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

 千岛花园 2010-12-23
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县,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吴起抢抓机遇,超前实施,1998年实行了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6.79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75.27万亩,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在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巨大成效的同时,因基础薄弱、任务繁重、实施超前、进度加快,吴起提前进入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高阶段,后续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了巩固提高,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准确把握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中的六大关系,加快推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由建设生态、经营生态向巩固生态、发展生态方向转变,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退耕还林   成效   问题   对策   吴起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可持续发展,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退耕前水土流失面积曾一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4%,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吴起县抢抓机遇,超前实施,1998年实行了整体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25°以上坡耕地155.5万亩,截止200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6.79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75.27万亩(荒山荒坡81.29万亩,退耕地93.98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1.6%,是全国2279个退耕还林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农民参与面最广的县份。

一、做法与成效

(一)做法

吴起退耕还林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一是从1997年到1998年为探索及决策实施期;二是从1999年到2002年为大面积还林还草期;三是从2003年至今为成果巩固提高期。

1、探索及决策实施期

吴起退耕还林有政策调动和自发施行的双重特征。早在1997年,该县针对农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农业生产一度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荒越牧、越牧越荒”恶性循环的困境,试图找出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出路,就进行了有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探索与改革,先后在总结80年代马崾岘、湫滩沟两个封禁治理工作点经验的基础上,在长官庙乡进行了“一禁三改”(禁止漫山放牧;改放牧为舍饲,改土种山羊为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良种羊,改大群散牧为小群舍饲)先行试点取得成功。1997年8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为掌握实践经验的决策者奠定了政策理论基础。1998年6月该县作出了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并实施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以“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的逆向开发战略,一手抓封禁,一手抓舍饲,1998年底,全县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全面实现了封山禁牧目标,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在决策实施中,狠抓干群思想观念转变和工作认识统一,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集市广播、刷写标语等多种宣传动员办法,给群众认真分析县情,大算散牧与舍饲的“四弊四利”(四弊,即一弊超载过牧,破坏植被;二弊林牧矛盾,影响幼苗成活率;三弊少数户受益,多数户受害;四弊粗放管理,不利于提高养羊质量。四利,即一利恢复生态植被,缓解水土流失;二利幼林成活生长;三利多数户受益;四利推广科学喂养,提高羊子质量)帐,把封山禁牧、林草管护通过人代会决议形式确立为地方政策,纳入到“村规民约”之中,对党政干部和群众“联户结对子”养羊、全民义务采集树种草种、全民义务植树、出让“四荒地”使用权等重点工作实行县级领导联乡包村、部门联村包组、干部联组包户,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的“三联三包三带头”包抓责任制,严格考核,夯实责任,逐乡、逐村、逐户进行落实,一场以封山禁牧、舍饲养羊为主题的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在吴起顺利推行,吴起由此率先步入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时期。

