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与能力

 芙蓉书阁 2010-12-26

知识与能力

邓旺林

一、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二)知识的分类

著名标准化考试专家桂诗春教授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

1)陈述性知识(关于知识本身的科学)

(2)程序性知识

即如何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属于动态的。结果是信息转换,即我们通常讲的能力。

(详见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1991年第四期《审慎地、科学地开展高考题型功能研究——全国高考题型功能专题研讨会综述》)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后者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载自《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年第7期 http://news./jgzh/kcbz_view_46.html

Δ就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形态:

(1)静态的知识

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可用来解释事物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动态的知识

动态的知识是事物使其然的知识,即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明显特点就是用来回答需要完成的过程应该怎样来实现,应该怎样来操作。

“动态的知识是解决怎么办问题的。它是能力构成中认识方面的基础。”(《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1日第四版  潘自由《要特别注意掌握动态的知识》)

二、能力的含义与分类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从事音乐活动既须掌握歌唱、演奏等具体活动方式,又须形成曲调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并表现在活动之中的。“有的因素,也是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诸如体力、知识,但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一般不称之为能力。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谦逊、勇敢、沉静等也影响着活动的效率,但不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条件,也不称为能力,而属性格的范畴”。(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139)

(二)能力的分类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有人还列出一种“创造能力”。

1.一般能力: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谓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

一般能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认识能力。通常称为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智能是感知、思维、理解、观察、记忆等心理活动在人们行为上的一种反映。”1983年第一期《文荟》摘自上海《为了孩子》1982第七期《您的孩子智能发育正常吗?》)

2.特殊能力:人在各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计算能力、文学写能力、音乐绘画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等。

“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示出来的能力”。(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      

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

Δ技能——经反复训练而形成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它包括:

(a)动作技能(操作技能):以机体的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要地位的活动。如写字、做操、实验操作等。

(b)智力技能:以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如读书、计算、设计、解题、作文等。

3.创造能力——在以获得某种预期的价值为目的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首创意义的能力。其结果或是以全新的方法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三、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1.知识与能力属于不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证明几何题时,所用的公理、定理和公式等属知识范畴,而证明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等属于能力范畴。

2.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个人知识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的大小。

四、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掌握知识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与教育测量专家张厚粲教授指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知识与能力不能截然分开。知识储存而有活动,就表现为能力。无知无所谓能力。有了知识不一定有能力。能力又影响获得新知识。知识又表现为陈述性的和程序性的。知识分三个方面:1.觉醒和注意;2.加工能力;3.元知识成分.元知识是一种能力,非学科性的”。(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1991年第四期《审慎地、科学地开展高考题型功能研究——全国高考题型功能专题研讨会综述》)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的转化,是知识的表现;知识是能力的前得、条件。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练”,但知识储备对形成能力也有极大的影响。

例如:完成下面的完形填空或选择题如果具备对仗的有关知识就不难解决:

Δ桃红复含夜雨,柳   更带春烟(拂、飘、绿、丝 )

Δ红梅绽蕾红大地,喜鹊   喜满门(闹梅、登枝、喳喳、飞鸣)

又如,根据上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联用项羽故事,秦军围赵王,项羽救钜鹿)调整下联词序:

下联:天人心胆吴越甲薪苦负卧尝吞可不三千(此联用越王勾践故事)

做这一题,除要有对联的一般知识外,还需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又如,听记“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齐伐楚盟于召陵》)

如果在自己头脑的知识库中有这一成语,听记时就绝不会写成“蜂马牛不象鸡”,不管教师的读音是否标准。

又如,用文字表达下列数学计算题:(6+2)/4 = ?,写出下面算式:用5.7减45的20%的一半的差去除16个3/4,商是多少?

做这类题,显然需要有关于数学运算法则的知识。在用文字表达算式的作业中,还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因而语文知识的储备也同样重要。写出算式时,要准确理解原句,同样也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储备。

可见,要提高语文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训练,即多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知识的储备(通过多读、多记、多听)。此外,为发提高练的效果,也有必要加深对语文能力的了解。

中国教育学会语言专业委员会主任章熊认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扩大他们的知识库,二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训练”。(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建平《阅读教学亟待加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二),见《中国教育报》1998年3月11日第二版)

【本文由邓旺林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