因是_________;这种旅游活动对区域文化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若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___________,合理控制游客数量。(9分) 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利用廉价土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使城市功能区更加明确、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分化)。 (2)城镇之间交通便捷(城镇之间形成了交通网络);各城镇功能不同(各城镇分工明确);城镇规模大小不同(城镇形成等级序列)。(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人口规模大(都是超大城市、服务范围广、经济发达)。 (3)补充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区域气候;促进水循环;保护湿地;缓解地面沉降。(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城乡景观差异大(山区景观有特色、山区民风民俗有特色);有助于城乡文化交流;环境容量。 (09年四川文综第36题) 36.(36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幅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2分)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答案:(1)(2分)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2分)。 (2)(6分)庐山(2分) (3)(4分)流水(2分) (4)(12分) (5)(12分) (09年广东地理第32,34,35题) 32.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共15分) 资料一:见图15。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植物种类增加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4分) 答案:(1)水资源 (2)旱地 (3)B (4)自然因素:① 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34.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资料一:见图20。 资料二:见表1。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____________。(2分) (2)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单选题,填选项字母)。(2分)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 B.2005年广西GDP小于重庆 C.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防城港 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钦州 E.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东 (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3分) (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的发展对策。(4分) 答案:(1)①运输量大;②运输价格(成本)低。 (2)A (3)A (4)遇到的共同问题: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腹地发展水平较低);②周边港口多,竞争激烈;③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5)①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②提高港口管理水平;③加强港口之间的交流协作;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⑤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5.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海港东南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10分) 资料一:见图23。 着平均高达200-300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资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 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3分)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 (3) 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5分) 答案:(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原因: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09年上海文综第35~42题) 三、(本题14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万里奔流,途经11个省区和直辖市,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约占全国面积1/5的长沙流域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制造了全国1/3的GDP。长江的开发与保护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今年4月20日以“长江·河口·城市”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论坛在上海举行,共商健康长江、生态河口与美好城市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35.读“长江流域图”,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① 37.乙地(见图I)所在的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右图反映的是 A.a为凹岸侵蚀,b为凸岸堆积 B.a为凸岸堆积,b为凹岸侵蚀 C.a为凹岸堆积,b为凸岸侵蚀 D.a为凸岸侵蚀,b为凹岸堆积 38.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凭借其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地理优势,发展了区域经济。“长江流域图”中甲地附近建造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是 39.“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经济发展使流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读右图可知,该时段内长江流量小、水位高;流量未达历史最高,而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其原因是 40.读图II,长江口段南北两侧的河道宽度明显不同,较宽的是 41.目前在长江口相继建起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第三产业 4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上海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发展与下列各项条件有关的是 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③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技术力量强 ⑤依托本地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⑦自古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⑦ 答案:三、35—42题,共14分 (09年上海地理第十六题) (十六)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图表回答问题。(16分) 45.填表比较苏州河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 ┃ ┣━━━━━━━╋━━━━━━━━━━━━╋━━━━━━━━━━━━┫ ┃面积 ┣━━━━━━━╋━━━━━━━━━━━━╋━━━━━━━━━━━━┫ ┃地理位置 ┣━━━━━━━╋━━━━━━━━━━━━╋━━━━━━━━━━━━┫ ┃地形区 ┣━━━━━━━╋━━━━━━━━━━━━╋━━━━━━━━━━━━┫ ┃气候类型 ┣━━━━━━━╋━━━━━━━━━━━━╋━━━━━━━━━━━━┫ ┃农业地域类型 ┗━━━━━━━┻━━━━━━━━━━━━┻━━━━━━━━━━━━┛ 46.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7.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8.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的建议: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通过给定材料提取、分析、比较、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问题、阐述规律、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 ┃ ┣━━━━━━━╋━━━━━━━━━━━━╋━━━━━━━━━━━━┫ ┃地形区 ┣━━━━━━━╋━━━━━━━━━━━━╋━━━━━━━━━━━━┫ ┃气候类型 ┣━━━━━━━╋━━━━━━━━━━━━╋━━━━━━━━━━━━┫ ┃农业地域类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