2、大面积还林还草期

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视察延安作出“十六字”(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指示方针后,吴起退耕还林(草)的思路与中央决策不谋而合,进一步坚定了退耕还林的信心与决心,随之制定了“退耕一步到位”的超前实施方案,确立实施了“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和“一个规划布局”(吴旗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两个优先发展”(优先发展能够快速郁闭的耐旱适生树种,大力营造以沙棘-小叶杨〈刺槐〉为主的混交林;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山杏〈桃〉、沙棘生态经济复合林)、“三个重点突破”(在造林技术上突破,在造林形式上突破,在造林质量上突破)、“四个确保到户”(确保政策宣传到户,确保任务落实到户,确保检查验收到户,确保钱粮兑现到户)的思路,全封禁,大治理,强管护,1999年秋冬季,除人均留足2亩口粮田外(没有农田或农田不够的人口按山地2折1办法预留),一次性将25°以上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截止2002年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合格面积125.5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25万亩(荒山荒坡36.77万亩,退耕地88.28万亩),生态植被得到大面积恢复治理,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试点示范县,为全国退耕还林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具体实施中采取六条措施:即,一是抓落实,层层夯实职责任务。落实退耕还林“一把手”负责制和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追究制,县乡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县干部齐抓共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一级向一级交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坚持边试验边实施方针,依托北林大、西农大等技术单位,将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杨青、金佛坪、寨子沟等14条流域作为综合试验示范典型,认真组织落实,使其迅速成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实施管理规范、结构搭配合理、示范效应明显的退耕还林精品工程,辐射带动了全县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抓规划,确保设计科学合理。按照中、长、远结合,进、退、还结合,乔、灌、草结合,封、育、造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配置林种,退耕还林地块全部实现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科学治理。四是抓治理,严格工程质量标准。严把苗木质量关,种苗站负责从招标、调运、检验检疫到分配全程监管,实行按计划、按品种定点、定量、定向合同育苗,大力推广集雨覆膜保墒、截杆蘸浆覆土等抗旱造林技术,严格执行“三不上山”(执行不合格、未经检疫、未经截杆蘸浆)和“三不栽”(整地质量不达标、技术人员不在场、树种不符要求)制度,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一起上,做到不合理的设计不施工,不标准的整地不造林,不合格的苗木不使用,不规范的栽植不验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五是抓检查,认真落实兑现政策。采取“以户自查、农户互查、村组初查、乡镇排查、县上严查”的“五查”方法,按照“张榜公布、三榜定案”的程序,严把“三个关口”(兑现前的地块必须检查验收,兑现中的农户必须张榜公布,兑现后的面积必须复核),做到“三个不兑现”(不按标准造林的不兑现、造林不管护的不兑现、质量不达标的不兑现),由监察、审计部门全程跟踪督察,确保了钱粮兑现公开、公平、公正。六是抓管理,建立内业资料档案。引入退耕还林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县乡两级内业管理数据库,实行“一季设计、两季栽植、三季作业、四季管护”,做到规划设计、作业期限、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操作规程“五统一”,造林地块、作业设计图、退耕还林合同、入户卡、土地证“五到位”,图、表、卡、证、合同、方案“六齐全”,有纸文字记录和无纸计算机管理同步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推动退耕还林工程规范有序运行。这一时期吴起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的目标,初步走出了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路子。

3、成果巩固提高期

2003年以来,吴起结合大面积退耕还林任务完成、退耕还林补助时限渐满的实际,及时把工作重心调整到成果巩固提高和开发利用上来,围绕“八年以内怎么干,八年以后怎么办”,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把生态作为产业来经营,坚持“封育与治理并重、管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使退耕还林治理成果扩大为236.79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把产业融入生态来开发,按照“壮大草畜业、提升林果业、推进加工业”的思路,加快富民产业的培育开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改善,真正实现藏绿于山、藏富于民。2007年,基于退耕还林进入巩固提高新的发展阶段,确立并实施了“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的战略和“补植、抚育、提高”的思路,落实了创建“生态文明县”的各项措施。具体实施中建立了六种机制:即,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草业、计划、监察、财政、审计、粮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配足配齐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逐级量化分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政策调动机制。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原则,落实“个体承包”政策,全面出让“四荒地”使用权,收益权落实到户,允许继承转让,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生态治理的集体或个人在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企业共同参与治理开发,激发了群众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退耕还林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财政统一监管,专款专用。在国家投资未到位的情况下,将“德援”、“比援”等各类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和以工代赈、扶贫小额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四是建立林草管护机制。以管住“三口”(人口、牲口、灶口)为目标,严格落实“三防三禁”(防火、防虫害、防鼠兔,禁牧、禁复垦、禁砍伐)措施,成立县森林公安分局、县森林防火办,建立健全以村组为基础、以乡镇为主体、以县林业局与林草相关单位为纽带的县、乡、村、组四级管护队伍,落实管护人员职责报酬,实行封山禁牧“一票否决”和双向处罚措施,形成了“山有人封、树有人栽、畜有人管、林有人护、钱有人给”的有效管护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发生。五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把退耕还林和农田水利、后续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移民、城镇建设、农村能源、社会事业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有效解决了农民吃饭、花钱、烧柴、就业、生活保障等问题,为退耕还林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强化石油主体财源建设,实行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六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把退耕还林纳入乡镇、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任期责任追究制,实行“一票否决”和“末尾淘汰”制度,重奖严罚,优胜劣汰,夯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当前,基本实现了“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发展目标,正向“有发展”目标前进。

