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怖!--美国为世界大战准备的计划

 原野上的深林 2010-12-22

恐怖!--美国为世界大战准备的计划

朝鲜战争中的工业动员 
决定不些前言我把一些内容提到前面大家先看看 
1951年是军工生产能力调集的第一年,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用机床装备工厂和为全面生产战争物资做准备。资金来源没有问题,因为国会批准为1951年追加拨款,拿出520亿美元用于军事和其他有关项目。扩大生产能力的目标是一年制造50,000架飞机和35,000辆坦克,并在一个月中生产18,000台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 
  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是加速发展的一年,1933或1934年则可达到预期的生产水平。整个1952年用于军事采购的款项总额达940亿美元。到1952年7月,飞机生产1个月已超过800架,是1950年飞机产量的3倍以上,是原计划1953年和1954年最高定额的2/3。各种军事硬件物资的交货量日益增长。根据重建海军的计划,有100多个造船厂加紧生产,1932年7月之前的9个月中,有19艘作战舰艇下水。 [ 注:美国国防动员局给总统第6个季度的报告《国防动员—反对侵略的盾牌》(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52年7月1日,第9—11页。) ] 
  到1953年1月,所有军用飞机的生产几乎已达到每月1000架的速度,近期内还准备生产许多新机种,如B—52、F—100和F—3。制导导弹的生产,由于1950年10月任命了一位国防部主任而增加了动力,但还没有达到装配线生产的水平。大炮生产以日益增长的速度进行,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师,新编师增加了75%的火力。根据重整海军军备的庞大计划,1952年美国正以全力建造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陆军物资的生产已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生产设计已经完成,生产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已经具备高速生产的能力。到1953年1月,生产进展如此之快,以致使人考虑的问题只是计划何时突破。当时的问题是,以限制生产基础为代价来更快地发展军事力量,还是使数量较大的生产线处于工作状态,并保持一种准备状态,以便能迅速扩大并达到全面投产的水平。为了达到后一个目标。相当多的计划开始实施,坦克和轮式车辆就是重要的例子 

  根据《国防生产法》授予的权力,政府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刺激生产能力的扩大,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私人企业的生产能力,其主要办法如下: 
   1、加速税赋清偿,1950年9月23日批准的《1950年税法》在《国内税收规则》之后,增加了第124A节。这一节规定,为了税收目的,对超过5年的备用设备,可以加速折旧,这实质上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一样。 
   2、物价和市场担保:当某一企业遇到重大风险或当某一市场确实要求减少投资或生产时,政府就做出购买这些产品的承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某些特殊企业的产品不能以合同价(有时包括补贴)出售,政府就要设法保证以合同价格购买它们的产品。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扩大矿业生产,因为它具有降低战略储备的要求,同时又有为储备而获取战略物资的作用。 
   3、政府直接贷款和商业贷款担保:如果由于商业风险而不能为扩大业务提供私人资金,那么就直接由政府或通过银行渠道担保,为设备投资和生产资本提供贷款。到1953年1月为止,政府直接进行了225次贷款,总数在3亿美元以上,经过担保的商业贷款的价值超过21亿美元。 
   4、为工厂建设及其设备安装提供资金:专为军事装备生产的合同价格,常常包括装备的原价,有时还包括生产设施建设的基本建设费。 
   5、国有装备的安装和国有设施的建设,安装于承包商工厂中的国有生产装备,是那些私商不愿意承担,或愿意承担而无法负担其成本的项目。在少数情况下,因为同样的原因建立了一些国有工厂,诸如原子能工厂和重型压力机械的厂房设施。 
   6、科研、勘探和发展拨款:科研拨款的范围在几千到几十万美元之间,用于刺激运用新方式生产,从而增加产量或保存稀有物资。精选的勘探和发展工程的开支由政府来分摊。 
  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确保重要生产的扩大。 
  在评价朝鲜战争时期国防生产的成就时,心里必须明白,这种努力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大规模集结军工生产来支持朝鲜战争本身。但更重要的长期目标是建立足够的战争储备和生产基础,支持一场以苏联为对手的全面战争。 
   1951年是军工生产能力调集的第一年,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用机床装备工厂和为全面生产战争物资做准备。资金来源没有问题,因为国会批准为1951年追加拨款,拿出520亿美元用于军事和其他有关项目。扩大生产能力的目标是一年制造50,000架飞机和35,000辆坦克,并在一个月中生产18,000台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 
