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简介

 昵称3907038 2010-12-23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有历史考证,它起源于明朝末年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姓第九世的明末战将陈王庭所创。它综合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使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并加强爆发力量的训练,使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它以缠丝劲为灵,以内劲为统驭,形成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阴阳相合太极拳后来经过杨露蝉、全佑、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和兆元等各路名师发展,自成流派,又派生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以及赵堡太极拳等。

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与身态者。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

 

习练太极拳的11个认识误区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技术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为了使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老熊不揣愚陋,将较为普遍的认识上的误区综述如下: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流行甚广的“太极操”当作太极拳,致使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了误会,你看公园里的许多操练太极操的老年人们,他们能实战吗?以此类推:太极拳不能实战。其实,首先应该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论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的是极少数的传人。

 

第二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

,他们想通过盘架子、推手来达到成为太极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倾一生之精力,悉心专注于此道,结果练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多矣!简单概述,应为:1、基本功训练(包括柔韧性训练),2、单练(包括盘架子,但盘架子不是死练套路,而应把套路拆开活练李派有“理”、“势”、“气”、“机”的系统训练方法);

3、站桩(有太极十三桩);4、双练(包括推手,比如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烂采花等),双练不能拘泥于成套的手法,还须经老师“安手”、“安眼”,讲明远近、高低之尺寸分毫,有“比较”、“争强”、“问难”的步骤;5、借助于训练器材辅助功法的训练(含“球”、“尺”、“板”、“袋”的训练);6、内功训练,内功训练秉承于道家内丹功的系统,功法有“百日筑基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钓蟾功”等等;7、太极拳理论的掌握,学习拳理不是简单地背诵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而是要在实践中充分揣摩、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以上每一个环节在太极拳练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第三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能沾着打,因此讲“沾”、“粘”、“连”、“随”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太极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称“太极拳”为“赖拳”,意思是“耍赖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实战当中变化万千,对手岂能和你黏糊?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的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难道太极拳的长处就只有沾、粘、连、随吗?

 

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第五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

,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作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实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错的,练习太极拳就象学生读书一样,怎么可能总是使用同一级教材呢?初练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练习日久后,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蓄时吸气,发时呼气,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气时收缩,呼气时鼓起,因此称为“逆腹式呼吸”,随着功夫的长进及内功修炼的进步,日久后,达到“呼吸通灵”,同时丹田内产生一个“丹球”,这个“丹球”随着意念和动作转动的,有人称为“丹田内转”。

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第八个误区:由于王宗岳先师在其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当中提及“双重之病”的危害,于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甚至把双重(zhong)解释为重(chong 音:虫),殊不知“双

重”(zhong )与“偏沉”是对应关系。还有的当今太极拳名家,在其文章当中解释的头头是道、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是观其表演的太极拳拳架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双重架子!其实双重之病是很简单的,人的身体部分结构是对称的,练习太极拳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必然是一边偏沉另一边就偏轻,所以说偏轻不是病。“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何也?乃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避免双重之病是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的。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中,要体现在所练习的太极拳拳架当中。

 

第九个误区: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拳是内家拳,演练和实战都是温文尔雅,练太极拳都是犹如行云流水,神闲气定,并不讲究气势。此大错矣!内家拳长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发制人,以动制静,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犹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倾、动静相兼、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武架。而武架太极拳是很讲究气势的,一露眼神,恰欲慑敌魂魄,夺神乱志,过去常说高手比武,双方目光一对,打个照面,胜负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园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软绵绵地练太极操者,想有气势,能吗?

