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和品德与社会的关系

 无痕教师 2010-12-22

 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及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共同点都立足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课程特点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活动、体验、交流,并在生生的相互交流、师生的共同对话中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

 

学生作文,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抒情、说理,首先他得有体验、感受、想法,他是如何看待要写的人、事、物,是如何评价的,这里包含着学生不同程度的认识能力和情感因素、价值取向,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不单是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训练,同时也是思想认识和道德品格的训练。叶圣陶说:“至于求作文之更好,则在政治之提高,思想方法之有进,社会实践之深入,固非写作一课之事。”(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9页,转自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作文的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在作文过程中建立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规范道德行为。这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孩子成长,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作文,把品德教育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文”有机统一起来,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显然品德教育和作文教学关系密切,这主要体现在:

 

一、作文的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作文)是表达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寻觅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新语文写作》丛书。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前言”)“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有哪些缺点和长处?“我”该怎样学习?学习后有什么长进?“我”是怎样对待困难的?“我”是怎么做事的?“我”和同学是怎么交往的?发生了什么愉快不愉快的事,怎么处理的?……“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主题一直贯穿,这就是“我是谁”?──这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钱理群《教师之友》2003年第2期)。

 

小学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以“我在成长”为专题列出了九条具体的标准:如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等,同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如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情景,说一说,互相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认识。

 

显然,这些课堂上要求学生交流的内容都是作文的好素材,这些课堂上的活动情景会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写:

 

我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就像快乐的小金鱼;我是一只胆小的兔子,总害怕一个呆在房间;我是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头发总要缠上漂亮的丝带;我爱运动,放学后我不是去游泳就是在小区骑自行车或者溜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故事,让孩子讲出来,写出来。《我学会了帮助别人》《我原谅了他》《我也要做小主人》《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放学后,我自己走回家》《晚上起夜,不用大人陪了》《第一次走夜路》《我第一次代姑姑看管小表妹》《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妈妈说我懂事了》《我的小老师》《我会书法》等等。当学生把课堂讲述的内容形成文字,当学生把课堂的体验如实记载下来,这不仅真实反映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愿说,而且学生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净化和升华,老师批阅这样的文章,实际是和学生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学生稚嫩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把握住学生成长的脉搏,为更深层次的品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2.作文的过程是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

 

生活是万花筒,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但学生生活在四方窄小的天地里,和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怎么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认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呢?品德与社会着重从“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小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几个专题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改造生活。每个专题都确定了具体的标准,如“我与家庭”有六条标准: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和人相处,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关注这些内容,以此为素材,让学生把朦胧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思考,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家庭关系、周边环境有较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他们步入社会后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需求。

 

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R20;大社会”的过程。"(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钱理群《教师之友》2003年第2期)基于这样的理念,作者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

 

“你有没有发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在妈妈抚摸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觉得奶奶的唠叨里包含着对我们的希望?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爸爸沉默的时候比发火更可怕?你又能从爸爸的沉默里‘读’出什么?表弟表妹虽然不会说话,但你能从他们咿咿呀呀的比划中明白他们一举一动的意思吗……”让学生在这样的感觉中体味到一种爱,一种与他人息息相关的生命意识。

 

“今天,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十岁了。在十年的生命旅程中,是否有许多值得你说一声‘谢谢’的人?是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是同学?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久我们将组织一个十岁生日的庆典,请你们的家人、老师、亲朋好友出席。希望你在这个庆典上,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你心中的这份感激,好吗?”引导学生以同样的爱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没有说教,却让学生铭记心中,没有理论,却是人生的大道理,大收获。恰似春雨滋润学生心田,恰似春风抚慰学生心灵。在这样的作文中,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理智的提升,不需要教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我理解和感悟。再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显然上述两个作文题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而且符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达到两者双赢的目标。

 

3.作文的过程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作文和做人从来就是紧密联系一起的,作文不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游戏,而是真情的流露、率性的表达。我们教作文,不是让孩子编故事,让孩子无病呻吟,让孩子矫揉造作,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深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思考,触及孩子的心灵,在作文中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适应,做一个能辨别美,创造美的新时代少年。

 

但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品德教育往往割裂开来,作文只关注写的技巧,忽视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作文而作文;品德教育只是照本宣科,用英雄人物、先进典型进行说教,只是关注学生口头的表现,两者各走各道,结果导致学生作文出现很多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成人化:多用成人世故化倾向去改造学生,抹杀压抑了纯真的童心,因此,学生中浮夸虚假文风比比皆是:写做好事,全班一半以上捡到钱包归还失主;写老师,都是熬夜批改作业,冒雨送学生回家;写同学,都是小大人一个,帮助自己,教育自己,开始不领情,两个人闹别扭,后来突然醒悟,两人和好成为号朋友。其二,样板化:作文法则化,共性泛滥,淹没和压抑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和创造性,灵活性,扭曲了学生做人的心态。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序固定不变。结果学生依葫芦画瓢,走进写作的死胡同。写眼睛,大了吧,就是水汪汪的,如葡萄,如黑珍珠;小了呢?就小而有神。写《我的同桌》,往往都是这样开头:"我的同桌叫小明,他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孔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其三,虚假化: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据调查研究,让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作文纯属编造,其中写让座位的最多,并且都是给老奶奶,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当老奶奶问起名字时都说:“我叫红领巾。”当老奶奶表示感谢时,都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有个学生写《美丽的松花江》,这样开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见过松花江这样的水。松花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松花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松花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种假大空的文风不仅使作文教学进入死胡同,而且在不断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参与社会是途径,学会做人是根本。参与社会,才有经历、感受、体验,正是在这种参与中学会做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文记载他参与社会的过程,记录他参与社会的思考,陪伴他一直走向成熟、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