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蛮腰”的文化现象

 lcs819 2010-12-2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小蛮腰       (两图来源于网上)         大裤衩

     今年十一月,号称世界最高的广州新电视塔,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中,喷射出五彩缤纷的礼花;这不仅让开幕式大大的增了辉,也使这座新电视塔在全中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大大的出了彩。至于这座新电视塔的正式名称叫什么?到是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己经有了一个极具女性化,且被广州人认可的花名-“小蛮腰”。随着“小蛮腰”的深入人心,也就形成了一个极有意思,也极值得让人们去探讨的文化现象。

     一说到广州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两年北京的新央视大楼-“大裤衩”,也很容易让人记起两个城市的媒体,为这两座电视地标征名的调查情况。央视曾一度广泛征集新央视大楼的名字,北京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受程度最高的是“大裤衩”;而在广州新电视塔即将落成之际,广州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各样的名字中,得票最高的是“小蛮腰”。这样就形成了,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这一城市地标绰号鲜明对比的有趣现象。

     只要看看除了“大裤衩”与“小蛮腰”以外的落选名字,或许就能看出北京与广州这两个南北城市的文化差异来。北京新央视大楼的选项有:北京智窗、猛男、斜跨、劈腿、高空对吻、鸟腿;而广州新电视塔的选项有:珠光蛮腰、南天柱、Canton Tower、头柱香、鱼网丝袜、扭纹柴。从以上提名中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提名总是有一股调侃味,而老广州的提名则带着一种实用劲。

     北京人对新央视大楼名称的调侃,带有对城市权威的不满和挑战。曾看到有网友发文从央视新闻的内容扯到困挠北京市民的“首堵”,有的甚至发帖表达了非常蒙太奇般的逻辑:“大裤衩”屹立在CBD的中心,可腰以上什么也没有!我潜心思索了这句话的深层次含意,我想,他要说的意思一定是:被腰斩了!仔细想来,也对!现如今,在北京有什么东西可以被腰斩的呢?多了去了!首当其冲,应该腰斩的就是:房价!

     广州人关于新电视塔名称的讨论,却更多的放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感上。曾看到有网友评点了广州新电视塔的诸多热门名字:“南天柱”强调“威”,“贪威识食”历来为传统的粤人所鄙视,不可用;“小蛮腰”很容易与“大裤衩”相呼应,一下子就成为“南蛮腰”了,“收爪藏锋,几毒几搞”,有点意思。

     南北城市对取名字的不同取向,体现了两地的文化差异。广州人对地标的命名向来注重实用或者实在,白云山上的明代镇海楼就叫“五层楼”,曾经的最高建筑“广东国际大厦”就叫“六十三层”;而北京侃爷向来富有黑色幽默感,在新央视大楼之前的国家大剧院,同样有许多浑号:什么大鸟蛋、大铁蛋、UFO、大土蛋、更不雅的是大坟包。凡看不顺眼的,北京爷们从来不会嘴下留情。但若留心收集两个城市的市民意见,则不难发现,北京人对“大裤衩”时有幸灾乐祸的表述,而广州人对“小蛮腰”颇有热情追捧的意思。

     有广州媒体不仅从设计上证明“小蛮腰”的设计更耐看、更人性,还附带从风水学上分析:“小蛮腰”位于广州的大吉位,是广州的“文昌笔”,未来定会风生水起。就连“新电视塔是一座女性之塔”的说法,也得到了颇为挑剔的广州市民的广泛认同。

     南北两个城市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两城之间不同的城市心态。这一心态或许是两个城市正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体现:一度作为先驱者的广东城市,正面对各自的转型与突围。广州这个城市和它所代表的粤文化,都急需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与新定位,而世界最高的电视塔显然是一味兴奋剂;北京走的则是国际大都市的道路,被称为“世界建筑试验场”的这个城市,除了早前的“大鸟蛋”之外,与“大裤衩”一同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鸟巢”、“水立方”等超级建筑。这当中,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数百年的古老建筑,与全球化大潮的激烈碰撞,让皇城根脚下的北京爷们感到很无奈,对超级建筑的戏谑就成了北京爷们的一种消解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集体娱乐。

     据说,上海人给东方明珠塔取的外号叫“糖葫芦”,因为此塔从上到下共有“三个球”。去参观东方明珠塔,售票员不会问你买几张票,而是问你:一只球?两只球?还是三只球?上海人也够简化的。

     早先,重庆市计划三年建成二十七个万人广场,中国城市的好折腾,由此一斑,可窥全貌。在中国,标着“拆”字的建筑物随处可见,有人戏谑:中国的英文读法是“CHINA”,那就是“拆啦!”但百姓的诟病,不会让巨型地标的建设停止。武汉市近日就破土动工,准备投资300亿,要建华中新地标,世界第三高楼了;天津市的海信广场被戏称“凹凸曼”(奥特曼)。这曾是一个略带荒诞的比喻,可其中却隐喻着中国不少城市的执政者所奉行的逻辑:超级建筑亦是“超级英雄”,它似乎可以拯救乏善可陈的城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就成了各种建筑流派(主要是国外的)的试验场。纷至沓来的水泥森林,不仅增加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度,也使中国不少的城市失去了各自的城市特色。中国网民喜欢拍摄各种夸张的“最牛建筑”,这些或与当地经济不协调,或造型奇特的建筑,每次都能吸引大量眼球,形成快速的民间传播。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民间的不满和无奈。

     有人说,一座富有人性的公共建筑,应该使来访的市民感到亲切,感到被热情接纳,它不能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姿态,令来访者感到压抑,或使路过的市民产生被排拒感。可是,我们有多少执掌城市建设权柄的人,想到过这些呢?!

     城市要规避疏离感,市民要找到归属感,这才是一个城市建设的要义。

     世间万物都是有真名的,是一种呈现其真实本质的名字。在北京和广州这两个南北超大城市中,“大裤衩”与“小蛮腰”也算是一种“真名”吧!它们是最形象的民意指数,并非一句戏谑那么简单。

     民间的语言是最佳的城市裁判员。城市地标建筑的绰号所透露的:或亲切,或调侃,或嘲讽,或挖苦;对应的是一个城市给予市民的:或归属感,或疏离感,或荒诞感,或无奈感;而其直指的是:城市奇观背后的社会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