(二)成效

经过近年来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吴起不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而且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既绿了山,又富了民,也育了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1、山川大地由“黄”变“绿”

据监测,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5级以上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洪水、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2、产业结构由“劣”变“优”

培育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来,草畜、林果产业基地规模初具,使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舍饲羊子饲养量2005年最高曾达到40.6万只,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活体羊储备基地县”,目前存栏量稳定在23万只左右。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27万亩,保留面积96万亩,是全国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县。栽植山桃山杏125万亩,挂果面积达35万亩。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面积达125万亩,是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同时,圆方集团、延河草业、锦园沙棘、荣森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基本实现。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已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目前的9:66:25,以优势产业置换传统产业,形成了家家舍饲羊、户户种牧草、人人有林果的农村经济结构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牧业生产的互促共进。

3、县域经济由“弱”变“强”

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使农工实现有机互补,城乡得以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3亿元,同比增长21.6%,是1997年的13倍;完成财政收入2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8%和67.4%,分别是1997年的44倍和41倍;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是吴起建国以来到2002年底投资总额的6.4倍。县域经济从2003年以来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增速最快百县(市)行列,综合经济实力2005年进入了“西部百强县”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亿元,财政收入2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亿元,吴起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将会进一步前移。

4、农民观念由“旧”变“新”

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使农村生产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业种养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使诸多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脱离农业,变成商人、市民、工人,解放了陈旧思想,改变了“小农”观念,而且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切身好处,增强了生态意识,由以前的“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变为现在的“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他们的一项自觉行动,一个治理生态、保护环境、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在全县上下形成,当前正朝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迈进。

5、基础条件由“差”变“好”

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措施以来,全县新修农田22.8万亩,新建淤地坝250座,累计农田面积达到31.8万亩,较退耕前净增24.3万亩,全县农村人口人均达3亩;累计移民搬迁12065人,建成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移民新村34个;新修二三级柏油路207.3公里、乡村油路66.6公里、四级砂石路481公里、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拓宽改造乡村道路1680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农村道路主干线四级砂石化目标;架设农电线路510.7公里,安置风力发电机340多台,农电入户率达98%以上;建成沼气池10037座,节柴灶8950口;打井建窖6556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6、农民群众由“穷”变“富”

通过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减负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林果业、林木种苗业以及劳务经济等,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取消了农林特产税;2004年以县财政补贴的形式免征了农业税,农民群众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皇粮国税”,实现税费“零”负担;2005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2007年在西部率先实行了免费十二年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2006年,农民人均靠后续产业收入11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累计享受国家兑现补助折合人民币12.8亿余元,人均1万余元,有105426农民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每人年均享受兑现补助1520.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87元增加到2006年的3818元,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的收入约占30%左右。

二、问题与思考

虽然吴起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作出了示范,但是,由于基础上的薄弱、任务上的繁重、实施上的超前、进度上的加快,吴起比其它地区更早地面临到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一些事关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高的深层次发展矛盾和问题已经暴露,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高的任务异常艰巨,迫需得到加快解决。

(一)林分结构单一

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早,退耕面积大,虽然当时依照退耕地、荒山荒坡、锁边固畔地、护路护岸地、村镇驻地不同立地类型对树种、林种、草种进行过指导性要求,但由于起步阶段管理相对不是规范,作业设计没有同步进行,加之吴起造林条件苛刻,所有混交复合林只有大量沙棘树种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保存下来,造成退耕还林以灌木林比重大、灌木林以沙棘比重最大的结构单一现状,目前仅沙棘就占到退耕还林总面积的79%,而且多数属纯沙棘林,病虫害抵御能力差,一旦沙棘木蠹蛾入侵将带来毁灭性灾害。

(二)后续产业薄弱

农业产业本身是一项弱质产业。吴起在退耕还林实施同步时期,就致力于后续农业产业的培育开发,确立了羊、杏、草三大主导产业,但由于草畜产业历经淘汰劣种、引进良种和市场炒种,遭受石油开发和市场低落的冲击,目前才逐步趋于稳定,保持了23万只羊子存栏规模。林果产业周期相对较长,杏果产业“十年九冻”,近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效益。唯有沙棘形成了188万亩的规模优势,但其产品还处于探索利用和低级尝试开发阶段,产品的深加工和多样化开发研究甚少,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沙棘果采摘率还不到结果量的10%,大面积的柠条资源也基本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多而效益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足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破坏因素增多

