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叟原创 泰州有条以“税务”为名的街

 双五小叟 2010-12-22
 

 泰州有条以“税务”为名的街 

      江苏泰州有条以“税务”为名的街。以“税务”为街的名字好象在全中国都很少。其实以“税务”为街的名字并不是现时泰州人追时髦标新立异。而是税务街在泰州古之就有。那么这条税务街是怎样形成的呢?说白了是在古泰州历史上征收盐税而逐渐形成起来的。由此回顾一下泰州的历史就清楚了。

古泰州滨临黄海,地域辽阔,史称海陵。其时境内海盐资源丰富。汉朝时,吴王刘濞在此设海陵仓,并在沿海建诸多盐场(‘海陵’的叫法由此而来)。

 唐代全国有六大盐区,泰州为两淮地区之首,是朝庭税吏第一关注之地,因而成为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据《宋史》记载,当时泰州所收盐税占全国盐税总量的50%左右。南唐间(公元937年),由于泰州征收的盐税对当时国家财政的支撑作用,海陵由县升为州,称泰州(含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因此形成)。从宋代至清末的一千年间,盐课收入逐渐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成为定国安邦的柱石。北宋时,泰州已发展成以盐、粮集散为主的内河港口城市。至南宋,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支发盐万袋,使泰州的盐盛极一时。明朝洪武年间,泰州两淮盐运司署跃为全国六盐运司同僚中的“老大”,盐的产量居首位。泰州的11个盐场,年产量最高达50多万吨,从而奠定了泰州‘税文化’丰厚的基础。此外,泰州还是盐运的咽喉要道。在清代,泰州、通州(现南通)所属各盐场,都必须到泰州掣验后,才能向各地转运。如此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逐渐繁华的泰州成了名符其实的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城市。泰州盐税文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故而,泰州有众多的税文化遗址、遗物、典籍,其中如:税务桥、税务街(宋代淮东路盐运司署)、林则徐税务碑、日涉园、盐宗庙、泰坝与泰坝盐掣署、滕坝、鲍坝、北门外堂巷盐收税所、宋代税务铜印……其中一街一桥(古税务街和税务桥)在泰州税文化积淀中最为著名。

据《泰州志》载:早在清道光36年,泰州城内就有了税务桥大街。古税务街为界,桥东称税东街,桥西称税西街。原税务街只有3至5米宽。税东街从海陵南路到鼓楼路长550米;税西街从海陵南路到青年南路长420米。宋代曾在税东街北建有课税局(盐税征收机关)及淮东路泰州盐运司署。在今‘蒋科进士第’对街,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私宅‘日涉园’内。它是泰州盐税文化的活见证。乔松年任泰州税官时,因税务桥而派生出税东街、税西街和税务桥南小街。

税务桥位于泰州城内南北走向的中市河与古税务街的交汇处,是古代南水门至北水门之间的第四座桥。此桥始建睛宋淳熙十年,初名太平桥,据明《万历志》载:其俗称税务桥,(是全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建国前,中市河河道淤塞,税务桥身逐渐埋入地下,1996年9月9日,因为铺设下水管道,在税西街挖沟施工过程中,在地下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古税务桥重新露面(后因故暂封存地下)。

税务桥为古代大青砖叠砌的单拱弧形桥,跨度约5.6米,桥高约4米,东西走向,横跨在中市河上;原桥下可通行船舶,桥面宽约7 米,长约8米,两端各有台阶十五六级;桥面和台阶一律用麻黄石板铺成;砖砌的栏杆约高1米,北倚栏杆建有一座北朝南的吉祥庵,庵前为行人道;紧对着庵门的南侧,建有2.5平方的避邪影壁;旧时,寻常百姓家凡有红白喜事,都爱来此庵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吉祥。桥东北侧坡上,依次开设有茶水炉和小肉铺,宋代泰州及里下河地区的盐商和营销南北货的商人往往将船停泊桥下,在税东街北侧课税局完税后,只需步行几分钟,十分方便。古时,泰州城南、北各设一座水门关卡,已完过税的船只由课税人员验讫税票放行,未完税的补税,手续具备,始能出水关。古税务桥承载着泰州厚重的盐税历史,它是宋代以来为国聚财、设卡课征盐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公元838年,盐北航运转兴旺时,数以千计的纳税盐船形成似一条浮在水上的“蛟龙”,首尾绵延数十里,使当时在航行途中目击此景的日本圆仁和尚一行(来我国求法的)惊叹不已。明朝御使凌儒有《呤税务桥》诗:岁课垂名旧,中城路不赊,总戎司马第,簪笔夕郎家,东海迎朝日,西山送晚霞。从来冠盖里,时过七香车。形象地讴歌了当年泰州中市河上税务桥下繁华的盐运胜景。

苍海桑田后因泰州的海岸线逐渐东移,泰州的区域建制有所调整,加之清末民初盐运机构的变迁,致使古税务街逐渐萧条,税东街成了一条以居家为主的街道,狭窄得像条后街背巷。

1996年8月泰州升格为地级市。政府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首先改造了税文化底蕴深厚的税东街,使千年古街获得新生。如今的税务街,西起泰山公园的岳庙,向东依次有税西街的宫氏住宅(今泰州书画院、东方红画廊)、明蒋科进士第(今市文化馆、市文艺学校)、古课税局(今海陵区政协、梅乡京剧园、京剧票友社),再往东有泰州城东小学、泰州市图书馆,直至东河公园。

改造拓宽后的税务街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盐税历史文化街,更像一幅明清建筑、现代民居,盐税文化交融辉映的画卷。

特别说明:

本文撰写引用了网络相关材料,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