  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是加速发展的一年,1933或1934年则可达到预期的生产水平。整个1952年用于军事采购的款项总额达940亿美元。到1952年7月,飞机生产1个月已超过800架,是1950年飞机产量的3倍以上,是原计划1953年和1954年最高定额的2/3。各种军事硬件物资的交货量日益增长。根据重建海军的计划,有100多个造船厂加紧生产,1932年7月之前的9个月中,有19艘作战舰艇下水。 [ 注:美国国防动员局给总统第6个季度的报告《国防动员—反对侵略的盾牌》(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52年7月1日,第9—11页。) ] 
  到1953年1月,所有军用飞机的生产几乎已达到每月1000架的速度,近期内还准备生产许多新机种,如B—52、F—100和F—3。制导导弹的生产,由于1950年10月任命了一位国防部主任而增加了动力,但还没有达到装配线生产的水平。大炮生产以日益增长的速度进行,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师,新编师增加了75%的火力。根据重整海军军备的庞大计划,1952年美国正以全力建造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陆军物资的生产已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生产设计已经完成,生产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已经具备高速生产的能力。到1953年1月,生产进展如此之快,以致使人考虑的问题只是计划何时突破。当时的问题是,以限制生产基础为代价来更快地发展军事力量,还是使数量较大的生产线处于工作状态,并保持一种准备状态,以便能迅速扩大并达到全面投产的水平。为了达到后一个目标。相当多的计划开始实施,坦克和轮式车辆就是重要的例子。 [ 注:美国国防动员局第8个季度给总统报告《国防动员之前应做的工作》(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53年1月1日,第13—15页。) ] 
  当时在扩大国防生产的过程中,早期出现的妨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缺少工程师、设计师和制图员,他们知道怎样根据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来装备生产国防用品的工厂。问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数量的多少,而是实际上哪里有这些工作人员。另一个阻碍扩大国防生产的环节,是机床和其他一些生产设备的产量有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缺乏新的订货(部分原因是政府销售过剩的机床,使得一些公司改行),造成机床生产能力的下降。从1945年中期到1950年,新的订货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还不到1942年早期订货高峰时期的15%。1950年,为了支持动员工作,需要大批新的机床,新的订货骤然上升到前一年订货量的6倍。由于机床对制造工业扩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机床工业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该工业得到的优先权力与军备生产计划本身得到的优先权力是一样的。非国防用户不得买卖机床。劳工部编制了一个全面计划以支持机床工业获取人力。国防部不征召在机床工业企业中的预备役工人。兵役选征局作出相似的保护机床工业工人不受征召的规定。从根本上说,政府的许多直接计划的目的都是鼓励机床工业扩大生产。这些计划是: 
   1、朝鲜战争储备订货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政府订购了价值约12亿美元的约87,000台普通机床,并保证:如果没有私人买主来买,政府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加以购买。到1958年6月30日,除了400台原来订货之外,其余全部都卖给了工业界。 
   2、机床制造厂家的设施扩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政府购买并出租了价值3130万美元的2375台机床,使机床制造厂家扩大了自己制造其他机床的能力。 
   3、“巨型机床”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政府投资生产了一些设计投产时间长的大型机床,这种机床是生产其它大型通用机床时所必需的。这些工作母机价值约500万美元,到1958年6月30日,政府在租金上已花了220万美元。 
   4、动员日储备订货计划:这个计划(在80年代仍然存在)是为机床制造厂家提供动员需要而制定的,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就自动启动通用机床的订货。被喻为“启动器”计划的一系列合同规定:如果机床制造厂家不能出售其产品,政府将予以购买。 [ 注: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工业动员教案》第10—11页。 ] 
  朝鲜战争时期动员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扩大基础经济和工业能力,使国防费用和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增长,从而保证改善全国的生活水平成为可能。这个目的有两个方面:使国防开支的大量增加能为美国公民所接受,并且提供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以支持一场地域,范围和持续时间尚不确定的全面战争。如果给定这个目标,那么,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应该扩大何种能力。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集中发展基础工业——钢、铝、石油、化学产品、电力和某些重要的有色金属。做这种决定有充分的理由。首先,现代作战技术需要大量上述物资,这会大大超过民用经济的正常需要。如果这些领域的生产能力不能增长,就必须大量削减耐用消费品,非军事建筑和工厂机械的生产。在一场持续的斗争中,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国家将无以生存。第二,基础工业能力的扩大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能允许特种生产能力在今后不断地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的巨大灵活性,部分可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工业流程基本是装配型操作,它可以随时转向装配相同特性的军用品生产。这种内在的灵活性在许多制造业生产运行中造成了一种基本的生产能力,但如果没有大量产自“基础”工业的原材料供应,这种生产能力就不能发挥作用。 [ 注:坎贝尔《动员经济与战争》第26—27页。 ] 
