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震出一个大境界

 昵称1385631 2010-12-25

地震震出一个大境界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我的焦虑是什么呢?是“恐惧”,是对于灾难过去之后的恐惧。这些孩子现在还有人关心他们,灾难过去之后会发生什么?当我们回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原来的毛病会不会又出来了?我们会不会又出现冷漠的、互不信任的关系,又回到官僚拖沓的权力运作?
  这次抗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极其可贵的一面。我们民族有着一种难得的坚韧性。中国人但凡有一条退路,就绝不思变革,宁愿妥协,得过且过,但一旦到了危难时刻,就会突然爆发出一种自救的力量,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危亡,而又始终不亡不倒的原因。这一次抗灾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大爆发,是一次民族自救。但起之也速,退之也快,这次抗灾并不能自然地将我们的民族惰性消除,而这样的惰性一旦发作起来,又难免会将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置于不死不活的状态。然后再等下一次危难中的爆发,再来团结自救。正是这样的循环,使我们这个民族既不会垮,总在前进,但又极其缓慢,令人心焦。我们也就永远在“绝望与希望”的交织中煎熬。
  我们能不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灾难这种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精神“常态”?能不能将抗灾中所展现的政府和人民的美好关系,提升为治国理念,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这首先是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责任。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在抗灾中所爆发出来的所有的美好的东西,是以数万人的死亡和数十万人的受伤为代价的。因此,如果我们不珍惜,不把它转化为动力,那我们就有罪了。
  这次抗灾最凝聚人心的大概就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的口号,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强调的是生命价值的至高性和普世性。在救助每一个遇难者的生命这一目标面前,一切分歧、争论、矛盾、冲突,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通过这次救灾,我们应该将“敬畏和尊重生命”(包括大自然的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确立下来,甚至成为我们的“信仰”,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生命是美丽的,活着真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的、稳定的、不可动摇、不可怀疑的信念。
  同时,我们还应该将“一切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作为新的治国理念,从制度上保证每一个公职人员都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个体生命负责,为他们的生存、温饱、发展负责。
  我们还应该有“生命相互依存”的观念,确立“每一个人的不幸都和我们有关,每一个地方的不公正都是对我们的羞辱,每一次对别人的冷漠都是为我们命运自挖的坟墓”这样一个价值观。抗灾那些天,很多人的精神境界仿佛经历了一个大蜕变。
  在此之前,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前景,那种感觉非常狭窄,就像鲁迅说的,咀嚼自己身边的小悲观,而且就看这小悲观为全世界,自恋和自怜。但这一震,就震出一个大境界,发现有无数和自己一样的生命需要自己去帮助。
  当你眼睛里只有自己的时候,你的世界很小;当你眼睛中有了别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大。我们要投身于生命的大境界中,践行志愿为他人服务的观念,“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救人即救己,助人即助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所承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