 

第十个误区:某名家著书,竟言某某、某某当年随杨禄禅先生学拳,各得先生一体,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刚发。其实这无意当中是在贬低某某和某某,太极拳乃刚柔相济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极拳大师,岂能只得一体?练太极拳只善柔化,无异于寻常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此笑话也。

 

第十一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老熊说此言着实害人非浅!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

1、太极拳要到深山老林里面去练吗?我原先以为,练太极拳的人点象隐士。周围的朋友们有时也这样打趣我。可能只是一句幽默。但是,却可能是社会上其他更多人的观点。在此,我作一个引申:即太极拳的品格与产业化的接合问题。椒某观点先亮一下,好供讨论:隐士并不真的是太极拳的品质,只是看上去。 1、什么是隐士?隐士与太极的渊源?隐士,即隐居之士。究其原因,可能有主动之因,被动之因之分。但都是为了“逃避”某种东西,或许是世俗,或许是迫害,甚至是帝王之位,如中国最早的隐士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人专门研究隐士现象,并在北大讲演,这与本文无关,不管它。太极拳与隐士还真有很久远的渊源。它的几种创始说法中,近几百年来最重要的两种,即张三丰说与陈王廷说,都与隐字有关。张三丰是道士,道士遁于山,悟于道,淡于俗,隐于世,当然是隐士。陈王廷兵败之后,干脆隐于野。当然也是隐。可能也正是这种处境与心境,才能真正淡定下来,抛却功利,归根到易上来讲武术吧。所以,讲太极拳基因中有隐士一面,倒有些道理。

2、太极拳看上去很“隐

普通人认识事物,主要靠视觉,占人接受信息量的百分之八十。

太极拳耍起来慢腾腾的,的确看上去更加适合仙人或隐士在深山老林中,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突出的正是一个“慢”。再一个,就是太极拳由以创始,命名、解释的理论,即易经。世上懂易之人不多,懂的人大多玄玄乎乎。要懂易,必须静下心来,去玩味体悟,这是各类隐士干的事,如隐于朝,隐于野,隐于市等。古人隐士多会占,占是易的常用之途。而太极由易而生,不得不令人联想到隐士。

3、太极拳主要不是给隐士用的

可能太极拳是隐士创的,也可能隐士会钻研太极拳理更深透,但是,太极拳绝对不是创始给隐士用的。隐士,就是避居,不必与他人交流。即然这样,就不必防备,或者只需稍稍防备即可,何须费心去学这样一门技艺呢?太极拳是武术,是一门技击的学问。技击是入世的,即世俗的,是让俗人用来防护自身、防护家人、保护性命、赚口饭吃的。

而且,太极拳属于招招制敌的凌厉之拳,与隐士的味道真是截然不同。 4、太极拳给人隐士误解的现代原因 大多数太极拳人仍在固守着传统的一师几徒、手把手相传、骨肉真情的小作坊传播模式,相对于跆拳

道教学的“快速繁殖”,简直就是“隐士”一样的情怀。而常常修习易理,反思自身,也会使人更加内敛,不思更多的贪欲。更增人隐士观感。

5、太极拳师几乎没有隐士,而大多是求显之士,这不是不尊。历数太极拳师,就说武德高尚、人品高雅、学识高深的太极拳大师们吧,哪个隐士?好象似乎大概差不多没有吧?陈氏一脉?杨?吴?武?孙?和?……好象都没有。相反,镖师、宫廷侍卫、公子教师、王公保镖、乡里武馆负责人则比比皆是。现在,大家又在想开俱乐部,到国外去开分馆,甚至加入外国籍。这些,显然都不是隐士之道。如果,太极拳的品格是隐士的话,那么,后学者也应当具有点这样的内涵,然而不然。其实,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一样,是俗世的产物。只不过,它比很多武术种类与中华古代哲学理论的渊源更加直接更加深厚而已,所以在体会上需要更加平心静气地而已。

6、太极拳发展不可以当隐士太极拳发展,必须走上现代运动的以及世界经济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尽力显示自己魅力尚且不足,当隐士如何行?如何与韩日美欧等国运动方式一争天下?如何为中华文化在技击场上争一席之地?如何为中国现代经济在健身时尚场上分一杯羹?拳种的品质是由拳种的目的、练拳者整体气象、拳种风格得来,由上分析,这三者也未体现隐士风格。

综上,椒某认为,太极拳自身并无隐士品格,将来也不需要隐士风格。怡然兄的话,可能是幽默一句,却给我们提了一醒,不能再固守原先“隐”的一套,要积极发展,显示太极拳在技击与健身上的强大优势,推介自己,真正使太极拳成为运动的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