  被确定为扩大生产目标的基本商品,如钢、铝、电力、炼油、钛和化学产品等。扩大生产的时间与《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NSC—68号》拟定的1953—1954年目标相一致。1950年钢产量是1亿吨,钢锭到1954年要达到1.2亿吨,铝产量从年产75万吨翻一番,到1954年中期达到150万吨,后来这个目标扩大到170万吨。发电量1950年是6400万千瓦,到1955年要达到1.16亿千瓦。钛从1951年到1953年要增加800%。化学工业则大大扩充了范围,其产品包括化肥、炸药、农用化工产品和各种合成剂。 [ 注:国防动员局给总统的第8个季度报告《国防动员之前应做的工作》(1953年1月1日,第20—21页。) ] 
  朝鲜战争初期的动员目标比较模糊,而到1952年4月1日国防动员局局长向总统提交的第五个季度报告中已很明确:建立动员基础的目标是使美国迅速提高全面动员生产能力。 
   “动员基础”的思想是美国用来应付世界新形势的一种手段,也就是用军事准备抵消苏联造成的持续的威胁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动员基础由国防动员局于1952年11月定义为: 
  动员基础是这样一种现实存在的有效的能力,它能在万一发生全面战争的情况下迅速扩大生产,这种扩大了的生产足以满足军事、支持战争、基本民用和出口的需要。它包括的要素有:基本服务、食品,原材料、设施、生产设备,组织和人力。 [ 注:亨利·H·福勤《动员基础的理论》载《联邦论坛杂志》第13期第144—145页。 ] 
  这个定义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家从事战争的能力与动员基础的实力、特点和灵活程度的直接关联上。时间要素被认为是重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建立全面生产,在建立生产基础方面花费精力太多了。朝鲜战争开始的几个月中也得到了一个类似的教训,设计新武器和建造新设施相对较慢,动员基础的思想还蕴含着把工业生产从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的思想。民用生产能力转化的总的计划,是工业动员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特点与1947年工业动员计划(前面已谈过)的第47附加案中工厂分配方式有联系。 
  为检查与机床工业状况有关的问题而于1952年成立的生产设备咨询委员会, [ 注:在哈罗德·万斯担任其主席后,人们就常称之为“万斯委员会”。 ] 在1953年1月12日向国防动员局长提交的报告中作出了广泛的政策建议,对整个动员基础理论作了合乎逻辑的延伸。由于认识到在生产能力与产品储备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它建议政府在“可行的范围内把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转换成成品军事装备储备。”在1952年9月该委员会所做的一个中期报告中,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过这个问题,它说:“如果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国防地位(就像现在这个情况),如果这样做不必付出高得出奇的代价的话,必须建立生产军事装备成品的较大生产能力,然后必须保持这一能力,以便在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只需要增加人力和操作时间,就能很快地扩大这一生产能力。” 
  生产设备咨询委员会的报告从不同角度来看,都是重要的。首先,它阐述了一项基本政策;直到70年代国防部取消“D—P原则” [ 译者注:“D—P原则”是美国动员当局的一个专用述语。意为从开战之日到物资生产达到满足消费需求水平的日子。平时的军用物资储备量,要能补充这一时期需求的差额。 ] 作为计划和规划的没想之前,这个基本政策一直是国防部工业动员计划的基石。其次,该报告提出的动员理论和问题在80年代如同在1953年时一样适用。再次,该报告以不太积极的观点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途径,使私有工业转化的总原则实行的可能性更小。当双重能力工厂(即民用生产和军用生产可以相互转化的工厂)的计划不遭排除时该委员会建议:可以为军工生产提供设施。这意味着把军工生产独立于民用生产部门之外。 
  影响该委员会的一个因素是军事装备不可避免的淘汰退役。军事装备淘汰退役的速度比用于建造军事装备的设施淘汰退役的速度快得多。武器设计的改进对生产性设施的影响,与其对战争储备的影响并不相同。如果实施动员,这些设备能够生产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从而提供一个最佳军事结构。委员会也考虑到成本。一般认为,设备的最初成本比起用大规模生产军事装备成品的成本来要小一些。据认为,在长期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建立和维护充足的生产能力,比起主要依靠储备军事物资来,成本要小而且更为可行。
