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獅吼 男權女權
 ※陳莉、岳美緹和繆斌分別飾演琴操、陳季常和蘇軾(由左至右),三人在「遊春」中演出精采。
※飾演陳季常的岳美緹(圖左)與飾演柳氏的張靜嫻(圖右)合演「梳妝」
馭夫/外騖/婚姻問題,是永恒的戲劇題材,舞台上屢演不衰。夫妻角力自古是衝突性強烈的戲劇元素,或喜或悲,故事千姿百態。最近在香港上演的崑劇《獅吼記》可算是一部反映當代婚姻觀的超級喜劇。
河東獅吼,是悍婦的稱謂,季常之癖,是懼內的典型。究竟陳季常此人是否真的怕老婆怕得要命,實在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好友、大文豪蘇軾將他的事寫入詩中,一句「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怕老婆形象突出,千古留名。
堂堂男子漢,真的甘於受制於妻室嗎?到頭來怎樣收科,是戲劇的關鍵:男方反擊反制女方?甘作懦夫繼續馴服?雙方和氣消除對抗?情節發展既由編導主控,也許亦順應當時當地社會大氣候。最近改編為「全本」演出的崑劇《獅吼記》就明顯地順應了中國的「和諧社會」氛圍,否定離異,強調相敬相親。
與《馴悍記》異曲同工
一月底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的《獅吼記》,是為上海崑劇團訪港演出六場劇目當中上座率最高、觀眾反應最熱烈的一場,從頭到尾令觀眾捧腹大笑。此劇改編自明代汪廷訥撰寫的傳奇《獅吼記》,原著共三十齣,崑劇《獅吼記》只取四折:「梳妝」(傳奇第九齣「奇妒」)、「遊春」(傳奇第十齣「賞春」)、「跪池」(傳奇第十一齣「諫柳」)、「三怕」(傳奇第十三齣「鬧祠」)。故事從陳季常接到蘇東坡郊遊的邀約開始(「梳妝」),其妻柳氏恐防藉郊遊之名其實冶遊訪?,要陳季常甘受杖責才肯放行。季常赴約,果真有歌姬琴操相伴(「遊春」),被家僕偵破回稟柳氏,於是柳氏責罰季常長跪池邊(「跪池」)。東坡來訪,勸阻柳氏,被柳氏趕出。東坡不忿,設計要為季常納妾,柳氏氣憤不過,告到官府要離婚。豈料縣官也懼內,不敢判,召來土地,土地也怕惡妻!於是柳氏聯同縣官夫人、土地夫人,將三名懼內之人斥責一番(「三怕」)。縣官與季常見神明也受制妻房,於是只好自歎「從今逆來順受消災障」。
崑劇的改編是節錄的,沒有收錄東坡準備為季常納妾這情節,直接到了告狀。而且主旨與傳奇本南轅北轍:崑劇裏的陳季常,是在夢中到了官府,醒來大徹大悟,向妻認錯,領悟到天下男子皆懼內,若然夫不懼內,則天下大亂矣!柳氏感其摯誠,改以柔情相向,於是夫婦和好,樂也融融。
這與明代傳奇的立意真是大相徑庭。汪廷訥撰寫的《獅吼記》,立意為懲治妒婦,劇本第一齣開宗明義說明題旨:「陳妻柳氏,奇妒世間稀。無奈翩翩豪興,但違禁甘受青藜。致學士犯顏極諫,私贈家姬。」收場時又以詩為總結:「禍福無門只自招,柳姬積惡犯天條。獅威盡仗真僧伏,羆夢全憑學士調。」其第十三齣之後才是正文的開始:柳氏因為不准夫婿娶妾、將他嚴加看管,竟致被牛頭馬面勾魂入地獄,被拷斷手勾瞎眼,後雖得佛印禪師入地獄救她出生天,但要帶她遊遍十八層地獄,受盡威嚇,令她(及世人)覺悟為人妻者絕不可犯妒嫉之誡。
柳氏罰季常頂燈跪池、以青藜杖作「刑具」、用紅繫足不准他遠離書房等情節,雖屬天方夜譚,但頗具喜劇效果,可是汪廷訥一心維護夫綱,要將妒婦打入地獄。柳氏遊了一番地獄之後,果真悔悟,醒來之後對丈夫及妾侍蘇姬的懺悔認錯,與莎士比亞《馴悍記》最後一場悍婦變羔羊的那番「以夫為天」的宣言,可謂異曲同工。
天下男子皆懼內
奇怪的是,莎劇《馴悍記》直至今時今日仍然原裝上演,其反女性的意識,在大文豪盛名之下令劇迷不敢批判。不過,汪廷訥《獅吼記》的題旨在現代社會卻是立不住腳的,妒婦雖不可取,但是千方百計要她低頭讓丈夫娶妾,這絕不符合現代的婚姻關係法則。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粵劇編劇名家唐滌生便曾改編了由任白主演的《獅吼記》,保留了「遊春」、「跪池」及納妾等情節,但是大部分情節為自創。唐滌生筆下,柳氏極聰慧、深愛夫君,並非悍戾之婦。得知陳季常欲娶琴操,柳氏御前告狀,卻原來皇帝也懼內。皇帝要柳氏作出抉擇:要就是讓季常娶妾,要就是飲下毒酒。柳氏毫不猶豫搶過毒酒一飲而盡,帶淚叮嚀季常要善待琴操,勿再生二心。季常感悟,方知柳氏真心相愛,但悔之已晚,惟向帝后乞求毒酒同赴黃泉。皇后笑語盈盈,表示其實是試探兩人的真心,柳氏飲下的只是酸醋。結局當然是季常不再想娶妾,夫婦恩愛團圓。
唐氏的劇本無疑也是一種天方夜譚,情節極度誇張。其與崑劇的劇本相同,就是強調夫婦雙方都忠誠,不生外騖之心,婚姻方能圓滿維繫。唐氏的劇本,每多讚揚婚姻、愛情忠貞不二,中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即行一夫一妻制,但香港直到一九七一年始正式廢除大清律例侍妾制度,唐滌生的作品充分反映他的專一愛情觀。時至今日,婚外情之氾濫,又是另一種對伴侶心生異向的反映。
上海崑劇團為此劇增添一段「天下男子皆懼內」宣言,也是頗堪玩味。據調查,上海與北京皆是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大約三對夫婦就有一對離異。在婚姻關係如此脆弱的今天,若然文藝作品再鼓吹夫妻在家庭內搞對抗,無異是對已經高達百分之三十八的離婚率推波助瀾,倒不如標榜容讓、謙卑,維繫家庭,也是促進社會和諧。難怪觀眾看得開懷大笑,一則是表演的精采,二則也是人物個性、結局鋪排順應民心。畢竟美滿婚姻是多數人美好而又虛幻的願望。
作者簡介
張結鳳,資深新聞工作者及文化研究者,現職編輯。業餘愛好文藝,近年尤專注戲曲。著有《歌劇與戲曲的文化薈萃》、《舞台偶像》等。曾兩度(二○○四、二○○七)獲全國戲劇論文徵文獎。
文、圖:張結鳳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http://www./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72723&srcty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