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洼地转型,泗洪农民年年“涨薪”

 晓苦 2010-12-21

      农民拿工资不稀奇,稀奇的是年年“涨薪”,涨幅超过城镇居民。记者近日来到泗洪访转型,适逢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统计出炉,一大堆增长数字中,最闪亮的就是“农民收入”。

  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泗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双双超过去年全年,分别增长14.8%和15.1%。其中,全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我们的转型就走对路了。”县委书记冯岩说,泗洪是省定重点贫困县,经济转型的“第一导向”就是富民,把老百姓增收放在第一位。

  摆脱“酒精依赖”,20万“打工大军”回家上班

  11月5日,记者走进泗洪县青阳工业园内的东尼压缩机有限公司,组装车间的江荣军,一边组装零部件,一边说,“每天干8个小时,月工资能拿到两千块钱。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天要干10小时以上”。

  像江荣军这样在本地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全县有10万多人。让农民能在家门口成为工人,是泗洪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

  记者从泗洪县劳动局了解到,全县共有40多万劳动力,但在前几年,常年有20万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背井离乡,是因为在家门口找不到工作。泗洪是“酒乡”,工业经济长时间靠“一瓶酒”支撑,来自双沟酒业、分金亭酒业等酒类企业的收入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80%,畸形的产业结构难以充分吸纳就业。

  “劳动力都出去了谈何发展?”冯岩说,20万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暴露出农村孩子教育缺失、老人缺少子女照顾等诸多社会问题。吸引他们回来,就要有足够多的“饭碗”,前提就是发展产业,调整结构,摆脱“酒精依赖”。

  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南北产业转移战略,为泗洪调结构提供契机。波司登、梦兰家纺、台资名企中明电子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引领泗洪进入大项目时代。仅江苏首义薄膜有限公司总投资额就达15亿元,4条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全部来自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布鲁克纳。项目落户后,今年又吸引辉腾塑业、斯迪克新材料等6个计划投资总额逾百亿元与之配套的上下游项目入驻。

  一个颇为“巧合”的数据是,目前,泗洪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新型材料五大产业, 下转A7版

  上接A1版 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正好取代了当年“一瓶酒”的经济贡献,成为产业调整结构中的五道“主菜”。

  工业经济的发展,让家门口的“饭碗”越来越多,仅县经济开发区就吸纳了6万人就业。今年以来,全县新签约引进项目38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5个、15亿元以上项目6个。如今,泗洪的20万打工大军已经回流过半,全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借力“农”头企业,带富5万“两栖”农民

  走进位于双沟镇的江苏泽民禽业肉鸭养殖小区,一只只膘肥体壮的鸭子正在鸭舍里抢食。已经50多岁的双沟镇农民朱泽远,10天前刚出售7000只商品鸭子,快乐和喜悦就挂在脸上。

  老朱显得很亢奋,“孩子在厂里上班,我和老伴在家没事做,就加入到泽民禽业的肉鸭合作养殖。40天出一批鸭,每只商品鸭至少赚1块五,今年赚了5万多块呢!”泽民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泽民介绍,该公司每年孵化鸭苗2000万只,对农户进行销售兜底,农民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公司的盈利。

  泗洪是农业大县,拥有人均两亩地的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富民优势?泗洪的决策者提出,农业也要转型,不能再走低产低效“懒汉田”的老路子,而是大力扶持和引进“农头企业”,提高单位产出,让农民“亦工亦农”。

  最“立竿见影”的是,南京卫岗奶牛养殖基地落户上塘镇,给当地农民收入带来“几何级”增长。记者在现场看到,长120米、宽27米的塑钢大棚,里面两排牛槽,黑白相间的奶牛正在吃草。室外的路上,排列着一辆辆拖着玉米秸秆的手扶拖拉机,正在等候销售。基地负责人谷根牛介绍说:“一头牛一个月至少可以消耗掉一亩地的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按照每斤0.15元的价格,每亩地可以增收300多元。”“一头牛”的效应远不止此。57岁的上塘镇农民李绍明,每天添加饲草、打扫卫生,工作五六个小时,月收入1500多元。另外还有流转给公司的三亩土地,每亩500元,总收入一下翻了三番,几乎赶得上城市“白领”。种植大户史庭发说,“小麦和玉米长到七成熟,就收割运到奶牛场氨化储存做饲料。没长熟的庄稼亩均效益是成熟后的两倍还多。”

  一大批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泗洪,催生了5万多名像李绍明、史庭发、朱泽远这样的“两栖”农民。两种身份、两份收入,成为泗洪农民快速致富的秘密所在。

  创业“造饭碗”,资金流动引起银监会关注

  走上泗洪街头,不出10分钟准能看到一辆辆宝马、奥迪、奔驰级别的“豪车”,而且都是挂的本地牌照。

  “车子是来投资的客商的吧?”记者问。

  “错了,都是本地老板的,我们泗洪的好车数量在宿迁的县区中最多。”县委办的同志说。

  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是,目前,泗洪在外地开发房地产的大小企业多达300多家,上规模就有30多家。这些老板们在外面赚钱回来消费,形成了街头的豪华车风景线。泗洪的房地产“创业板块”能量之大,曾因密集的资金流动引起银监会的关注。

  鲜为人知的是,现在这些泗洪房产商,很多都是当年“一把瓦刀闯天下”的农民工。江苏富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道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原是龙集镇建筑站手拿瓦刀的一名普通建筑工人,建筑站改制时,他毅然买断产权,投入资金注册成立了公司,走上创业之路。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在省内外开发了大小30多个优质项目,吸纳了上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和近万名民工就业,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建筑总承包资质企业,今年公司实现总产值12.2亿元。

  农民创业,个个底气十足,这是泗洪农民创业者们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而这种底气来自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搭建的创业平台。近年来,泗洪鼓励农民创业的举措就达20多条。

  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外出打工到创企立业,自己当起了老板。界集镇的张天志现在是汇智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老总。三年前,他还和其他农民一样,到盱眙、安徽明光等地打工。有一天,他从媒体上得知,家乡西南岗探明一处凹凸棒粘土矿,经过核实确认后,2007年他和一位大学教授联手办企业,从凹凸棒粘土中提取硅酸镁铝、硅酸镁锂产品。目前,公司生产的硅酸镁铝占据全国80%以上农药市场份额。如今在泗洪,像张天志这样的返乡创业农民多达4000多人,他们已成了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条“腿”。

  近年来,泗洪累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投放创业贷款13亿元,撬动民资60多亿元,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新办各类实体达2.3万个,直接参与创业人数达8万人。

  本报记者 姜圣瑜 徐明泽 王世停

  本报通讯员 金同闯 许昌亮

  作者:姜圣瑜 徐明泽 王世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