  委员会注意到以往的情况,并指出,国家不能允许重犯两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将工业机床废弃和变卖国有工业资产的错误。每年以备用工厂或保存生产设备的方式来维持生产能力的成本,可以看作是设备采购成本的一小部分,这比起生产和维修战争储备物资来,甚至是更小的部分,“国家今天认识到它曾两次犯过的错误这一事实,并不能保证它将来不会重犯历史错误,甚至它还会犯更加灾难性的错误。” [ 注:美国国防委员会生产设备咨询委员会编《生产能力──一种军事储备》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53年1月版第1、29、8—10页。 ] 
  实际上,咨询委员会一直在提议后来众所周知的“D—P原则”。“D—P原则”基本是为战争开始(D—Day)获取战争储备物资做准备的。这些战争储备物资必须足以满足消费需求,直到工业基础的生产达到能满足消费的水平时为止(P—Day)。直到70年代中期,国防部恢复类似于被咨询委员会当年指责为完全不适当的指导原则之前。“D—P原则”一直是各军种做预算建立生产基础设施,以生产装备成品的依据。 
  总之,增加生产能力支持朝鲜战争,并为一年全面战争作储备的最初目标,逐渐演变成动员基础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极大概括性,它的内涵是在万一发生全面战争的情况下,整个国民经济及它提供的生产能力,不仅要满足军事方面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基本的民用和出口的需要。这个内涵比较宽泛的理论的天然分支,是一个内涵较窄的仅致力于军事动员基础的理论。 
   1953年,当朝鲜战争动员基础成熟,生产计划进入“延伸”或“收缩”阶段时,决策人面临的难题是怎样维持动员基础能力,以应付除了原预测1953或1954年可能与苏联发生战争之外其它时间可能与苏联发生的冲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国家安全的原则(保持可迅速扩张的工业能力以代替储备较大量的飞机、弹药和其它军事装备成品)已为大众所广为接受。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保留生产能力以维持这样一种戒备状态,并为将来长期战争提供服务。 
  维持这些设施的办法终于找到了,把设备分为三类:一类是国有工厂和设备,一类是在私营工厂里的国有设备,还有一类是私营工厂(在这些工厂里既有政府安装的设备,又有私人拥有的设备)。 
   1954年8月25日的国防动员令第7号第7款,为保留整个动员基础提供了有关政策。该命令明确宣布,为了符合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航海局维持最低战时动员水平的需要,一些设施、机床、生产设备和熟练工人,必须保持能使它(他)们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迅速使用或转产的水平上。这就要求国防部确定这些生产或有能力生产符合某种标准的重要军事装备或零部件的设施,并且要考虑到:一旦进行动员,这些设施多快才能到手。一旦确定,这些设施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维修保养。 
  后来的命令指示,当一个设备的购买合同期满时,有关采购机构必须采取如下行动: 
   1、国有设施和机床,在国会拨款的限额内,主办部门必须把国有设施和机床置于备用状态,并提供足够的维修。 
   2、私营设施和国有机床: 
   A、与私营设施的管理部门商定,只要可能,就使国有机床及生产设备处于“封装状态”。作为一个选择方案,设备可以移动到中心仓库,但要封装完好。 
   B、与管理部门商定,只要可能保留一批熟悉拟议中产品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熟练工人。 
   C、对已确定废弃的国有设备和机床进行处理。 
  从政策观点来看,国有动员基础是没有问题的。很清楚,只要提供足够资金,它就可以保持下来。国家所有而由私人工厂管理的设备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也可以在现行立法授权范围内解决。然而,完全属于私人的设备的问题就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过。国防动员局和国防部制定的采购政策,对动员基础厂家来说是一种保留动员基础的措施。然而,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一旦采购工作落到私人生产线不得不停产的地步,就没有明确的机制保证以后还能有生产厂家进行生产。为保持军事能力而减免税收的建议,从未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总结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工业动员的经验,可以说这个国家成功地达到了它原先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了军事生产和保留生产设施的目标。各种类型的工业都得到了扩大,特别是基础工业,如钢、铝和电、矿砂开采和重要物资的生产的扩大。同时也奠定了机床工业的基础。美国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方面达到了实战和动员准备的状态,从而迫使苏联制约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NSC—68号》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其它方面,朝鲜战争的岁月也是独一无二的。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政策,这种战争准备,既是实战准备,又是工业准备。经济方面由于基础工业和生产军用物资能力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从而使整个经济得到扩大。美国认识到战备工作将是个“长期的”任务,由于它采纳了动员基础的理论,从而产生一种机制来保持国家处于战备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