除了因生物链失衡,在吴起退耕还林造林过程中发生过鼠害、兔害等数次生物性破坏外,偷牧、复垦、石油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也给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吴起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石油资源富集区。几乎在吴起退耕还林实施的同时,石油工业也开始了迅猛发展,从1998年的年产14.5万吨发展到目前的165万吨,石油已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每年因石油开采井场、道路等建设需占用土地达4000亩以上,石油产量增加必然带来石油资源的大量开采,同时,石油工业又属于高污染行业,随着产能增加、开采面积扩大,势必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破坏。

(四)造林成效缓慢

吴起属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区,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营林成功两因素中,一是要热量充足、水分匹配、气候湿润,二是要立地条件好。而吴起降雨量相对甚少,年均在469mm左右,蒸发量在降雨量的3倍以上,降雨量远远小于蒸发量,降雨且大多集中在非造林季节,实际存留有效降水仅在200mm左右,空气湿度也达不到60%以上的一般性要求。立地条件吴起大多以陡坡洼地为主,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沟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72公里,25度以上坡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0.8%,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决定植树造林苗木成活率低,一般地块造林往往需经多次补植,不仅种苗费投资、劳动力投入等各项建设费用要高于其它地区,造成投资费用大额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林权到户困难

吴起退耕还林起步较早,1999年在国家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政策尚不明朗的状况下,就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工程生物措施全部实施到位,后来国家逐年分解到县的兑现指标相对较少,出于工作联系性的考虑,避免一刀切政策给群众造林积极性带来伤害,采取了以验收班块争取兑现,以村组为单位、人均统一享受的办法,退耕还林林权证在合格治理面积未全部得到确认兑现期间无法到户,因退耕农户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不相符引发了大量政策争议和工作矛盾。截止目前,全县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6.79万亩,经国家确认兑现175.27万亩,仍有61.52万亩尚未兑现。

(六)荒山治理落后

由于荒山荒坡多在高山远山、路远坡陡、水源匮乏之地,有时仅凭单家单户无法完成治理监管任务。加之荒山荒坡的造林代价高,而国家面向补助低,许多企业和资本不愿意投资到荒山荒坡,人们普遍存在重退耕地轻荒山荒坡、重工程措施轻生物措施的思想,导致大多荒山荒坡只能依靠造林公司和组织集体会战来完成,相比之下,荒山治理的速度、质量要远远落后于退耕地,甚至出现荒山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影响生态治理的整体进度和形象。

三、对策与建议

退耕容易巩固难。吴起要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建设现代林业要求,认真破解当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准确把握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林份改造与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质量与管护抚育、基础建设与巩固成果、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六大关系,加快推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由建设生态、经营生态向巩固生态、发展生态方向转变,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处理林份改造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提高林木资源利用

吴起退耕还林主要以沙棘灌木林为主,退耕还林进入后期,林份结构调整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一方面要立足于吴起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丰富的沙棘资源,着眼于生态林木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对以沙棘为主的林果产品资源转化利用,实施科研攻关,研制开发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系列产品,引入国内国际知名厂商进行生产加工,把原料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和资源有效利用,“鱼熊兼得”,变“大资源”为“大产业”,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另一方面要汲取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宁夏平原三北防护林林带因杨树天牛虫害发生,耗费10心血精心打造的第一代农田防护林被迫砍伐焚烧,8000万株参天白杨毁灭殆尽,造成直接损失达数亿元之巨的惨痛教训,及早抓好沙棘林份结构调整工作,采取补植杨树、刺槐、山杏、山桃等乔木树种,形成沙杏、沙杨、沙槐混交林,增强防御病虫害能力,提高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水平。

