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领风骚数百年?

 mna 2010-12-26
 
    何为经典?
   
    事实上,以我的阅历和学识,来说这个问题,是在是很不够资格。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此处表露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它需要文人骚客的创作和品评,也需要普通人的欣赏和喜爱。可以说,它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接受,也就是雅俗共赏。并且,即使过上千百年,它的光辉也不会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会以时间来验证它的价值,并且如狂沙中的金子一般,让后代的人们轻而易举地发现它璀璨的光华,而后被供奉、瞻仰,永不磨灭。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唐诗宋词,由才子作之,歌妓咏之;杂剧、昆曲,由文人创之,伶人演之;小说、传奇自不必言,它的创作主体都是学识渊博的文人雅士,读者则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而这些经典的价值,更是无须我说,历史,已经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由古至今,我们不禁心生疑问:在当代,是否还有可能诞生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一些著作,或者,一些文学形式?
   
    现状令我无法乐观。在物质繁荣的今天,经典,却已偃旗息鼓,纵有,也已属凤毛麟角,消失殆尽。
   
    我没有危言耸听,也不是在用悲观者的目光打量整个世界。这是事实,无可否认的事实。在这个时代,无聊的东西充斥着这个社会。许多事物,由平庸走向庸俗,由庸俗走向恶俗。“梨花体”便是其中一例,它使诗歌变得不伦不类,更可骇者,则是那些乐此不疲的人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作品,已渐渐走向一个极端。这是下里巴人,世俗文化,俗者热捧之,雅者厌弃之。其实“世俗”这个词用得并不准确,准确来说,应是娱乐文化。它不须文学底蕴,不须阅历沧桑,只要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便足以引人注目,受人追捧。许多事物的流行都起源于此,而这,恰恰是令我悲哀的地方。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的智慧在今天看来,甚为有理。一个被燥热的空气笼罩的时代,若要出现经典,岂非痴人说梦?“古之成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在这个时代,又能有多少人可以耐得住寂寞,去经受这三种境界的洗礼?若有,也不会多。
   
    当我们垂垂老去,到了迟暮之年,或许会思索:我们这一代,到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可以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但到那时,时代,已不属于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