(二)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关系,培育发展后续产业

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难富、生态难保。吴起生态脆弱的特性,决定了培育发展一项产业是异常艰难。只有实行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培植、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把生态融入产业建设,把产业当作生态经营,培育形成具有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得到实惠,有了可靠的生计保障,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高强度依赖,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生态建设。要统筹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紧密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按照综合开发、立体利用、复合经营原则,依托资源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多渠道增加对后续产业的投入,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发展一些既有较好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兼用林,形成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以长促短;重视传统农业改造和特色农业深度开发,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桃(杏)为主的林果业,使群众近期利益不受损害,以短养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经营为模式,建立健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基地扩张、龙头企业带动上下功夫,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建立起适合当地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三)正确处理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富民强县进程

农村发展靠经济,产业发展靠效益。石油是吴起最大的支柱产业,全县84%以上的财政收入依靠石油。近年来加强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开发等很多用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措施,都是借助石油工业奠定的财力完成的。客观地说,林业是一项周期较长的产业,特别是在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吴起县,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的显现周期也就相对更长,仅凭退耕还林力量是无法推动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因此,必须要在重视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强化石油支柱财源的建设,为更好地实施经济反哺生态奠定基础。要妥善处理好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继续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实行节能减排、科技兴油和可持续开发三大战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清洁生产、环保生产,落实石油开发占用毁坏土地、植被当年占补平衡和新打油井当年建成清洁文明井场硬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进石油生产由粗放外延式生产向集约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坚决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建设现代文明石油工业。同时,对于重点流域、水源保护区等地段要从紧井位审批手续,提倡丛井式生产,最大限度降低井场密度,减少开采性破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四)正确处理封禁治理与管护抚育的关系,建立巩固长效机制

三分林,七分管。退耕还林首先要有成活率,只有成活率提高,存活率才能保证。在生态建设当中,治理与管护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针对吴起生态治理已由退耕地为主转向全面实施阶段的实际,在治理中要自觉遵循生态演替规律,顺应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生适树,草灌先行,乔灌草搭配,尤其是要注意选择一些适宜本地成长的优秀乡土树种,提高生活率和保存率。对于不适宜人住的偏远山区以及边远荒山荒坡,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方式整体封育,依靠自然修复来恢复生态植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降低退耕还林成本,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和检查验收制度,对退耕地苗木补植和荒山新造林实行全程监督,进一步加快退耕地苗木补植和现有荒山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提高治理质量。要把封禁管护作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措施来抓,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明确经营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措施,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将政策补助和管护成效挂钩,真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政府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依法管护力度,深入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大对破坏林草植被案件的查处和督办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范工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依法治林,依法兴林,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五)正确处理基础建设与巩固成果的关系,推进全面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产业开发,从林产品运输、深加工到市场销售,都和农业基础条件息息相关。吴起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仅凭地方政府财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特别是要加大对退耕还林补助新政策相关产业资金的争取,要遵循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围绕农村道路、中低产田改造、通讯、能源等领域,按照项目统筹、资金配套、捆绑使用、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搞好农村沼气、道路、节水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体系,促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要适应退耕还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两个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为进城农民谋取就业提供机会、创造岗位,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六)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加快现代林业建设

从退耕还林关系生态建设质量的第一本质来看,退耕还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已赋予其首要地位;再从生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来看,更是赋予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讲,退耕还林已逐渐成为牵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建设现代林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要跳出退耕抓退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修复自然规律,加快林业经营机制改革,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的市场地位,依法保障他们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合法权益,实施退耕还林产权到户,农户真正拥有退耕还林的经营自主权,激活微观退耕还林林业投资主体作用,构建一个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建设机制,使退耕户还林有其山、植树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形成全社会抓生态、兴林业、务退耕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高从实施、管理到监测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依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退耕还林各项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建设,共同投资开发后续产业,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退耕还林流动,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步伐。

 

【参考资料】:

1、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

2、薛占海,《机制保障产业支撑努力实现退耕还林的双赢效益》,《延安工作》2003年第8期;

3、冯振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2007年11月13日《陕西日报》;

4、李建民,《夯实三个基础是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的最有效途径》,2004年10月22日《延安日报》;

5、《生态兴则文明兴——吴起县退耕还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示篇》,2007年12月12日《中国绿色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